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梦萱 LIU Mengxuan 李玲玲 LI Lingling
1.1.1 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
自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的全民健身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全国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宏观政策需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全民健身设施,普及全民健身理念。全民健身已经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1.1.2 城市滨水区作为运动场地的优势
城市滨水区作为环境质量最好,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空间,满足了人们在运动过程中对于良好环境的需求,其丰富的空间变化,可承载各项不同的休闲运动形式。
寒地城市由于冬季气温过低,居民缺少应有的户外运动场地。寒地城市滨水区因其可以提供季节性转换的室外运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了特色的冰雪运动空间。因此,加强寒地城市滨水空间休闲体育活动的规划和设计,改善冬季滨水空间环境质量,为寒地城市创建一个具有特色的滨水休闲健身活动区是非常必要的。
1.2.1 使用后评价简介
本文主要采用使用后评价(POE)(由于冬季寒冷,因此调查问卷问题仅设置与冬季适应性相关的5个问题,并部分以访谈的形式辅助进行)的研究方法[2]。使用后评价方法(POE)是对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进行严格、谨慎评价的过程,其所得结果是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对已建成环境的有效评估。1966年由美国人OSMOND等人提出并应用于对监狱及精神病院等特种建筑,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的专门组织,形式已日趋成熟。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2015年,陈晓唐博士提出建筑师运用POE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使POE从研究的层次向实践延伸,使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设计更加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及其社会意义[3]。
1.2.2 研究技术路线
通过实地调研、健身者行为观察、问卷调查、访谈、SD量表分析的空间调查方式,相关性分析的数据处理方式,对典型寒地城市——哈尔滨市松花江畔的九站公园进行数据采集及分析,通过了解居民对空间的真正诉求,从而提出相应的空间设计策略。
九站公园始建于1981年,其东接斯大林公园,西侧为公路大桥,是位于哈尔滨市松花江南岸的开放式带状滨水公园,占地面积约25.14 hm2。其空间分布为线性空间,以并列式的形式串联各个节点空间,其中,可进行休闲运动的节点空间包括经纬街广场、体育广场、香格里拉亲水广场、苏宁园等。线性空间可根据其距离水面的距离不同分为三种不同的界面形式,分别为“水+堤岸”“水+植物”“植物+植物” 。
2.1.1 实态观察
根据对九站公园居民运动行为的初步观察可以看出,在现状环境中,居民的运动行为多集中在硬质铺地的节点空间和线性空间中。其中,节点空间的运动形式包括跳舞、太极拳、抽陀螺、踢毽子、打羽毛球、体育器材的使用等;线性空间中包括健步、跑步、垂钓、骑行等。冬季滨水空间内运动行为和丰富度明显下降,仅以健步为主要的运动形式。
2.1.2 行为地图观察
根据图1可以看出,针对于健步、骑行等依托于线性空间开展的运动形式,居民更倾向于选择景观良好的见水空间,其界面形式为“水+植物”。而对于节点空间,由于现存节点空间均亲水性较差,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充足健身器材和休憩座椅、绿化较为茂密、私密性较高的空间形式(图2)。冬季滨水空间中,仅在下午阳光充沛时有部分居民以健步的形式出现于部分现行空间中,整体空间使用率很低。
图1 线性空间行为地图示意图
图2 节点空间行为地图示意图
为了调查的普适性和准确性,分别挑选夏季工作日和休息日居民运动健身行为发生的高峰时段18:30~21:00,分发问卷100份,并在冬季居民户外活动的主要时间段13:30~15:00,分发问卷30份(由于冬季寒冷,因此调查问卷问题仅设置与冬季适应性相关的5个问题,并部分以访谈的形式辅助进行),共计分发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25份。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九站公园居民运动行为调查及使用满意度调查,其中,满意度调查采用可量化的评价方法,即语义分析法,根据相关文献(评价因子的确定主要参考张翠娜博士论文《日常户外体育健身空间要素研究》中对城市公园中体育健身空间影响因素的分析)、滨水区空间特征、寒地城市特点及实地调查,分为5个部分、17个评价因子(图3),评价等级分为5种,即很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很差,并分别赋值5、4、3、2、1。
2.2.1 居民运动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2.2.1.1 居民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回收数据,对九站公园中运动健身居民的男女比例、年龄构成、职业、教育情况、家庭人口、月收入几个方面进行总结。98位参与调查的居民中,女性略高于男性,主要年龄范围在 45~65 岁之间,职业以退休及自由职业者为主要人群,教育水平往往不高,家庭人口以 2~3人为主,月收入在 2 000~5 000 元范围内居多。休息日中,运动健身居民的上述年龄范围及退休及自由职业者比例下降,教育水平及月收入明显提高。
