基于联系度、均衡度、融合度的京津冀协同状况研究

2019-02-27 05:40叶堂林毛若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比值差距河北

叶堂林,毛若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区域内三地的协同发展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内部的充分发展来提升城市群总体竞争力,进而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其进展如何?京津冀协同发展当前面临哪些难题和发展瓶颈?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对协同状况的测度来回答。因此,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来,学术界围绕其进行的相关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步拓展。本文将梳理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及突出问题的研究、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阶段划分及特征方面的研究、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方面的研究,以期寻找京津冀协同发展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重点任务,以及评价其协同状况的主要视角,为科学评价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提供思路。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及突出问题的研究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一些学者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了概括。孙久文(2016)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发展等[1]。毛汉英(2017)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缩小京津冀发展差距、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等,必须正确处理好追求经济效率和追求社会公平两大目标之间的关系,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应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为主要目标[2]。赵弘(2018)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就是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制约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瓶颈,加快建立有利于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3]。还有一些学者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京津冀三地间相对不畅的要素流动、相对较大的发展差距等制约了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安树伟和肖金成(2015)认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二是城镇体系存在断层现象,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尤其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大气环境污染最为突出,而这三个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北京的过度“膨胀”和河北与北京、天津发展差距过大[4]。孙久文和李坚未(2015)指出京津冀发展差距是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5]。

通过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及突出问题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普遍认为缩小区域差距、增强跨区域要素流动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现阶段需弥补的突出短板。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阶段划分及其特征的研究

协同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有所不同。一些学者尝试对协同发展的阶段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判断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处的阶段。

孙久文和原倩(2014)从时空演化角度将协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使动阶段,区域核心-边缘特征显著,贸易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突出;随后是自动阶段,空间形态逐渐向“扁平化”转变;最后是协同阶段,区域分工协作格局日益成熟,空间形态演化进入“扁平化”阶段[6]。当前,京津冀尚处在“使动阶段”向“自动阶段”的过渡时期,区域内部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区域要素流动性相对较低[6]。

祝合良等(2018)认为协同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不和不同”,区域内部缺乏联系且存在较大发展差距;随后是“同而不和”,区域间联系不断加强、差距相对缩小;最后是“和而不同”,区域内部发展相对均衡,区域日益发展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7]。京津冀正处于由“不和不同”向“同而不和”转变的过渡阶段[7]。

根据上述研究,协同发展进入到较高发展阶段的关键特征可概括为:区域内部联系紧密、互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相对缩小;分工合作已发展成熟,实现区域的融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向较高发展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的研究

一些学者通过政策梳理和数据描述等方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武义青等(2017)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针对反映协同情况的相关数据,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和成效,认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已取得突出成效,三大重点领域已率先取得突破,区域协同创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市场一体化亮点突出,等等[8]。张可云和蔡之兵(2014)以人均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反映京津冀三地各自发展现状,以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反映京津冀地区的内部联系,评价区域经济合作的实施效果,认为无论是从地区的个体发展还是地区间的联系来判断,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效果都相对不足[9]。薄文广和殷广卫(2018)对京津冀三地交通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区域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协同发展三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以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10]。

另一些学者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测度,以期实现监测运行、发现问题、评估政策、预测前景、衡量目标的作用。文魁和祝尔娟(2016)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的概念,并从城乡协同、城际协同和城域协同三个层面构建了京津冀协同指数评价体系[11]。祝合良等(2017)从协同能力、协同行动、协同绩效三个层面构建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分析模型,并运用统计数据采用定基指数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测度,认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12]。祝尔娟和何皛彦(2016)构建了包含发展指数、协同指数、生态文明指数、人口发展指数、企业发展指数等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运用这一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得出三地差距缩小、互投活跃等结论[13]。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课题组等(2017)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个协同指数进行了测度与分析,跟踪评价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得出2005—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的基本结论[14]。张贵和李佳钰(2017)从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的研究视角,基于效能性、公平性、参与度、责任性和安全性五个维度构建了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进行了阶段性评价,认为尽管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有所加强,但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联系程度依然不够紧密[15]。

对现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研究的切入视角、基本结论等进行梳理,可以为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提供基本思路,即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的分析应充分反映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的联系程度、发展差距、协作情况等。

