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珊,吴玉华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根据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是“女性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4.2%和15.0%[1]。对于乳腺癌的医治,目前临床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药物、内分泌药物等,从而延长其生存期。但与此同时,乳腺癌术后出现的上肢肿胀等并发症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些严重者可引起患肢残疾[2]。西医学认为这与局部淋巴管道受损阻碍正常淋巴回流有关,而对于其治疗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的治疗方式有功能锻炼和物理治疗等。吴玉华教授系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治疗乳腺癌等相关疾病经验丰富。笔者(第一作者)有幸跟从吴师门诊坐诊,收获颇丰,现将吴老师医治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理论认为,肝在五行中属木,藏血并主疏泄,对调畅周身气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脾在五行中属土,统血并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对滋养各脏腑至关重要。肝脾二脏密不可分,脾运化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肝才能得以滋养,肝与脾的关系也是气与血的关系。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同时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得益于血的滋养。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术中耗伤气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虚则行血无力,从而导致血脉的瘀阻。肝主情志,女子又以肝为先天,肝怒则脾郁,一方面气血生化无力,另一方面水液输布失司,故水液泛于腠理,导致水肿。对于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患者,应尤其注重调和气血,顾护肝脾,这样才能使气机得以调畅,血得以滋养,肝脾二脏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吴老师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应从扶正和祛邪两方面来治疗,扶正培本和祛邪消肿应贯穿治疗全程。脾气健运,则水液得以运化,气血生化有源,气机调畅,血液方能运行通畅。水液、瘀血、癌毒为本病之标,是贯穿本病全程的病理因素。临床中主要采用疏肝健脾、利湿消肿、活血化瘀、抗癌解毒等治法,疏肝则气得以运行,脾得以运化,血液得以正常输布,血利则水去,水肿自消。临床中,吴老师治疗该病并非拘囿于一方,而是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处方用药灵活。例如,若患者上肢肿胀明显,可予猪苓、泽泻、车前草、薏苡仁利水消肿;若患者伴有上肢麻木、疼痛不适,可予桑枝、豨莶草、丝瓜络通利关节;若患者伴有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可予黄芩等清利湿热;若患者伴有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可予川楝子、香附、佛手疏肝泄热理气;若患者伴有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可予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若患者伴有疲乏、气短、自汗,可予黄芪、党参益气健脾;若患者伴有午后潮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予石斛、麦冬、女贞子、玉竹滋阴生津;若患者伴有纳食差,腹胀,便溏或便秘,可予麦芽、鸡内金、山药、大腹皮、火麻仁以调和脾胃;若患者伴有夜寐欠安,可予夜台皮、夜交藤、酸枣仁安神助眠;若患者血瘀症状明显,可予鸡血藤、丹参、红花活血化瘀;对于扶正抗癌解毒方面,吴老师多采用绞股蓝、灵芝、蛇舌草、半枝莲、蜂房等。
现代生活中,女子不仅承受着工作上的压力,还承受着来自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性格多压抑或急躁,情志不畅逐渐成为乳腺相关疾病的发病因素。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忧愁抑郁等不良情志导致肝气不疏,肝怒则脾郁,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无源。对于患有乳腺相关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重视不良情志的疏导,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的患者亦是如此,气机得以调畅,血液才能正常运行,水肿才得以消退。吴老师认为,上肢功能锻炼对于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患者的恢复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可以改善周身的血液循环,还可以促进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排除,加快术后患肢消肿,加强患肢肩关节的活动度。功能锻炼具体可分为爬墙运动、扩胸运动、用患侧手触摸对侧耳及对侧肩部运动、直臂抬高运动等,并在此过程中鼓励患者独立进行刷牙、洗脸、进食等活动,但在临床中应注意叮嘱患者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疼痛和疲劳为度。
周某,女,70岁,已婚。2018年 8月3日初诊。患者自诉于2018年1月自觉扪及左乳肿块,随后就诊于湖南省妇幼保健医院,行乳腺钼靶检查提示“1.左乳外下象限后1/3占位;2.右乳内下象限钙化灶;3.双侧乳腺病,左BI-RADS 4B类右BI-RADS 4A类”,于2018年2月12日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右乳单纯切除术,手术后病检提示“左乳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右乳乳腺低级别导管内癌;免疫组化:ER(2+95%),PR(2+95%),Cerb2(0),Ki67(40%),P63(-),Calponin(示肌上皮丢失)”,术后未行放化疗,并于2018年4月开始规律服用阿那曲唑至今。2周前,患者自觉左上肢水肿不适,活动稍受限,自行局部热敷后,症状未见好转。现患者神疲乏力,情绪低落,面色萎黄,自汗,左上肢肿胀,伴有麻木,偶有刺痛,肤色正常,纳食差,夜寐欠安,二便尚可。舌色暗淡,苔薄白,脉象沉。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乳缺如,两侧胸壁各可见一长约20 cm疤痕,愈合良好,左上肢中度水肿,左肘横纹上10 cm的上臂周径较右侧长4 cm,皮肤正常,无瘀斑,活动轻度受限。中医诊断:水肿,辨证属气虚血瘀证。处方:生晒参10 g,茯苓15 g,白术10 g,黄芪30 g,灵芝10 g,生牡蛎15 g,土贝母10 g,王不留行10 g,八月札10 g,当归10 g,蒲公英10 g,桑枝10 g,安痛藤15 g,郁金10 g,建曲10 g,夏枯草10 g,夜交藤15 g,甘草6 g。予上方14剂,并加强上肢功能锻炼,调畅情志。2018年 8月17日二诊。乏力好转,左上肢肿胀较前明显好转,左肘横纹上10 cm的上臂周径较右侧长2 cm,活动较前明显好转,麻木缓解,仍有情绪低落、夜寐差等症状。原方加酸枣仁10 g、夜台皮10 g,续服14剂。2018年 8月31日三诊。精神尚可,纳寐佳,左上肢水肿明显好转,活动度良好。现病人坚持服中药调理,至今左上肢肿胀症状未再出现。
按语:本案患者为老年乳腺癌患者,年老体虚,加之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进而耗伤气血。气虚则行血无力,从而导致血脉的瘀阻。该患者久病体虚,脾运化失常,水湿聚于皮肤引起水肿,故当治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为法。方中生晒参、茯苓、黄芪、灵芝、白术健脾益气扶正,生牡蛎、土贝母、八月札软坚散结,当归、王不留行、安痛藤活血消肿定痛,蒲公英、夏枯草消肿散结,郁金行气活血解郁,桑枝通经利水,夜交藤养心通络安神,建曲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甘草补脾益气协调诸药。患者二诊时仍夜寐差,情绪不佳,故在原方基础上加酸枣仁、夜台皮以加强宁心安神解郁之效。
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吴玉华教授在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时,重视顾护中焦,调和肝脾,标本兼治,从而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吴玉华教授在临床中治疗该病时,并非拘泥于一方,而是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处方灵活多变。在处方用药的同时重视调畅情志,并配以上肢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显著。据相关研究显示[3-6],中医药治疗该病符合中医理论,且效果甚佳,在减轻不适症状的同时兼而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