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字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字,因为猪肉已经成为大多数汉族人民饮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肉食。然而,在上古先民的心目中,猪的地位并不低下,养猪是中国式农业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汉字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通过对“猪”的汉字的考察,我们可以探讨“猪”的文化含义。
据考证,在文献中,“猪”字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间出现,它较早的字形是“豬”,出现在战国时间,秦代《睡虎地竹简》中就有此字。然而,古汉语里“豬”所表示的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小猪”,而“豕”字才是“猪”的意思,而“豕”字在甲骨文现中就已经出现了,是象形文字。
《说文解字》中“猪”的解释是“豕而三毛丛居者”,对“豕”的解释为“彘也”,所以提到“猪”就不得不提及“彘”字。现在人们对这三个字作了明显的区分,“彘”的本义是被箭射中的野猪,后来转指为一般的猪。 此外,在文献中,也用“豚”来表示小猪,如“鸡豚狗彘”。
除此之外,《说文解字·豕部》中还记录了与猪的年龄、性别、猪鼾声相关的字。“豭”和“豝”分别表示公猪和母猪,而在《豕部》中,还有表示去势的猪,如“豮”,这种对猪性别的识别,在今天的农村里依然保留着,据说除了种猪外,其他的家猪都会被阉割。“豢”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用谷在围栏中喂猪”,这和现代人喂猪的方式相同。
在古汉语里,猪还有其他有趣的别称。又名“黑面郎”、“黑爷”、“乌金”、“糟糠氏”等。据《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同样,从“黑爷”的“爷”字可以想见,猪在古人的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那么,在先民的心中,猪有着怎样的地位呢?据考证,在先秦很长一段时间内,猪被饲养的主要目的不是拿来食肉,而是用來祭祀。而祭祀是先民最重视的活动之一。猪是一种生命力和生殖力极强的动物,人们用它来祭奠祖先正反映了心中的崇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需要对猪作细致的分类,所以上述文字并没有流传下来。但现今我们仍保留了许多以“豕”字为构形部件的汉字,这些汉字,同样表明了猪在人们心目所象征的精神。
在狩猎时代,野猪是人们重要的肉食来源。但野猪凶猛彪悍、性情暴躁也让先民们绞尽脑汁,追赶和捕捉野猪是人们狩猎的主要任务之一,“逐”字就反映了这一事实。
“逐”字的本义为追豕,后引申为一般的追赶。在古汉语里,“逐”字仅限于追赶野兽家畜,而不能表示追赶人,这和其构形部件“豕”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现在表示坠落的意的“坠”字,其本义也和“豕”相关,表示豕落陷阱的狩猎情景。
另外,勇敢的“敢”字也和猪有关。在甲骨文中,“敢”字像是人双手拿着猎叉刺杀野猪的样子,是人们对追捕野猪最形象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猎杀猪是凶猛的行为,而野猪在上古时代是凶猛的野兽。
“豪”字也是用“豕”作构形部件的字。通常我们所使用的“豪”的词语有豪侠,富豪,豪气等,这似乎和猪的形象都不沾边,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野猪生性好斗,凶猛彪悍,捕杀它是人们衡量勇敢的标准。
提到“豕”字,我们不得不提的还有“家”。“家”的本义和构形义历来是人们探讨的重点,各家观点不一,但从对各家对“家”字的溯源可以看出,“家”字与“豕”有关是不争的事实。
据考古学研究,阿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中已有先民豢养猪的遗物证据。《说文解字》曰“家,从宀,豭声”,而“豭”指公猪,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家”字和公猪有关。
总之,猪是家庭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不仅是向我们提供肉食的最重要的牲畜,也是财富的象征,是家庭财产积累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的标志。其实,猪作为财富的象征,也一直流传的现在。百货商店里各式各样的金猪存钱罐和猪年生金猪宝宝的热潮,都表明猪在人们心中象征着财富和吉祥。
据考古发现,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浙江余姚河姆渡等遗址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至8000年的猪骨和陶猪,说明在先民的生活里,猪不光拿来祭祀,还用来陪葬,是地母的代表,可见猪的地位是崇高的。
而且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村,依然流行着有关猪的文化。比如天津、河北等地有“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表达人们希望招财进宝的意愿,而在陕西一带也保留送猪蹄的婚俗,表示两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里,“猪”曾经是财富和幸福的代表。
而“死猪不怕开水烫”,是一句有关猪使用率比较高的熟语,指已经丢了面子的人,不怕在丢面子,潜台词有死皮赖脸的意思。“槽内无食猪拱猪”,比喻内讧。在如“猪头莫嫌老鸹黑”,表示都差不多的意思。还有歇后语“猪鼻子插葱——装象”,也表达一种猪自不量力的意思。从这些俗语表达的意思看,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猪的地位从高到低,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过在华夏人民的内心深处,猪的形象依然是可爱的,虽然它笨拙,懒惰,但人们依然喜欢它,亲密的朋友或恋人之间,通常会叫对方“猪”,虽然其中带有愚笨的含义,但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亲密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