本文将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特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区域间要有密切的联系。各子系统在物流、资金流、人员流、信息流等方面要有高效便捷的沟通。通过密切联系实现各区域主体、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是可构建利益共同体。只有基于共同利益,大家朝着各自目标去努力,形成更加精细化、差异化的分工协作,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才能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并达成实现区域发展的共同目标。三是参与区域协同的各方在能力和水平上要大致相当。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前提是参与区域协同的各方在能力和水平上要较为接近,这样才能寻找到共同的诉求和话语体系。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及以上所定义的区域协同发展的特征,本文认为联系度、均衡度、融合度是评价区域协同发展的三要素,欲评价区域协同发展状况,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本文将运用统计数据和企业大数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基于联系度、均衡度和融合度的研究。

二、模型构建

(一)联系度模型

城市群内部各方的密切联系是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总体区际联系度、交通联系度和资金联系度三个方面对京津冀区域间的联系度进行测度,其中引力模型用于分析总体区际联系度,交通联系量模型用于分析交通联系度。

1.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可以对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计算,刻画城市体系的空间联系状态和结节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经济辐射与经济联系情况,建立如下模型:

(1)

其中,Rij表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Dij表示城市i与城市j之间公路运营距离;Pi、Pj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年末常住人口;Vi、Vj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地区生产总值。

2.交通联系量模型

密切的交通联系是城市间联系度较强的重要表现,本文借鉴阎东彬等(2017)[16]在衡量城市群内部交通流强度时所采用交通联系量模型,通过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官网搜集京津冀各城市间每日高铁(C/G开头)、动车(D开头)、普通火车(K/T/Z/开头、其他)的班次数,对其进行加权处理来计算区域交通联系量:

(2)

(3)

(4)

(二)均衡度模型

城市群内部各方差距的相对可控是城市群内部各方发展水平较为均衡的重要表现,本文分别选取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授权三项专利数量、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每十万人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等指标,从经济、居民生活、创新、医疗、教育五个层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均衡度进行测度。借鉴覃成林等(2011)[17]衡量区域发展差距时所运用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反映京津冀在各方面的总体均衡度及变化趋势,运用比值法(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反映京津之间、京冀之间、津冀之间各方面的均衡度及变化趋势。运用如下公式计算京津冀“2+11”[注]京津冀“2+11”指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各指标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来衡量总体差距:

(5)

(三)融合度模型

明确分工与密切合作是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表现[18-20],本文采用存续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区位商反映京津冀三地分工情况,采用联合专利授权数据反映京津冀三地合作情况。其中,在分工方面,选取龙信企业大数据中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及部分第三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存续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计算京津冀三地区位商(LQ):

(6)

其中,Eij、Ei、Ej、E分别指i城市(地级市)j行业、i城市(地级市)所有行业、京津冀j行业、京津冀所有行业的存续企业注册资本总额。LQ>1说明该行业具有优势,LQ<1说明该行业优势相对不足。

三、实证分析

(一)基于联系度的测度

1.京津冀地区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

运用引力模型对总体区域联系度进行测度,得出北京、天津、廊坊三地间的经济联系较强,形成了以“北京—廊坊—天津”为支点的基本骨架。北京与天津、北京与廊坊的经济联系强度均高于2 000,分别为2 131.7和2 673.6,天津与廊坊的经济联系强度为775.9;河北各地级市中,石家庄、保定两地与其他城市联系较为紧密,在区域内部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而位于北部的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与各城市的经济联系很弱。总的来看,京津冀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呈“南北疏、中心密”的特点。

表1 2017年京津冀交通联系总量

2.京津之间、京石之间联系最为紧密,北部地区与区域内核心城市及其他城市联系都较弱

运用交通联系量模型对区域交通联系度进行测度,得出:2017年北京与天津之间的交通联系量最大,为139.6,是京津冀平均值(17.2)的8.1倍;北京与石家庄之间的交通联系量其次,为112.1,是平均值的6.5倍。交通联系量处于50~100之间的有石保、京保、石邯、津唐、石邢、唐秦,分别为87.8、67.1、63.8、58.7、55.9、52.6,是平均值的3倍以上。

