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叶琳
积极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核能,是新时代中国建设美丽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及能源革命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核能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认识新时期中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任务和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公众科学理性认识中国核安全状况,构建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工作新格局,协力共创核能公众沟通工作新局面,是核能行业面临的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
中国核电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但离“核能强国”仍有距离。美国、俄罗斯、法国等世界核工业强国始终把保持核能技术领先和占领国际核能技术主导地位作为国家坚持的基本战略。目前,中国核电大国地位已经基本确立,实现了由二代向三代核电的技术跨越,自主化三代核电技术及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基本形成,具备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基础性条件。2018年,世界核电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比例为10.2%,其中法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核电发电量占比分别为71.7%、19.3%、18.5%和17%,而中国核电发电量占比仅为4.2%。对比全球,我们差距极大。
中国核能产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需要扬长避短。从发展趋势看,中国核电在国内清洁低碳能源中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竞争力。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据有关方面预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左右,电力装机规模将达到35亿千瓦左右。考虑到后续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的资源限制和生态环境制约,以及季节性和间歇性发电的特点,核电作为安全、稳定、高效的非化石清洁能源,可有效替代一部分煤电承担基荷电力。预计到2035年,中国核电需求的装机规模为1.8亿千瓦左右,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例达到10%左右,占一次能源比例达到5%左右,占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20%左右。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核安全,确保核安全是长期的共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明确核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部分,历来强调万无一失。中国始终把保障核安全作为重要的国家责任,融入到核能开发利用全过程;始终以安全为前提发展核事业,坚持纵深防御原则,按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实施监管;始终积极适应核事业发展新要求,不断推动核安全管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核能行业各界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方针不动摇,坚持把确保核安全作为核能行业发展的生命线;把“敬畏核安全、守护核安全”作为我们的共同责任,共同致力于构建核能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命运共同体;长期以来,中国核能行业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记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安全之路。
中国全社会公众更加关注核安全,核能公众沟通面临长期艰巨的严峻挑战。日本福岛核事故是世界核电发展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也是离中国最近且影响最深远的核事故,福岛核事故引发了全球对核电安全的信任危机,给原本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国核电产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也让越来越多的公众更加关注核安全。我们虽然是“核大国”,但社会公众对核能发展的战略意义与核安全风险的认知参差不齐,缺失“核大国”应有的战略理解力与风险担当意识。由于科学、理性的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不足,“三大核事故”成了公众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对部分非科学、非理性的反核人士的观点及言论缺乏有效应对,导致这些观点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核安全的接受度,甚至影响了政府决策。公众权利意识和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涉核邻避事件多发,也对各级政府涉核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涉核信息尤其敏感,对舆情监测和应对能力等也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基于对上述形势、任务与挑战的分析,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中国核能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核能行业必须主动担当、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核能公众沟通之路。
中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中国现在并未形成由政府主导的成规模的常态化公众沟通工作体制。大多是在地方核电企业推动下建立的专项工作机制,覆盖范围有限,维稳思想较重,工作广度与深度稍显不足,亟待进一步深化拓展。
