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泉,于宏建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 (天津 300350)
CK-MB曾被认为是临床诊断心肌损伤的金标准,是心肌酶谱五项指标中特异度最高的指标,即使肌钙蛋白等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不断发展,CK-MB在心肌损伤诊治中仍具有重要意义[1]。CK-MB属于特异性心肌酶学指标,心肌中含有大量的CK-MB,可占心肌总肌酸激酶(CK)的14%[2]。正常状态下人体CK-MB/CK<5%,一旦心肌受损,血液中的CK-MB水平将迅速升高,CK-MB/CK≥6%。若在生理、病理等因素影响下,CK-MB活性则可能呈假性升高,进而影响检测结果[3-4]。本研究就CK-MB在心肌损伤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以下综述。
CK属于总酶,也被称为肌酸磷酸激酶,与细胞内能量转运、肌肉收缩、三磷酸腺苷(ATP)再生等密切相关。CK组成亚基包括M和B,分为同工酶CK-杂化型(MB)、CK-肌肉型(MM)、CK-脑型(BB)及CK-线粒体型(Mt):CK-MB多分布于心肌;CK-MM多分布于骨骼肌;CK-BB多分布于脑组织,在胃肠道、子宫平滑肌、前列腺、肺等组织内也可检测到;CK-Mt分布于线粒体内。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血清中通常无CK-BB,但若组织坏死,CK-BB的活力将迅速升高;与CK-BB相反,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血清中CK-MM的含量极高,可达94%~96%,而CK-MB的含量通常<5%。CK的主要功能是将肌酸与ATP间的高能磷酸键催化,使其发生可逆性转移,并产生能量,促进肌肉收缩及系统运输。
CK-MB主要包括MB1与MB2两个异型,CK-MB在心肌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多为MB2。若心肌细胞受损,将释放出大量的MB2,在短时间内使血清中的CK-MB水平迅速上升,发病24 h上升至峰值,发病72 h后其水平逐渐下降,并逐渐恢复至正常,且与CK相比,CK-MB的升高更早,充分证明CK-MB在心肌损伤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汤淑斌等[5]对80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分析,并选取5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CK-MB及肌钙蛋白I(cTnI)水平测定。结果发现,手足口病患儿CK-MB水平高于对照组,手足口病患儿CK-MB检测阳性率高于cTnI,表明CK-MB在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2.1.1检测原理
免疫抑制法是检测CK-MB活性最常用的方法,主要利用抗CK-M抗体抑制M亚基活性的原理,进而测定B亚基的活性。由于正常机体中CK-BB含量极少,可忽略不计,将所检测的结果乘以2即为血液中CK-MB的活性[6]。
2.1.2免疫抑制法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免疫抑制法在CK-MB活性测定中虽然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检测速度快等优势,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影响因素较多。免疫抑制法在检测过程中将CK-BB活性假设为零,虽然正常机体中通常无CK-BB,但若伴有相关疾病,机体将释放大量CK-BB,所获取的数据也变为CK-MB与CK-BB中B亚基之和,若此时将结果乘以2,将导致CK-MB活性假性升高。赵桂梅等[7]对1例停经38+6周的产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产妇子宫平滑肌及胎盘中均有CK-BB,且分娩前后子宫出现张力变化,释放大量的CK-BB,在进行免疫抑制法检测时产妇的CK-MB活性假性升高。严伟玲等[8]对110例患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患儿的总CK活力较低,存在脑病、肝病、血液肿瘤等患儿CK-MB出现假性升高,其中CK-MB/CK<5%的患儿有24例,CK-MB/CK处于5%~25%的患儿有37例,CK-MB/CK>25%的患儿有49例,其中CK-MB/CK>25%的患儿血清CK-MB浓度处于正常水平,表明免疫抑制法在小儿血清CK-MB活性测定时,受到测定方法局限性的影响,导致CK-MB活性出现假性升高。与成年人相比,儿童血液中的CK-BB水平可能较高,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CK-MB活性时也可能出现升高现象。临床对儿童进行CK-MB活性测定时不应遵照成年人的参考标准,应根据儿童具体情况设定参考范围,避免误诊事件的发生。易甲其等[9]对500例健康儿童及50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CK-MB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儿童CK-MB水平高于成年人,表明儿童CK-MB水平的正常参考范围较成年人水平广,对儿童CK-MB正常水平进行研究有助于临床诊断工作。
张华等[10]研究表明,免疫抑制法检测CK-MB活性作为心肌梗死诊断指标存在一定缺陷,CK-MB水平升高与恶性肿瘤、某些重度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CK-MB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可达25%~41%;若无脑部病变,血清中CK与CK-MB水平仍异常,则可能存在肺、胃肠道、前列腺等恶性肿瘤。若M亚基抗体无法有效抑制M亚基活性,也可能造成CK-MB活性出现假性升高。巨CK具有较大的相对分子量,吞噬解体较为困难,导致其易在体内滞留,且其半衰期较长,造成血肿存留时间较长。若血清中存在CK1或CK2,CK-MB也可能出现假性升高现象。张仲迎等[11]对1例83岁男性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患者CK-MB水平升高已超过4个月,且CK-MB水平较CK水平高,经进一步筛查发现该患者为前列腺癌,经治疗可见CK-MB水平明显降低,CK-MB水平假性升高可能与CK2存在有关。
CK-MB质量测定主要利用化学免疫发光技术,且以双抗夹心法为主,检测过程中将抗人CK-MB包被于磁微粒固相载体,并将抗体交联碱性磷酸酶作为标记物,实现对CK-MB的定量分析。CK-MB质量检测具有较高的专一性、特异度及灵敏度,且不会与CK-MM及CK-BB发生交叉反应,影响因素也相对较少[12]。王楠等[13]研究指出,酶质量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特异度高、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等优势,且在各项指标检测中均可满足临床需求,可作为检测血清CK-MB活性的有效方法,但CK-MB质量检测对仪器设备的要求较高,且费用较高,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琼脂糖凝胶电泳主要根据CK同工酶不同分子量及电荷对CK-MB进行分离,扫描各酶谱后,得出各同工酶活力。电泳法还具有快速发现巨CK分子异常条带的作用,且CK-BB、巨CK等不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14]。但较免疫抑制法,电泳法操作更为复杂,且所需时间更长,可能无法达到CK-MB质量的定量检测。汤冬玲等[15]对血清CK-MB活性假性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采用酶免疫抑制法测定非心肌梗死患者时,CK-MB>CK30%;CK-MB/CK倒置时,CK-MB活性所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导致测定结果高于真实值,造成假性升高。实践证明电泳法与CK-MB免疫抑制法具有互补作用,可进一步明确机体是否存在CK-BB或巨CK的干扰,增加检测结果可靠性。
CK-MB是鉴别心肌损伤的重要酶学指标,若检测过程中发现CK-MB活性异常升高,首先应明确检测仪器、试剂等是否良好,其次明确是否出现胃肠病变、脑组织损伤、前列腺疾病等情况。目前,临床常用检测CK-MB的方法包括免疫抑制法、酶质量法及电泳法,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排除相关影响因素,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