从交通联系总量来看,北京、天津、石家庄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辐射中心。如表1所示,2017年京津石三地与各地级市的联系很强,其中北京交通联系总量最大,为520.0,是京津冀平均值(206.2)的2.52倍;石家庄交通联系总量其次,为412.8(原因是石家庄为中国的重要铁路枢纽之一,是京广线、石太线、石德线三条铁路线的交汇处),是平均值的2.00倍;天津排名第三,为398.1,是平均值的1.93倍。保定、唐山、邯郸与各地级市的联系相对较强,交通联系总量分别为294.6、219.8、214.8。而张家口、承德与各地级市联系相对较弱,交通联系总量仅分别为2.8、2.4。

3.基于区域资金联系度的测度

运用龙信企业大数据中的京津冀三地资本互投情况反映京津冀资金总体联系度,得出:一方面,京津、京冀联系相对紧密,而津冀两地联系相对不足。2014—2016年,在北京对津冀企业的累计投资中,对天津的投资占51.4%,对河北的投资占48.6%;在天津对京冀企业的累计投资中,对北京的投资占75.7%,投资大部分流向北京,对北京的投资额是对河北投资额的3.1倍;在河北对京津企业的累计投资中,对北京的投资占72.5%,投资大部分流向北京,对北京的投资额是对天津投资的2.6倍。另一方面,北京已成为资本辐射中心。2014—2016年,北京对津冀的投资额是天津对京冀投资额的9.3倍,是河北对京津投资额的7.1倍,见表2。

表2 2014—2016年京津冀三地资本流动情况 单位:亿元

从北京、天津与河北各地级市的资本联系度来看,唐山与石家庄优势显著。2014—2016年在北京对河北企业的投资中,对唐山的投资额最多(714.6亿元),占比为28.4%;对石家庄的投资额其次(507.3亿元),占比为20.2%;在天津对河北企业的投资中,对唐山的投资额最多(23.6亿元),占比为17.6%;对石家庄的投资额其次(22.2亿元),占比为16.5%。

通过对京津冀的联系度进行测度,可以得出结论:京津联系最为密切,河北石家庄、唐山两市在区际联系中优势明显。

(二)基于均衡度的测度

1.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三地差距有所上升、经济发展分化加剧

从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来看,2007—2016年差距有所增加,加权变异系数由2007年的0.346 5上升至2016年的0.515 0,见图1。具体来看,河北与京津两地存在较大差距(比值大于2),其中与北京的差距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北京与河北的人均GDP比值由2007年的3.06下降至2012年的2.39又上升至2016年的2.74;与天津的差距总体呈上升态势,天津与河北的人均GDP比值由2007年的2.44上升至2016年的2.67。北京与天津的差距较小(比值保持在1.1左右),2011年开始天津人均GDP开始高于北京,直到2016年北京人均GDP超过天津,见图2。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8—2017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数据计算并绘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并绘制。

2.从居民生活来看,三地差距变化不显著,但城乡差距正逐步缩小

在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北京与河北之间的差距较为显著(比值大于2)且呈缓慢扩大趋势。如图3所示,北京与河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2.005上升至2016年的2.027;津冀之间、京津之间的差距较小(比值低于2),其中天津与河北之间的差距最小但略有上升,天津与河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1.304上升至2016年的1.314;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差距也有所增加,北京与天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1.538上升至2016年的1.543。

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方面,京冀之间、津冀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其中北京与河北的差距最大且有所扩大。如图4所示,北京与河北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1.861上升至2016年的1.872;天津与河北之间的差距呈上升趋势,天津与河北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1.671上升至2016年的1.684。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比值接近于1)且略有下降,北京与天津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1.114下降至2016年的1.111。

从城乡差距来看,北京、河北两地的城乡差距较大,而天津的城乡差距较小,三地的城乡差距均呈下降趋势。2013—2016年,北京、河北两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一直大于2,但有所下降,北京的比值由2013年的2.606下降至2016年的2.567,河北的比值由2013年的2.419下降至2016年的2.370;天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1.888下降至2016年的1.848。

注:自2013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分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的调 查范围、调查方法、指标口径与2013年前有所不同,本部分仅选用 2013年之后的数据进行对比。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并绘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并绘制。

