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逸珠,肖明明,赵彩娇
(广西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艾灸具有温经、通络、散寒、固本回阳、行气活血、防病保健等作用,如《千金要方·灸例》说:“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此法是通过温热刺激及艾叶的药性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1]。影响艾灸作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艾叶的成分、施灸的方法、灸量的大小等等,其中灸量是影响艾灸疗效的重要因素。纵观近三年临床有关艾灸量的研究表明,影响灸量的因素有艾灸时长、艾灸壮数、艾灸治疗频次等,现将研究概况报道如下。
灸量是施灸时灸火在皮肤上燃烧所产生的刺激强度,理论上刺激强度随艾灸时间的增多而增强。黄阳等[2]对比艾灸20 min、30 min、40 min在脑卒中后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程度上的差异,结果单次艾灸30 min最佳。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时,张伟等[3]的研究发现温和灸60 min疗效高于30 min,但莫慧等[4]运用太乙神针治疗该病时,得出结果为治病疗效的峰值在施灸后25~30min,加大灸量对疾病最终疗效的影响较小。以上两个研究结论不一的原因可能与艾条不同有关。高希言[5-6]在针刺结合艾灸疗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症状改善的研究上发现,艾灸60 min效果更佳,延长艾灸时间可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加远期疗效,如果灸量不足容易引起疾病反复。崔耀辉等[7]运用隔姜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过对比不同艾灸时长疗效的差异,发现艾灸40 min的疗效高于艾灸20 min,且比常规西药(支气管舒张剂、吸入激素类)疗效好。丁凤等[8]用温和灸法治疗血脂异常时发现30 min是最佳时长,治疗时间大于30 min对血脂数值改善不明显。李民等[9]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时对比观察温和灸10 min、15 min、20 min,其中艾灸时长20 min疗效最佳。
“大杼、脊中、肾俞、膀胱八髎,可至二百壮……(《千金要方·灸例》)”“落架风……灸颊车七壮……(《包氏喉证家宝》)”“隔蒜灸法治流注……每日灸二三十壮……(《保婴撮要》)”……从以上医籍看出,自古时起,医家们就根据艾灸壮数来调节灸量。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张保球等[10]观察隔附子饼灸1、3、5壮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的差异,结果灸5壮的疗效最佳,该法可促进骨形成,改善骨代谢负平衡状态。王强玉等[11]在隔物灸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穴位电阻影响的研究中利用个体化灸量,对不同程度疼痛(轻、中、重度)的患者使用不同的艾灸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痛经症状。姬乐等[12]运用隔药灸的方法治疗寒凝型痛经时发现,治疗疗效随艾灸灸量的增加提升,艾灸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机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产生。刘未艾等[13]在利用隔药饼灸治疗高脂血症时得出结论:灸5壮对高血脂症状的改善优于3壮,5壮能更好地改善血液流变学,防治高脂血症。周亚锋等[14]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案,为肾阳虚型前列腺增生患者设计出每日灸、每次2壮、持续8周的最佳治疗方案。
温针灸是在针刺得气后,将一拇指节左右长短的艾条或少许艾绒置于针尾的一种治疗方法,多用余寒、湿痛症。在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以及老年性夜尿频多这两项研究中,徐福[15]、周海江[16]、张权义[17]等对比温针灸1、2、3壮不同的灸量在临床上的疗效,得出结论:温针灸2壮疗效较好,3壮与2壮之间差异不明显。郭林清[18]在用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时发现温针灸2壮可显著提高面瘫治愈率。在风寒型颈椎病的研究中,宋直昇等[19]通过比较不同温针灸量的临床疗效发现温针灸3壮疗效甚佳,5壮与3壮的差异不明显。
艾灸频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做艾灸治疗的次数。最常见的有每日灸、隔日灸、每周灸等。王春华[20]在艾灸对亚健康治疗作用的研究上发现每日灸与隔日灸的效果优于每周灸,而每日灸跟隔日灸差异不明显,出于方便考虑,广大亚健康人群在保健时可选择隔日灸。张澍鸿等[21]在用艾灸法对高甘油三酯异常患者治疗的研究中提出,每穴艾灸5 min持续6周是治疗该病的优选方案。刘蕊等[22]在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止痛效果研究上,将艾灸不同持续时长、间隔时间、介入时间等作为三个影响疗效的因素,发现每穴灸10 min,隔天1次,经前5天开始治疗是最佳治疗方案。
热敏饱和灸法是指在每次施灸时,当患者局部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端热等灸感时给予充足的艾灸量直到灸感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热敏饱和灸较传统灸法差别在于前者注重灸量个体化,注重灸感。周小平等[23]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先找出两个灸感最强的穴位,对比一般艾灸时长(15 min)与饱和灸量疗效后发现,饱和灸量的疗效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比平时常用艾灸时长疗效好。同时有作者在原发性痛经[24]、腰椎间盘突出症[25]、肠易激综合征[26]、慢性前列腺炎[27]、脑卒中后尿失禁病人[28]等的研究上发现热敏灸法疗效优于传统灸法,灸量是艾灸法治疗疾病疗效高低的主要决定因素。
赵广[29]运用随年壮的艾灸理念,用麦粒灸法治疗胃脘痛病疗效甚佳。钟叙春[30]运用三伏热敏灸方法进一步改善了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他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中将饱和灸量跟传统灸量做对比,结果饱和灸量加快了这类病人好转速度。张改霞[31]运用针刺加透灸的方法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疗效尚佳。艾灸是通过火热刺激来治疗人体疾病,所以艾灸要产生疗效需首先达到一定的量。何宁宁等[32]在观察不同灸法对胃经不同部位温度表现时发现,艾灸到一定时间后足三里处皮肤温度才开始上升进而达到峰值,而温和灸的温度在皮肤上停留时间更为持久,是否说明温和灸是适合风寒犯表疾病的治疗手段还需进一步研究。
近几年关于灸量的临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发扬了古人对灸量的认识,然而大多数结果只停留在观察阶段,很多医者都是根据经验来判断用量,缺少艾灸量对疾病影响的更深层次的研究。艾灸量大小对疾病治疗效果有影响只能显示灸量不同与疾病治疗存在一定关系,说明不了灸量大小在治疗疾病中该如何应用。以上文献中,有关什么病种适合什么灸量、用什么艾灸方式以及灸量太过或不及对人体的影响等的研究甚少。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灸例》中提到在艾灸时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身形、不同体质、不同疾病等用不同的灸量:“若壮丁遇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所以今后的研究中,应采用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针对不同病种、不同年龄、不同身形等在辨证之后按疾病程度、疾病部位、脉象来确定灸量的多少,将“辨证施治、因人制宜”熟练运用到治疗疾病当中去。研究出艾灸治疗各种疾病的最佳艾灸灸量,对规范临床操作,提高艾灸治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设计符合中医特色的临床研究方案,对灸量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掌握艾灸用量的规律,确定各种疾病的最佳艾灸用量,为建立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临床艾灸用量指导模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