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赟
(庆阳市中医医院超声科 甘肃 庆阳 745000)
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所导致反复性发作的关节炎症被称为痛风性关节炎。高发于>40岁的男性群体,女性仅占5%,多见于拇趾的跖趾关节,也可能发生于其他的较大关节,特别是踝部、足部关节[1]。临床表现为关节的剧痛,往往是单侧性突发。关节周围的组织有明显的发热、肿胀、压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在反复发作后关节产生脱位和病理性骨折畸形等,给患者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选择高效、合理的诊断方式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探究肌肉骨骼超声在诊断足踝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选取在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为足踝部关节炎患者做为此次研究观察的对象,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33例。常规组患者是非痛风性关节炎,实验组患者是痛风性关节炎,两组患者均采取肌肉骨骼超声进行诊断。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痛风分类标准》。排除标准:无法进行良好沟通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
常规组患者男为26例,女7例,年龄为43~64岁,平均年龄(48.26±3.11)岁,病程为4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4.58±1.27)年,体重58~77kg,平均体重(64.35±5.02)kg。
实验组患者男为27例,女6例,年龄为44~64岁,平均年龄(48.90±3.03)岁,病程为6个月~7.5年,平均病程为(4.79±1.16)年,体重59~77kg,平均体重(64.88±4.67)kg。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且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及患者亲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我院医学委员会批准。
设备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选用频率为6~15MHZ或6~18MHZ的高频探头。采取骨骼肌肉条件,选用二维和能量多普勒条件。对患者的足背部和踝部进行检查时,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弯曲膝盖使足部与检查床平贴,对外侧、内侧以及前侧进行检查。进行足跟部检查时,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足部悬于检查床外。两组患者的关节检查均采取双侧对照检查,包括跖趾关节、踝关节,特别注意第一跖趾关节的检查。
观察实验组、常规组患者的超声异常表现。病变关节数以及超声表现(关节腔积液、双轮廓征、滑膜增厚、痛风石、点状结晶、腱鞘炎、骨侵蚀)。
选用SPSS25.0软件对本次研究结果中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采用率(%)来表示计数资料,数据比较采取χ2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取t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常规组患者的病变关节数共检查出43个。实验组患者的病变关节数共检查出55个。
常规组43个病变关节中关节腔积液、双轮廓征、滑膜增厚、痛风石、点状结晶、腱鞘炎、骨侵蚀分别为:33(76.74%)个、6(13.95%)个、35(81.40%)个、0(0.00%)个、2(4.65%)个、18(41.86%)个、20(46.51%)个。
实验组55个病变关节中关节腔积液、双轮廓征、滑膜增厚、痛风石、点状结晶、腱鞘炎、骨侵蚀分别为:43(78.18%)个、40(72.73%)个、45(81.82%)个、31(56.36%)个、42(76.36%)个、24(43.64%)个、26(47.27%)个。
由上述结果可看出,实验组与常规组的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腱鞘炎、骨侵蚀超声表现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双轮廓征、痛风石以及点状结晶超声表现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人体中的尿酸是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分解而来。痛风性关节炎是因为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软骨、骨质以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病损和炎症反应。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因尚且不明,特点为高尿血症、结缔组织结构的尿酸钠晶体沉着[2-3]。临床上采取的诊断方式为影像学检查,这其中包括CT影像、X线片、超声等多种检查方式。CT影像对检查痛风石沉积情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与之费用相对较高,并伴有较高的辐射。X线片检查费用相对比较低,但因为敏感性不是很高,早期无法诊断出病变,所以当显示出病变结果时,患者的病变部位已经被损害的非常严重了。而肌肉骨骼超声选取高频探头,分辨率相对较高、检查的范围广、可清楚的显示产生病变部位的关节情况。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实验组患者的双轮廓征(72.73%)、痛风石(56.36%)以及点状结晶(76.36%)超声表现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双轮廓征(13.95%)、痛风石(0.00%)以及点状结晶(4.65%)。
综上研究结果可得,肌肉骨骼超声在诊断足踝部痛风性关节炎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