从行业内看,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与联动,各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程度尚待提升。从社会范围看,核能行业对社会力量使用不足,现有联合力量对行业发展的支撑还需继续加强。
现行公众沟通工作方式没有完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变化和受众变化,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的认识与研究不深入。宣传多、参与少,公开多、引导少,没有形成良性工作循环。对外宣传内容大部分是从线下媒体做整体移植,专业细分与深度均有所不足,形式表现相对简单。跨界内容较少,行业外影响力较低,公众参与程度有限。
对公众沟通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管控能力还需要加强,理念还需要转变。信息引导与解读能力不足,大众有质疑,需要及时有效予以澄清。权威机构的信息发布机制需加强常态化建设,政府作为社会治理主体,建立常态化涉核信息发布机制对于强化公众对中国核安全信心有着决定性作用。
核电企业想要进一步融入社区,从矛盾对立到利益共享,实现多方共同发展,在政策与操作层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目前多靠企业与地方的协调探索,融合方式单一、共享成果有限,制约了公众沟通工作效果的落地。
核能开发与利用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科学工程,有效地协力共创核能公众沟通模式,首要的是构建中国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工作机制,协力共创核能公众沟通工作新局面。
在“中央督导、政府主导、企业作为,公众参与”工作机制下,成立核能行业公众沟通专门组织,推动建立核能行业公众沟通长效协同机制。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的独特优势,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的平台下,组建中国核能行业公众沟通促进委员会。委员会由各涉核集团、政府技术支持机构、相关大学、媒体及社会组织等单位的相关高层领导组成,并汇聚行业内外有影响的公众沟通权威专家。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及相关保障措施等,为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指引。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协调解决核能公众沟通政策层面的重大问题;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行业公众沟通各项重大活动;搭建社会与行业沟通平台,及时回应社会关注问题,组织与公众或“异见”人士主动开展面对面沟通交流和对话;推动公众沟通工作的能力建设和标准化,共享行业资源,促进经验交流,引领核能公众沟通工作高效推进;建立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协调机制,提供资源保障,确保公众沟通工作可持续有效开展;统筹协调好行业各类社会团体及成员,发挥优势、群策群力、踊跃参与、形成合力,共同为核能公众沟通贡献力量。
依托协会专家委员会平台及其相关特邀顾问和公众沟通专业组专家,培育和组建一支行业公认、社会认可的“懂专业、识大局、有影响、善沟通”的核能公众沟通高端专家团队。开展行业公众沟通问题、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回应政府和公众关切,进行权威解读;探讨邻避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工作机制,研究提出促进核电项目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实现形式、政策措施;总结探索公众沟通的新方法和新模式,为核能行业开展不同层次的公众沟通活动提供专业人才与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请主流媒体走进核能、展示核能、宣传核能。在相关主流媒体建立定期栏目或专题节目,开设与资深媒体人及公众对话节目,就公众关心的涉核相关问题公开交流;定期或逢重大事件举行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吹风会或媒体见面会,形成客观真实的宣传口径;打造新媒体作为获取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和引导舆论氛围的新阵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建立核能行业媒体间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开展与媒体记者定期交流,设立中国核能发展新闻奖,调动行业内外媒体记者进一步讲好核能故事的积极性,培育一批既懂核专业、又热心核事业、还能讲好核能故事的专(兼)职记者队伍;组织行业内外媒体同行经验交流,有效发挥行业内各种自媒体在公众沟通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和创新建设,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做到形式内容双创新。重点在传播内容方面,将核能监测数据纳入常态化工作,及时发布环境监测数据,有效赢得公众信任,减少公众对于核电的恐惧心理。统一开发系列标准化核科普教材;统一开发制作核能科普的宣传片、微电影、故事、卡通人物、漫画、游戏等,有效提高各种不同人群对核科普的兴趣和认知度;充分发挥社会尤其是大型中心城市各种科普场馆的作用,协同开展核科普宣传工作。统筹策划和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与媒体共同策划,利用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安全生产日、全国科普日、世界环境日等时点,请主流媒体走进核电,请社会公众走进核电,开展经常性的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研讨交流、实地体验及媒体宣传等形式,开展区域性的主题宣传活动。
开展涉核企业公众沟通同行评估活动,总结良好实践和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持续改进;组织行业权威专家,开展与涉核项目所在地政府官员及周边民众的专题沟通咨询活动,有效做好释疑解惑工作。依托行业、面向社会,集中力量定期组织召开年度核能公众沟通交流大会,逐步培育并形成全国性有影响的核能公众沟通交流权威平台。
做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是全行业的共同责任。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凝聚全行业力量,共同构建行业公众沟通工作新格局,协力共创新时期中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新局面,为促进核能和平利用造福人类,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