3.从创新水平来看,三地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从创新水平的总体差距来看,近三年来京津冀在创新方面的差距开始缩小,加权变异系数由2014年的2.664 5下降至2016年的1.940 8,见图5。具体来看,京冀两地差距尤为显著,北京与河北每万人拥有授权三项专利数量的比值一直在10~13之间波动,2011年达到峰值13.19,近3年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比值为10.86;津冀之间差距较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天津与河北每万人拥有授权三项专利数量的比值由2007年的6.49下降至2016年的5.97;京津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北京与天津每万人拥有授权三项专利数量的比值保持在2上下,2016年比值为1.82,见图6。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11—2017年《北京统计年鉴》《天 津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数据计算并绘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并绘制。

4.从医疗卫生水平来看,三地间差距明显缩小

从医疗卫生水平的总体差距来看,2007—2016年京津冀在医疗卫生水平上的差距总体呈下降趋势,加权变异系数由2007年的0.323 8下降至2016年的0.095 6,见图7。具体来看,京冀之间差距缩小最为显著,北京与河北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的比值由2007年的2.25下降至2016年的1.12;京津之间差距总体呈下降趋势,北京与天津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的比值由1.37下降至1.28;津冀之间差距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07—2011年天津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高于河北,二者比值由1.64降低至1.36,2012—2016年河北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高于天津,二者比值由1.03上升至1.14,见图8。

注:2009年数据缺失。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8—2017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数据计算并绘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并绘制。

5.从教育水平来看,三地间差距呈明显缩小态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并绘制。

在教育水平方面,2007—2016年,京冀之间的差距尤为显著,但呈现出显著的逐年下降态势,北京与河北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比值由2007年的3.99降低至2016年的2.29;津冀之间差距逐年缩小,天津与河北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比值由2007年的2.69下降至2016年的1.85;京津两地的差距相对较小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北京与天津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比值由2007年的1.48降低至2016年的1.24,见图9。

通过对京津冀的均衡度进行测度,可以得出结论:教育、医疗、创新均衡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均衡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居民生活均衡度变化不显著。

(三)基于融合度的测度

1.北京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显著,河北一、二产业具有优势,天津居中

根据2016年京津冀“2+11”行业存续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区位商可知,北京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显著,京津冀“2+11”中,仅北京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区位商大于1,北京的这三个行业具有比较优势;河北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第一、第二产业,各地级市的优势行业均为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石家庄在金融业方面同样具有比较优势;天津的产业优势介于北京和河北之间,其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金融业优势相对显著,见表3。

表3 2016年京津冀行业存续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区位商

表3(续)

2.京津冀三地合作愈发紧密,北京是三地合作的核心驱动力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来,三地合作变得更加紧密。2012年开始,京津冀三地联合专利授权量增加显著,尤其2014年以来增长态势迅猛,2014年三地联合专利授权量为2 888件,是2013年的2.4倍;2016年三地联合专利授权量高达5 195件,是2013年的4.3倍。

北京在京津冀联合创新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京冀、京津两地合作较为紧密,津冀合作相对不足,2014年以来京冀两地、京津两地的合作大幅增加。2012—2016年,京冀两地联合专利授权量最多,为7 051件,占比为55.5%;京津两地合作次之,联合专利授权量为5 195件,占比为40.9%;津冀两地合作及京津冀三地共同合作明显不足,占比不足5%。2014年以来,京冀两地、京津两地企业合作加速。以2014年为例,京冀两地联合专利授权量为1 878件,是2013年的3.0倍;京津两地联合专利授权量为946件,是2013年的1.8倍;津冀两地合作和京津冀三地合作变化不显著。

通过对京津冀的融合度进行测度,可以得出结论:京冀融合度较高,京津次之,津冀相对不足。

四、主要结论

北京具有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但仍有上升空间。北京在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其不光承担着在区域联系中的核心枢纽职责,也在区域合作中扮演着“领头羊”角色。以资金流为例,2014—2016年,北京对津冀的投资额是天津对京冀投资额的9.3倍,是河北对京津投资额的7.1倍。以带动区域合作为例,2012—2016年,京津两地合作及京冀两地合作联合申请专利数量、联合专利授权数量占比均在9成以上。北京对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带动仍有上升空间,尤其在带动张家口、承德等地方面空间巨大。以交通联系为例,北京至张家口的列车在4次/日左右、北京至承德的列车在13次/日左右,远低于北京与其他城市间的列车数量;以资金联系为例,2014—2016年北京对承德、张家口两地的投资额分别为79.3亿元和141.9亿元,对两市投资之和占北京对河北投资的13%,低于北京对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等单一城市投资额的占比。