图3 满意度评价因子示意图
表1 居民社会属性与慢运动行为的相关性分析表
2.2.1.2 居民对空间使用情况分析
2.2.1.3 居民基本情况对运动行为的影响
使用SPSS软件,将调查问卷中所得的居民基本情况数据与其空间使用情况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随着居民年龄的增加,其运动频率与持续时间明显增加。年龄较大的居民运动类型更为丰富,如抽陀螺、太极拳等,而年龄较小的居民更偏向于选择慢跑、健步等运动类型;女性居民的运动频率和持续时间较高;退休及非工作居民由于空闲时间较多的原因,运动频率较高。而稳定工作或上学的居民,由于日常生活工作的繁忙,运动频率较低。
2.2.2 SD曲线分析
SD法,即语义分析法。根据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中的数据所绘制的SD曲线(图4)可以看出,居民对九站公园总体评价适中,为3.6,但冬夏两季差别较大,其中夏季均值为4.2,冬季均值仅为3.0。其中以绿化景观评价最高,冬季的适用性评价最低。
将居民各项评价因子与总满意度评价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线性空间的舒适度、广场空间的舒适度、岸线景观的丰富度、夜间照明配置情况、冬季活动丰富度、冬季取暖点的配置与总体评价成强正相关,应将这其中评价较低的因子作为重点优化对象。健身器材完善度、器材类型丰富度、植物景观丰富度、卫生间配置情况、休憩座椅配置情况、冬季景观维护度、积雪清理情况7项因子呈弱正相关,应作为次要优化对象。来园的方便性、下棋桌子配置情况、售卖设施配置情况、器材冬季适应性4项因子呈不相关,因此不作为此次优化对象。
由上文分析,现存节点空间均位于靠近城市内部空间一侧,亲水性较差,现存的垂钓等亲水性较高的休闲运动,往往缺少必要的活动空间。建议增加亲水活动节点,根据现状堤岸形式可增设木质挑台式的亲水平台,提供相对自然的空间环境,使人的休闲运动向水面延伸, 促进特色滨水活动项目发展。
治疗前3组T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3组 TCSS评分均降低,治疗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I组及对照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在现状中,位于堤岸上的可健步空间观水视觉效果最佳,却由于堤岸绿化景观薄弱、缺少适当的安全设施而限制了居民的运动行为。在面水一侧可增低矮灌木,增加堤岸绿化的同时维护基面的安全性。背水一侧增加多样化的绿化形式,可采用如爬山虎等藤蔓类植物的垂直绿化形式,一方面节省了有限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中和了人工堤岸在自然环境中带来的空间违和感。
由于日间工作生活繁忙,居民运动多数集中在傍晚,完善的夜间照明设施,在为健身者提供必要的活动照明的同时,可以提高空间的安全性。此外,可以通过夜间照明的设计,引导夜间的健身流线,通过灯光与水面的呼应,烘托出独特的夜间活动氛围。
3.3.1 增设节点空间照明
节点空间中应保证照明的光色显色性好,光照的效率高,空间无照明死角。尤其是在体育器材周边应保证足够的照明亮度。照明形式可根据健身者的不同运动项目进行合理安排,如团体运动的光照,应以柔和的暖光为主,增加空间的整体感,促进运动者的交流;小型独立运动区域,由于其空间规模较小,且较为私密,照明形式可适当活跃,增加夜间空间活力和敏感度,提升居民的运动兴趣。
图4 SD曲线分析图
表2 各项评价因子与总评价数据相关性分析表
3.3.2 优化线性空间照明
现状线性空间主照明已相对完善,可增设辅助灯光,活跃夜间运动氛围。辅助灯光应以线性灯光为主,主要设置在滨水栏杆、台阶踏步处等空间交界区,使空间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形成连续性的空间效应,使居民在夜晚健身时不会迷失方向。
3.4.1 增加冬季取暖点
结合已有构筑物,根据居民冬季可持续健步程度800~1 200 m范围之间,新建或改建一定数量的公共取暖点。取暖点可根据可利用空间规模而提供相应的慢运动服务功能,可包括热水提供、室内健身器材、身体素质检查等公益性质的服务项目,也可结合部分特色商业运营,如茶馆、咖啡厅、餐厅等,在增加空间活力和吸引力的同时,达到商业盈利的效果。
3.4.2 场地的适寒化设计
场地的适寒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两点:①建议及时清扫场地中的积雪,加强场地在冬季的管理,方便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通行和运动;②铺装应选择摩擦力高的材质,在无障碍坡道、台阶处应采取防滑设计,使得居民在冰雪天气依旧可以通行。
3.4.3 季节性转化场地功能
寒地城市滨水区对于冰雪运动的支持具有天然优势,其水面在冬季形成天然冰面,可以供居民使用。可利用现有空间开展冬季特色慢运动,如广场转化为滑冰场,滑板广场转化为小型滑雪场等,使居民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提升居民的运动热情。
并且,建议在冬季将水面设计成为冰雪廊道,串联沿岸的不同广场空间,并分区规划不同的运动项目,结合全暖点设置冰雪运动设施租借点,适时举办冰雪活动项目和比赛,提升居民对于冰雪运动的参与度。
本文针对在全民健身背景下的寒地城市滨水区空间优化设计,通过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方法,了解空间中现存问题,提出营造特色滨水运动节点、增加堤岸绿化形式、完善夜间照明系统、提高场地冬季适用性四个方面的优化设计策略,希望对哈尔滨市及类似城市的滨水区空间建设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