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雄伟
(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米粒体滑膜炎(rice body synovitis,RBS)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常见于类风湿性疾病或结核感染,此外,也可见于其他感染性关节炎(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性感染 、真菌性感染)、幼年型关节炎 、成人型Still,S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清阴性关节炎、非特异性关节炎[1]。通过对确诊的一例腕关节米粒体滑膜炎进行影像学分析并结合文献学习,使人们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查体:右腕部处见一鸽蛋大小类圆形肿物凸起,触及约3×3×2cm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差,无压痛,局部皮温正常,边缘欠清楚,表面见静脉血管扩张,指端感觉、活动血运正常,手指屈曲活动受限。超声:右侧腕部可见一个混合性包块,大小约42×22mm,形态不规则,边欠清,内见光点回声,后方回声无增强。CDFI:右侧腕部混合性包块内见条、棒状彩色血流信号,液性暗区内彩色血流显示。X线检查:右腕骨质未见异常,右腕部软组织肿胀。MR检查:右手腕部软组织内T1WI等、稍低信号,T2WI等、低信号,周围见斑片状高信号,STIR及脂肪抑制冠状位、横轴位显示滑膜囊及腱鞘见多发米粒体,右腕关节正常。手术中见右手腕部、掌部肿物触及约4×3cm大小肿物,质软,活动度好,包膜完整,边界清楚,蒂部位于肌腱处,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肿块内为米粒样组织。
既往20年糖尿病史,血糖控制稳定。MRI示左侧肩关节囊性肿物,T1WI及T2WI上可见等信号米粒体,关节腔积液。手术探查见肿物位于三角肌下方、关节囊外,呈囊性。钝性分离,完整切除。囊肿约5.5cm×5.5cm×3cm,剖开囊肿后可见壁厚0.3cm,内容物为淡黄色液体及约350枚瓷白色米粒样结节状组织,质韧,表面光滑,彼此无明显粘连。术后病理:囊壁为滑膜组织绒毛增生性慢性炎症,米粒体主要为无细胞结构纤维素及胶原等物质组成的非结晶状软组织结节。
检验示:C反应蛋白56.1mg/L,类风湿因子288IU/m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92.69U/ml。自诉曾有风湿性关节炎10年,手术打开肩关节囊,见大量绿豆样大小啫喱样颗粒涌出,色淡黄,给予彻底清除,切除物为风湿小体。
2.1 病理米粒体中心为无定形的嗜酸物质核心,周围包裹胶原及纤维组织,滑囊壁为绒毛状滑膜增生,有大量淋巴浆细胞浸润,少量巨细胞浸润。显微镜下,增厚的滑膜通常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改变,无血管翳及肉芽肿形成[2]。
2.2 影像学表现MR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是诊断RBS首选检查方法[3]。MR表现一般为T1WI等、低信号,在T2WI及STIR序列呈相对高信号[4]。在T1WI上与周围滑囊积液不能分辨,在T2WI上与周围高信号积液容易分辨。增强后米粒体无强化,增厚的滑膜及分隔可见强化。
2.3 鉴别诊断需要与慢性滑膜增生、色索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及滑膜骨软骨瘤病仔细鉴别[5-6]。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滑膜的绒毛状增生表现为弥漫增厚的滑膜囊壁沿关节囊壁及腱鞘分布,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节内沉着的含铁血黄素为顺磁性物质,其信号特征为T1WI、T2WI低信号。米粒体无磁敏感效应,可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PVNS)鉴别。滑膜骨软骨瘤病特征性表现是在滑膜上形成多发骨软骨小体,可钙化或骨化,形成关节腔内多发游离体。当小体内出现钙化或骨化时,X线片和CT表现为关节腔内多发钙化结节,钙化多为环样或靶样。当不存在钙化时,因其内含有软骨成分,同骨骼肌相比,在T1WI表现为稍高信号,在T2WI表现为高信号,因此在T1WI可以很清楚显示病灶,在T2WI可以明确区分病灶和关节腔积液。
米粒体性滑膜炎多由类风湿性疾病引起,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阴性关节炎或者感染性疾病,如非特异性脓毒性关节炎或结核。关节米粒体病人早期很少有关节症状。在笔者的1例病例中,病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之,米粒体滑膜炎的MR表现非常典型,它是米粒体滑膜炎最佳的检查方法,经过仔细分析,可以与慢性滑膜增生、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滑膜骨软骨瘤病鉴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