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共和国的道路/追寻先辈们留下的艰难足迹……他跨过黄河长江,穿越雪山草地……带领苦难的中华儿女/勇敢地站起来,走向解放和胜利/……他迎着南海吹来的烈烈春风……以春笋拔节的姿势/将幸福洒满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如今,高山峡谷天堑变通途/交通‘三年攻坚/把大凉山深处的每一座县城,每一个乡村/紧紧连通在了祖国版图的血脉之上/如今,脱贫攻坚/铸就了‘一步跨千年的时代梦想……如今,在我们的脚下有这样一条路/他通往大山深处的村村户户/通向人民的幸福……”
这是四川省凉山州委办公室干部邹河旺向奋战在一线的人们致敬所作的诗歌《民心之路》。这首感情澎湃的诗歌追溯了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道出了无数青年的心声与感受。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民心之路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小康正在一步步实现。“党建促扶贫”“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菜单式扶贫”等新词、热词从概念变成现实。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者们通过行动让当地群众“真实地摸到了脱贫的大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没有旁观者,更少不了青年担当。
2017年夏,来自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10名“95后”大学生,来到贵州省水城县10个村庄驻村采访,观察脱贫攻坚中的乡土中国。水城县是全国脱贫攻坚中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县,这里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的实践地,也是“村干部职业化”探索的地方。
大学生胡让看到了村庄里新添的化粪池、垃圾箱、路灯、拓宽至7.5米的乡村道路,一亩玉米地能挣六七百元的日子正在远去。“在基层,皮肤晒黑了,但对基层脱贫攻坚更了解了。”胡让说道。令他尤为惊讶的是,原本思想传统的村民开始转变单纯种植的思维,发展乡村客栈,转型做乡村旅游,而卖三桌农家饭就可以比得上过去一亩玉米地的收成。
另一位大学生朱志远发现,这里的村干部都很年轻,不少是“80后”“90后”,这打破了他一直以来的印象,原来这里率先探索实行村干部职业化,全县200多个村居都配有大学生村干部,这些年轻的村干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朱志远自己本身也是学农学的,他立志将来成为一名农业记者。
2018年夏天,“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迎来了天津理工大学的学子们。他们通过深入乡村了解到,30年间,这里脱胎换骨的艰苦历程和灿烂的畲族文化。这里从以前的小木屋到如今的三层楼房,从之前没有通往村外的路,到现今的水泥路、柏油路。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石萍认为,赤溪村的“脱贫致富”不仅是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也是党的干部赤诚为民、久久为功的坚实成果,作为学生党员,更加应该利用好实践机会,多下田间地头汲取劳动智慧和社会见识。走街串户中,村庄的新面貌触动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虽小,五脏俱全。看到一家家村民服务中心、社会保障中心、警务室、医疗室等设施建设,学生团支书刘琪琪更加坚定了信仰初心,她在印有革命烈士蔡威同志之言的一处标牌前留下了一张照片,上面清晰有力地写着:“为了明天,我们要干啊!”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庄严的承诺言犹在耳,从筚路蓝缕到山林已启,众多贫困村的命运已然改写。
立愚公志、啃硬骨头。50年前,青年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在他当上了梁家河的大队支书后,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化村;在河北正定,时任县委书记的他顶着压力为农民争取到粮食年征购量减免2800万斤;福建宁德,时任地委书记的他改变了当地“交通基本靠走”的现状;再到之后的浙江、上海、北京……习近平的扶贫之心从未变过。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而当下,越来越多青年人奋力争先,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农村电商、创业帮扶、医疗义诊、招商引资、关注留守儿童成长……他们为农村发展赋予强大的能量。
杨波2010年从城市来到乡村,在贵州省最高村六盘水市大湾镇海嘎村任第一书记,几年前这里的人均收入还不足1600元,在杨波的带动下,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全面提速,人均年收入增长到如今的8000多元。当地村主任刘永明直竖大拇指:“过去遍地茅草房,如今家家住洋房。群众从‘等靠要到‘自己干,积极争取项目搞种养殖、农家乐,这是杨波带给海嘎的最大财富。”
在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青年农民苏琴在外打工多年后,决定返乡创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水城县鹏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广受欢迎的优质“跑山鸡”,种植了川心莲、草乌等中药材,她的梦想就是动员外出的乡亲们和她一起在家乡创业致富,“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山更青、水更绿,不用出门也能挣到钱”。
河北石家庄小伙郝谋从四川工商学院毕业之后,选择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马边彝族自治县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觉得马边的果蔬产品都是非常好的,只是苦无销路,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他们找到好的渠道,让这里的人生活得更好。”同样是西部计划脱贫攻坚专项志愿者的刘永祥来自凉山州盐源,义无反顾投身美故县的脱贫事业,她说,当年,志愿者来他们的希望小学支教,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今,她希望同样可以发扬为他人奉献的志愿精神。毕业之际,刘永祥成为建设家乡的骨干分子。
英国“海归”王琪2015年毕业之后,放弃了北京某商业银行工作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吉林省镇赉县坦途村开始创业。两个月时间,她跑遍了村周围的四个镇、几十户贫困户。她发现村子位于吉林省西部黄金水稻种植带,土质呈弱碱性,种出来的大米品质好,但知名度不高,影响销路。她便利用大米中的胚芽成分,开发出宝宝粥米,在网上热销。当地村民感叹道,过去都没卖出过高于一斤两块钱的价格,现在种的胚芽米,在网上能卖5块钱,收入翻了两番。
教育扶贫是脱困的治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美丽中国2015~2017届项目老师康瑜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她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初级中学支教期间,设计了“四季诗歌课程”,让孩子们通过诗歌找到更加自信的自己。之后,她放弃了本校和香港大学的研究生资格,成立了“是光”四季诗歌教育的公益团队,为46600余名贫困山区的学生提供了四季主题诗歌课程,而她的身边汇聚了越來越多志愿者,她说:“我们是史上最鸡血志愿者团队!”对于康瑜来说,公益是快乐简单的事,“它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公益并不代表某种高尚或者牺牲,而是自己力之所及的一份关爱,比如,为孩子们朗读一首诗,告诉他们热爱生活,这都是在参加公益”。
为了让广大人民更加读懂脱贫攻坚,共青团兰州市委和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青年小伙伴们共同策划创作了一部名为《我是兰州青年,我是脱贫攻坚的战士》音乐视频短片,用RAP“讲述”青年扶贫故事,在2018年9月一经推出便引来一众点赞。“我们是攻坚摘帽一线作战员,扎根基层挑起重担当起驻村干部,首要任务发展经济帮助村民脱贫,做好驻村工作先得住进村民的心中。与村民站在同一角度,研究农村问题,走村串巷、建档立卡,找准贫困农民,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实施脱贫项目……”他们以青春的视角,创作了一部接地气又文艺范儿十足的脱贫攻坚普及手册。
从道路不通到基本实现省会到贫困村当天达,跨越发展实现4G,由不知如何养家到结满了果子的种植园……40年来,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018年12月13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预计至2018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减少85%以上,贫困村将退出80%左右,83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50%以上,距离交卷时间还有约400个县需要摘帽。“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在接下来的时光,我们一定可以把祖国山河建设得更加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