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黑茶出安化,高马二溪质最佳”。自从安化将黑茶产业定为脱贫主导产业以后,高马二溪村的发展便被赋予厚望。人勤茶香帮扶给力,这个小村庄的表现让人惊喜。对于高马二溪村的脱贫致富,安化农商银行田庄支行行长张新风最有发言权。因为2018年行里数据显示,来自这个村的存款单金额已超过1.2亿元。而这个数据,还不能完全代表高马二溪村的水平,因为不排除有人在“隔壁家”的银行存了钱。
被群山包围的高马二溪村,有着数百年“黑茶之乡”光环,早在1595年这里产的黑茶便被封为“贡茶”。然而近年来因为路不通、销路不畅,茶叶卖不起价格,村民们逐渐放弃制茶为生的日子。茶业落寞,伴随而来的是贫穷。2014年,全村465户里有124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人不得不外出务工讨生活。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安化黑茶产业出现井喷式发展,成为全县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高马二溪村如何脱贫?必须重拾荣光,让品质极佳的高山云雾茶得以强势回归。
经过深入细致调研,安化县田庄乡高马二溪村形成了典型的“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并发动村“两委”干部带头发展茶树种植,安化派出县茶叶办工作人员为大家培训技术,打好基础。
乡村走向小康,年轻人的参与十分重要。高马二溪村的未来,很大程度上要靠这些见过世面、有文化、有勇气的年轻人,他们立足村里、积极打拼。谌志成原本在珠海奋斗,日子渐渐殷实。随着安化黑茶的名头越来越响,政府除了奖励茶树种植,还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几经思量,谌志成带着新婚妻子回到村里,一口气包下100亩茶园,成为致富能手,也成功当选村支部委员。
这份决心感染了村里的年轻人,谌国福等“80后”纷纷从外地回来,走上种茶致富之路。据田庄乡茶产业办统计,高马二溪村验收合格的新老茶园1.7万亩,大小茶叶公司35家。一批茶园基地老板因茶致富,像村民陈金华、王中红、谌正军、谌铁虎、谌任岩拥有50~200亩茶园基地的不下百人,拥有5~50亩茶园的农户占95%以上。
上面有政府的惠民政策拉一把,大家在下头使劲推,贫困户再在中间铆起劲往上爬,高马二溪村很快脱贫致富了。
免费领到一台拖拉机,这是村民泽郎扎西最高兴的一件事。
泽郎扎西所在的日部乡色江村,是阿坝州最后通路的一个藏族村寨,距马尔康市140多公里,有两个村民小组,共42户272人,其中贫困户21户,贫困发生率高达50%。
2018年春,色江村举行了精准扶贫助力农耕——拖拉机发放仪式。乡上从成都购买了42台拖拉机,总价值90余万元,现场发放全村42户村民。
为何要给村民发放拖拉机?通过多次调研,日部乡发现,色江村仅有两名初中生,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成为脱贫增收的最大“拦路虎”。
驻村第一书记李强说,村里就把重点放在了技能培训上。在尝试蔬菜种植、汽车驾驶、电商知识等技能培训后,村里最终找到了发展致富的“金钥匙”——拖拉机驾驶。
“搞运输,既方便村民运送物资,又能让大家在家门口挣钱。”村主任俄热斯甲介绍,村里水力资源丰富,紧邻的脚木足河上正在建设一个装机容量73万千瓦的电站,肯定会需要运输,有了拖拉机,还会驾驶,脱贫增收就大有希望。他们重点培养年轻人,让年轻人担起了驾驶员的大梁。村里很快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脱贫之路。
集环村面积18.3平方公里,75%为大石山区,境内无河流,可耕田地面积1594.5亩。全村19个自然屯,共391户,其中贫困户为216户。如何加快群众脱贫步伐,集环村第一书记黄江山说,重点要抓好种养产业,处理好短期与中、长期发展的关系,既要让贫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要谋划长远,注重“造血”,实现永续发展。
黄江山是“80后”小伙子,2014年4月到四把镇集环村挂任第一书记,2016年4月两年的任期满后,他说服妻子和家人,毅然选择了继续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黄江山的手机流量一个月可以达到七八兆,他下载了很多农村种植、养殖相关的视频,还建立了集环村精准扶贫工作微信群、QQ群,将集环村外出务工260多名年轻人一一拉进群里,实时传递政策新动态,增进交流。
谢谷军等村民认真阅读了政府最新的扶贫政策、创业政策和现代农业理念等内容,燃起了他回乡创业的火苗,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3个花椒种植示范点,共带动群众种植花椒100亩。
“如果没有小黄哥帮我申请扶贫贷款,现在还在广东打工。”新城屯群众谢元旺说,黄江山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为他申请小额贷款,有效帮助他解决了资金问题。现在谢元旺养有3头母猪、10头肉猪,已经得了5万元小额信贷的他,正计划扩大养殖规模。
如今,在黄江山的说服下,集环村已有很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我们还计划把这些年轻人作为发展党员重点对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助推脱贫攻坚。”黄江山如此说。
位于江西省南部的赣州是中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赣县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杜彦君所在的南塘都口村有1875人,贫困人口21户89人。2016年,该村实现了11户54人脱贫。在其后几年中,在村第一书记杜彦君的带领下,该村慢慢实现了脱贫。
2015年,25岁的杜彦君毕业于复旦大学。2016年7月,受国家政策影响,杜彦君离开了中国首都北京,踏上了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南塘镇都口村这块土地,成为该村的“第一书记”。从此,这位中国985高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高材生,扎根于田地间。
“刚来这里时,村里不少人认为我就是在基层逛一逛,表面上镀镀金就完了。”为得到民众的信任,杜彦君换掉皮鞋、戴上草帽,白天挨家挨户到贫困户了解家庭情况,晚上加班整理资料。
“村民都想摆脱贫困,但有的没创业资金,有的没技术,有的身体残疾。”跑遍了村里所有的贫困户和扶贫项目后,杜彦君开始从整个村庄发展的角度观察、思考扶贫。
“脱贫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造血的重要方式是输送‘造血干细胞,直接精准对接贫困户,为其提供资金、技术等,扶持其发展产业。”杜彦君认为,发展产业是谋长远的“强身健体”式的“造血”,可直接为入股贫困户提供分红、为就业贫困户提供收入。
针对因病、因灾等导致家庭陷入贫困的情况,杜彦君认为要“止血”,“要为其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包括民政救助、医疗补助等进行‘止血”。
除了产业,杜彦君还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他说,如果把贫困问题看成生命体的“贫血”状态,解决贫血问题应不仅着眼于“血”,还要打造一个更加“健康强壮的身体”,从整体上提升肌体的造血能力。
杜彦君认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身体打造更好的血管、骨骼;通过产业带动整个甚至多个村庄的发展,则是让身体更加健壮有生命力。目前,中国对12.8万个贫困村都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对30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明确了帮扶责任人。这意味着,有很多像杜彦君一样的年轻人,扎根于农村,努力改变中国基层贫困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