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虞伟
塑料是人类的重要发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电子产品、汽车、消费用品、包装等方面,这些塑料使用之后,一部分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收集处理而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破碎、腐化,给地表水、土壤和海洋等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环境问题。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约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超过800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进入海洋的塑料垃圾会逐步破碎并形成大量微塑料颗粒,其中含有和吸附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累积,最终可能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201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塑战速决”,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
中国是世界塑料生产和使用大国,据统计,中国2017年生产的塑料制品达7515.54万吨,同时中国也是塑料垃圾产生大国,中国的塑料垃圾问题主要集中在塑料餐盒、塑料袋、塑料包装以及农业塑料薄膜等方面,特别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快递和外卖等行业的塑料包装需求量迅猛增长。据统计,2018年全国快递业共消耗快递运单逾500亿个、编织袋约53亿个、塑料袋约245亿个、胶带约430亿米,这给塑料垃圾的污染防治造成了巨大压力。
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塑料管理的立法,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散见于有关法律、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中,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2001年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的《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知》,2007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和2007年由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等。但是,有些法律法规规定得比较笼统,惩罚措施规定不明确,法律的刚性不足;有些规定没有将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职责分配清楚,执行中容易推诿;还有一些政策制定的时候,对执行效果预判不足,如2007年的“限塑令”出台,原本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消费行为,商场塑料购物袋不再免费赠送,可是经过一段调整期,消费者也适应了购物袋有偿使用,在大商场,“限塑令”变成“购塑令”,而在小型农贸市场、广大农村地区,商家依然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这导致了“限塑令”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中国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塑料回收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很好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和“谁污染谁付费”等原则来提高回收率。在可降解塑料产品推广方面,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还没法进行大规模的应用推广。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塑料的未来,采取全生命周期和系统的观点,从源头上寻找治理塑料污染的解决方案。我们要从制度、技术、商业模式、供应链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多管齐下、统筹推进,因为这具有深远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艾伦·麦肯阿瑟基金会在2019年10月联合发布了《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书》1周年进展报告,报告强调了让塑料永远不会成为废物的愿景。所有签署 《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书》的企业和政府都承诺,消除有问题和不必要的塑料包装;推动包装创新,实现所有塑料包装100%可重复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确保塑料包装安全、方便地流通,不会沦为垃圾或污染源。
2019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积极应对塑料污染,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政府要发挥制度设计和监管作用,完善塑料污染管控的制度体系,推进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全面梳理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更新相关准入标准,推动塑料循环经济和塑料行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绿色经济政策的杠杆作用,完善塑料循环经济研发项目激励政策、塑料回收行业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塑料制品替代产品的研发,如生物可降解材料或者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推动塑料包装的回收再利用。推广可循环利用的塑料包装,限制不可降解塑料包装的使用,为源头减量提供保障。从包装材料的环境友好和回收机制着手,加快推进快递、电商等行业的绿色化进程,从运动式的回收变成常态化的机制。加强塑料垃圾的监管,鉴于传统塑料垃圾降解时间漫长,远长于大部分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使用年限,塑料垃圾填埋具有很大的后续风险,需要在法律中明确限制塑料垃圾的直接填埋。严格执行禁止废塑料垃圾入境的规定,避免由于入境的废塑料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企业作为塑料制品的制造者,要从全生命周期来思考塑料污染问题,要将应对塑料污染作为新的经济机遇,而不是负担。从金融、创新和技术等方面入手,争取民间资本投资创新型技术,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从有利于后端回收的角度进行前端设计,探索通过绿色供应链来传导禁塑和限塑的压力。尽量在不减少效用的前提下,避免塑料包装,减少原始塑料的使用,通过再利用和再循环来实现塑料使用和有限资源消耗的脱钩,如百事公司计划到2025年将饮料业务中使用的原生塑料减少20%。在源头减量的同时,要提高塑料回收分拣的能力,如挪威陶朗公司计划到2025年,基于其传感器的技术每年可分拣800多万吨塑料。要履行生产者延伸责任,生产和销售包装的企业除了设计和使用其包装之外,还有责任在实践中为包装的再利用和回收做出贡献。要积极探索重复使用业务模式,减少对一次性塑料包装和塑料制品的需求,如淘汰一次性吸管等。要做好有关卫生防护,尽量杜绝在包装及其制造和回收过程中使用危险化学品,尊重参与塑料生产、回收系统各环节所有人的健康、安全的权利。
公众作为消费者和塑料制品的使用者,要重视公众的力量,发动公众向塑料污染宣战。政府要鼓励和推进面向公众的塑料污染和循环利用等知识的分享和传播,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通过生活方式绿色化倒逼企业的绿色转型。要通过创建绿色机关、绿色饭店、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形式,建立长效活动机制,采取更加有效的传播形式和路径,努力将塑料与环境有关知识的传播融入公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做到喜闻乐见,让公众认识到塑料和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提高公众拒绝塑料污染的行动自觉,自觉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加快推进公众对塑料包装物的选择偏好从价格因素到环保因素的转变。要发挥环保公益组织和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倡议和行动网络,推动电商、快递等行业开展聚焦塑料污染的公益项目,结合垃圾分类等政策的实施,做好废弃塑料包装物的分类和回收,不断营造拒绝塑料污染的氛围。
治理塑料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设计、生产、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需要政策端、资本端、制造端、消费端等各个环节互相配合、协同发力,只有这样,塑料污染治理才能实现预期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