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孤行

2019-02-25 18:29黄毅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敬亭山千古李白

黄毅

一首诗,是画,是歌,亦是风骨,是真神。诗人用平仄写歌,用意象构画,用韵脚传神。那么,在《独坐敬亭山》中,李白———这位中国诗歌史上堪称鬼斧巨匠的诗仙,是如何用意象、平仄和韵脚,来传其孤独真神的呢?

一、一“云”一“鸟”,皆是有情有意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狩猎生活中就已经开始口头的诗歌创作。在漫长的诗歌创作过程中,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无不成为鲜活灵动的素材,伴随诗的韵律而传诵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赋予了诗歌,尤其是诗中的事物独特的理解、深邃的思想和精神的象征。诗中的“桃花”,已不單单指三月开放、桃树上的粉红花朵。它同时包含着中国文人对于世外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归隐山田、怡然自乐的精神追求。“流水”也不仅仅是河中奔流不息的液体,它喻示着时间的一去不返,人生的短暂易逝。如此,每一种物象———青松、白鹤、朱雀、黄袍———都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于是,有了诗歌的意象。在中国的诗歌创作传统中,诗人是秉承着这样一种传统在创作的———用意象而不是物象写诗。

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使用了哪些意象?

“众鸟高飞尽”。“高飞的众鸟”在中国文化中往往指熙熙攘攘、追名逐利的能人志士。春秋时期,范蠡助勾践大败吴国,同时深感勾践并非可以同富贵之人,于是劝说自己的好友文种一同离开。在给文种的信中,范蠡写到:“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曾经追随勾践各展其能的志士到了要退的时候,猎物都已经打尽,勾践不需要我们这些卖命的良犬,我们的命运只有等待被宰杀、烹煮了。此时,独自一人面对敬亭山的李白,亦发出如此感慨:众鸟高飞尽。也许此刻,李白想起了自己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曾经,他也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一首佳作下来,满堂喝彩、争相传诵。多少文人墨客、英雄豪杰,曾经在自己的身边把酒言欢、舞文弄墨。而如今,一个“尽”字,让曾经的喧嚣繁华戛然而止。

再看,“孤云独去闲”。“云”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往往象征着抛下凡尘,超然物外。所以有“闲云野鹤”“云游四海”,传说中的仙境往往云腾雾绕,仙境中的神人总是腾云驾雾。然而,在李白的生命中,这样超然物外的际遇竟是那么少,只是一片“孤云”。而这一片“孤云”也终于悠哉悠哉离他而去,眼前“只有敬亭山”。

何为“山”?

它象征着智慧、仁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

象征着高洁、清雅———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左思

象征着本真、归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这便是山。

此时,只有敬亭山与李白,相看两不厌。敬亭山爱李白,李白也爱敬亭山。敬亭山爱李白的智慧、仁德、高洁、清雅、本真与归隐。而李白,对敬亭山何尝不是如此。

俗世的繁华落尽,唯有此山能懂李白,容李白。半生的起伏不定,唯有此山能赏李白,敬李白。“只有敬亭山”,“只有”二字,道尽多少苍凉,写尽多少孤独。

二、一仄一平,总关独具匠心

仅仅懂了意象,不足以懂全部的李白。

古诗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吟”出来的。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句子传世。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首先是被“吟”出来,然后再被“写”下来的。吟诗与写诗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声音的拿捏。于汉字的平平仄仄之中,于声音的短短长长之下,将文字不能言尽的情感和领悟,作更细腻的诉说。

让我们还原本诗的声音:

众鸟(声音很高)高飞———(声音长而低沉)尽(声音骤停)

李白吟诗之时,于声音之下,想要传递怎样的信息?

众鸟本就飞得很高,众鸟真是很多很多啊。这样一群鸟,那么用力,拼尽全力,飞啊飞啊,飞了很久很久,曾经,它们的喧嚣铺满了整个的天空。但这喧嚣,说没,也就没了,只是一瞬间。

再看:

孤云(声音低沉有力延长)独去(声音顿挫而高)闲(声音低而长)

那朵孤独的离尘脱俗的云,我一直在仰望着它,久久,久久。但它还是走了,我的喉咙竟有些哽咽,它保持着自己飘逸的姿态,那么一如既往地远去,远去……我固然不舍,也有满满的羡慕和祝福。

相看(声音很长很低)两不厌(声音很短很快)

我与敬亭山彼此相看,看了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彼此都不满足。这一点,相当确定。

只有(声音很短很高)敬亭(声音延长)山(声音延长)。

没有谁能如此认同我,欣赏我,没有谁能如此让我认同,让我欣赏。我要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宣告:哪怕是在浩瀚的历史长空,也只有敬亭山与我为知己。多么好的敬亭山!

三、一“闲”一“山”,道尽韵乃其神

李白将此诗之神深埋于他所选择的韵中。

在诗歌创作中,押什么韵是极为讲究的。不同的韵,往往包含着不同的含义和情感。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从某声皆有某义。何意?就是说凡是有相同发音的汉字一定具有某种相同的含义。近代词曲家王易在《词曲史》中说:韵与文情关系至切,平韵和畅,上去韵缠绵,入韵迫切。那么,在《独坐敬亭山》中,李白押的是哪一个韵呢?“闲”和“山”。这两个字同属于平水韵中的“删韵”。清代学者汪烜认为此韵逸致幽闲,今人陈少松先生认为此韵给人一种悠扬、稳重的感觉,也有人总结此韵包含隽妙之意。

那么,一个历尽起落而最终在世俗眼中潦倒失势的李白,一个阅尽繁华而最终孑然一身的李白,在晚年极其孤独之际,内心不该升起淡淡的哀愁、深深的叹惋和声声的抱怨吗?怎么反倒这般逸致幽闲、悠扬隽妙?

是的,这才是李白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对命运的被动承受,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坚守。李白不是不能展翅高飞,像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的人群那样前拥后簇、觥筹交错。李白不是不能像闲云野鹤那般,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李白,有李白的坚守。不管坚守的是什么,此刻,只有这座山,能读懂二十五岁便开始仗剑去国、游遍河山,结尽文人墨客,看过繁花开尽的李白;只有这座山,能读懂才情旷世、桀骜奔腾、成就千古诗名、不改天真烂漫的李白;只有这座山,品得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品得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傲然!

而李白的这种孤独,在当时,悠悠天宇,浩浩长空,无人能懂。这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遥相呼应。这是独属于中国文人的孤独,一种我本高洁,“性本爱丘山”的坚守。

所以周敬曰:孤行千古。

孤行千古的背后,是千古不易的志趣!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附属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敬亭山千古李白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秋
荏苒时光
诗仙李白的归宿
为什么要去敬亭山(诗)
《独坐敬亭山》主题质疑
倒下的那一刻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