石家庄、唐山等地有望成为京津冀地区加强联系的重要节点。石家庄、唐山与京津两地的联系均较为紧密,且具备良好的基础实力,拥有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枢纽的潜力。从联系度来看,石家庄、唐山两个城市具有明显优势,以交通联系为例,石家庄与北京之间的列车总量位居第二名,每日互通列车近300次,唐山与天津之间的列车总量位居第四名(仅次于保定与石家庄之间的列车总量),每日互通列车近200余次;以资金联系为例,石家庄和唐山是京津投资的热点地区,2014—2016年,北京和天津对唐山、石家庄的投资额分别为1 221.9亿元和45.8亿元,唐山、石家庄两地占据了近5成北京对河北的投资,所占据的天津对河北的投资超3成。从基础实力来看,以地区生产总值为例,2016年唐山和石家庄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 323.8亿元和3 214.8亿元,位列河北省前两名,占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5成(唐山占比25.0%,石家庄占比24.2%)。

五、政策建议

(一)推动京津冀充分均衡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这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以北京南部地区振兴为抓手促进区域充分均衡发展

北京南部地区振兴在实现北京充分发展和促进“一核”与“两翼”良性互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北京充分发展方面,应将北京南部打造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北京经济新增长点,推动该区域形成新动能,打造产业新高地的集中承载地。可借势中关村科技创新政策,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在南部地区的落地转化,用高新技术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结合现有的产业优势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在促进“一核”与“两翼”良性互动方面,应借助其地理位置优势(与河北相连,特别是与雄安新区距离较短),塑造“一核”与“两翼”协调发展的核心枢纽地区。北京南部地区应通过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与雄安新区的高效对接,积极服务于雄安新区建设,使其成为北京市服务和支持雄安建设的“桥头堡”。

2.以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河北非首都功能承载地

京津冀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关键在于“垫高”河北。应坚持运用最新理念和超前技术以“高”为支撑、以“新”为理念谋划河北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打造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区,提升河北实力和竞争力,实现京津冀充分均衡发展。“高”表现为通过吸引国内外高端要素、运用高效组织模式,以高新技术培育高精尖产业,聚集高端人才;“新”强调符合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符合京津冀区域发展新理念,将集中承载地打造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典范区。

(二)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1.北京应提升首都功能,建设好“四个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高质量发展应紧紧围绕首都功能定位,立足全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建设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政治中心建设方面,严格规划、高度管控、治理安全隐患,以更大范围的空间布局支撑国家政务活动;在文化中心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北京文化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优势文化产业;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方面,持续优化国际交往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三城一区”建设为主阵地推进更具活力的世界级创新型城市建设。

2.河北应推进生产过剩领域“去产能”,高质量承接非首都功能

当前,河北面临着钢铁、水泥、建材等领域产能过剩的问题,“去产能”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从河北自身存量调整来看,应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产业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的延伸,通过减量集约发展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从河北发展外部环境来看,应充分运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主动作为,为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分忧”,争取京津的科技成果在河北落地转化,谋划好产业集中承接地建设。

(三)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发展需要人才支撑,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是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关键,吸引优质人才除营造好宜业、宜居环境外,同时应重点解决优质人才家中的老人看病问题和孩子上学问题,即“一老一小”问题,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应采取公共服务先行策略。当前,北京集聚了大量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首都功能疏解,也给京津冀地区人才自由流动带来了巨大阻力。推进优质公共资源疏解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疏解是实现北京市“去中心化”和“去功能化”的重要举措,缓解北京在区域内的“单中心”集聚效应,破解北京“看病中心”“上学中心”等“魔咒”,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二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疏解有助于提高河北的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并集聚高端人才,真正实现高端人才“聚得拢”“立得稳”“留得下”,并为其他功能疏解和产业疏解提供基础和可能。

猜你喜欢
比值差距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孙婷婷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比较与应用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