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机械工业安全卫生协会 王朝富
近年来,机电制造行业不断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总结为:一是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和提高,安全可靠性、风险管控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较大风险由企业领导负责管控,与领导分片包点抓工作机制融为一体化;三是科学设置了各级隐患排查周期,完善了排查项目清单,确定了隐患分类定级标准,明确了治理责任主体,强化了整改措施落实和治理验收,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四是“三违”现象明显减少,重大伤亡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也大幅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第一,机电制造企业作业现场及设备设施种类多、数量大,作业活动相互交叉影响,管理难度大。生产活动中,多道工序同时并行交叉作业,很多工序不仅使用本工序的生产设施设备,同时也要使用多种辅助设施(如起重设备、物流设备、压力管道及其介质、通风除尘系统、检验设备等)进行交叉作业,方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务。很多设施同时分布在高空、地面和地下,这更增加了作业活动的复杂性,任何一个环节失控都可能造成生产安全事故。
第二,重点控制的过程及场所多。重点控制的过程不仅限于生产过程,而且还覆盖整个产品实现过程,包括很多辅助过程和相关方管理过程,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涉及许多场所。
其一,生产过程及生产车间是第一重点控制的过程和场所,特别是其中的热加工、表面保护及处理、特种设备、特种作业、危险作业是危险有害因素集中的过程和场所。
其二,辅助过程及辅助部门是第二重点控制的过程和场所,特别是动力提供、仓储物流、设备维修、试验检验、生活后勤保障等过程和场所。
其三,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危险化学品,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其四,对相关方的管理也是要重点控制的过程和场所,涉及采购部门、仓储部门、市场及售后服务部门、动力部门、基建部门、生产调度部门等。
第三,机电制造企业中铝镁合金粉尘极具爆炸性。
第四,作业环境较恶劣,从业人员受到粉尘、烟尘、有害气体、噪声、光热辐射等污染较为严重,直接危害其身体健康。
第五,机电制造企业中,工艺水平、设备设施、机械化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小型机电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较差。
双重预防机制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第一道是管风险,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把风险用数值表现出来,并按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让企业结合风险大小合理调配资源,分层分级管控不同等级的风险;第二道是治隐患,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整治这些失效环节,动态地管控风险。
双重预防机制是基于危险归因论(危险源与隐患致因模型)和风险归因论(事故及其后果不确定性致因模型)而建立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它是以风险辨识与管理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控制、生产系统控制、综合要素管理为重点,以隐患排查治理为手段,以预控保障机制为支撑,以信息化为运行平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共同构建起预防事故发生的双重机制,构成两道保护屏障,其优势是管理关口前移,从而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应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创建及其他管理活动有机融合。
双重预防机制的运行模式为PDCA循环,它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环节,并作为其基础内容存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是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补充完善和持续改进,通过“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整合资源,使自身安全管理更加系统化、制度化,从根本上实现了事故的纵深防御、关口前移。无论是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都有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都有安全检查或监视和测量,实质上,这些内容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是相通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则突出了具体操作流程,细化了一些具体规定,促使这些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如何做到双重预防机制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一是机构设置和职责的融合,二是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融合,三是危险源辨识评价和安全检查的融合,四是审核、评审等方面的融合。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也有一定的区别:一是要突出重点,通过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使各级管理者和员工明确企业的危险源点或区域,分级管控则更加突出这一思想;二是隐患排查治理看起来与安全检查有些近似,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隐患排查治理更注重全员参与,更注重闭环管理和申报,要发挥全员监督作用。因此,在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时,要把握其特点和特色,使之真正取得绩效。
第一,坚持风险优先原则。以风险管控为主线,把全面辨识评价风险和严格管控风险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切实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
第二,坚持系统性原则。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从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两道防线,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生命周期全过程开展工作,努力把风险管控挺在隐患之前、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之前。
第三,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各项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层级领导、各业务部门和每个具体工作岗位,确保责任明确。全员要参与危害因素的辨识、要参与隐患的排查。通过全员参与辨识与排查,然后经过专业培训与指导,再次辨识与排查,直至参与分析评价等“再教育、再培训”,全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进一步提升。
第四,坚持持续改进原则。持续进行风险分级管控与更新完善,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双重预防机制不断深入、深化,促使机制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第五,坚持“合规性”原则。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或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并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
第六,双重预防机制应坚持常态化原则。其要点为:
一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不是两个平行的方法,更不是互相割裂的“两张皮”,二者必须实现有机的融合;
二是要定期开展风险辨识,加强变更管理,定期更新安全风险清单、事故隐患清单和安全风险图,使之符合本单位实际,满足工作需要;
三是要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修订完善制度规定,保障双重预防机制的持续改进;
四是要从源头上管控高风险项目的准入,持续完善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保障应急联动机制有效运行,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常态化运行。
第七,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应坚持对相关方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原则。
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制度和规范,企业实现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具体工作目标包括: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安全风险清单和数据库;制定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设置重大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绘制企业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或数据库;制定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方案;建立安全风险与隐患排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定期分析和上报。
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是隐患排查治理的依据,隐患排查治理是对安全风险管控实效的技术保障,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应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相关工作得到系统的策划和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参见图1。
策划阶段(P)
这一阶段,首先应明确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领导机构,以便统一协调该项工作,根据机电制造企业的机构设置,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应履行领导机构的职能,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应对整个建设工作负全责。
二是领导机构下应设置推进工作小组(或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协调推进工作,以及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日常工作。
三是推进小组(或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建立专家库,专家可以利用企业本身的资源或外聘技术服务机构,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按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要求,建立专项制度,其内容应包括: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流程和要求;建立对相关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监督机制;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各类资料记录的规范要求。
五是制订工作计划。
六是资料收集和现状调查。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执行阶段(D)
首先,按照“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的原则,执行企业根据双重预防机制要求建立起来的相关标准、制度、规定和支持性记录、表格等文件,通过风险评估、工作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手段把双重预防机制要求融入到普通员工的日常工作中。
其次,应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费用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预算,对于重大风险管控、重大隐患的治理及其他紧急情况处置所需的费用,应设定审批快速通道和加急采购程序,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最后,双重预防机制是围绕安全生产目标运作的,因此,在企业范围内要实行统一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外部协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保持管理标准的一致性。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检查阶段(C)
这一阶段中,第一,企业要依据年度工作计划,通过自查或邀请外部单位检查的方式,采取专业检查和综合检查的手段,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具体任务进行评估。
第二,分析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整改负责人和整改时间,推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整体提高。
图1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基础流程图
第三,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安全信息化建设,保障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得到及时传递、处置、统计和分析。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改进阶段(A)
在这一阶段,企业一是要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专家对双重预防机制整体效能进行评估,发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亮点和改进机会,推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情况进行研讨,提出改进建议。
三是双重预防机制是一个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系统,每个具体任务和每项工作既相互独立明确分工,又互相联系统筹协调,通过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达到整体效能最大化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