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用性骨质疏松症中医治法探析

2019-02-25 19:37:25荣,张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宗筋肾精肾气

王 荣,张 林

(辽宁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87)

当人体长期处于不运动或失重状态时,骨质将会逐步下降,形成骨质疏松[1]。废用性骨质疏松症(disuse osteoporosis,DOP)是指机体在机械负重减少的情况下出现的骨量丢失。随着社会老年化的发展,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显著增加,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卧床、脊髓神经损伤及骨折后长期行动受限的患者,骨质疏松症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另外,随着人类航天梦想的实现,宇航员长期在外太空执行任务,伴随而来的微重力状态下的医学问题也值得关注,因此废用性骨质疏松症也是航天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中医学对废用性骨质疏松的认识

中医学没有“废用性骨质疏松症”这个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纳入“骨痿”“骨痹”“骨枯”范畴。根据《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2],骨质疏松症病变部位在骨骼,临床表现类似于《内经》所说骨痿病,故此病属于中医病证“骨痿”范畴。骨痿,语出《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证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痿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正如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痿病证治》所言:“痿废之证……久卧床席,不能辄起……骨中空虚……无怪经年累月愈治而愈惫也。”长期失用,髓海空虚导致痿废,越久越难治愈。因此,对于骨折后长期卧床患者易发骨痿的特点,可根据中医学“久卧伤气”“肾主骨”等理论,推断骨痿的病机涉及肾虚、脾虚。

2 废用性骨质疏松的中医治法分析

2.1 补肾益精,强健骨骼

肾精不足是骨痿发病的根本,补肾填精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有其理论基础。肾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化生有源,骨质得养,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所言:“肾藏精髓而注于骨,故所主在骨。”《医经精义》也提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者则骨强。”骨之强劲与脆弱是肾中精气盛衰的重要标志。肾精不足则易发骨痿,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起居,治法当益肾填精。正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骨极》所言:“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战国时期扁鹊所著《难经》记载:“五损损于骨,骨痿则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败病也。从上下者,骨痿则不能起于床者死……损于肾者益其精。”

肾中精气有肾阴和肾阳之分,肾阴起滋养濡润作用,肾阳起推动温煦作用,均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故而肾阴虚日久可累及肾阳,称为“阴损及阳”;肾阳虚日久可累及肾阴,称为“阳损及阴”。阳亢灼阴精,阳气虚无以生阴精,无形之肾气难以凝聚成有质之肾精,终致精髓不足,无以充骨乃成骨痿。故而应根据具体证型予以对应治法方药。

2.1.1 泻肾火滋肾水以保肾精 肾火亢盛,伤及肾水,阴精不足致骨枯,治疗应以泻肾火滋肾水以保肾精。正如《素问·痿论》所载:“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外受大热内伐舍肾,内生肾热,蒸伐肾津,均会产生此证。《素问·痿论》有载:“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实热可致骨痿,肝肾虚热也会导致骨痿。金元时期李杲所著《内外伤辨惑论》有言:“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其中“肾肝伏热”即是指阴火内伏肝肾,肝肾阴虚而痿。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因肝肾虚热淫于内,致筋骨痿弱”,证见“不自胜持,起居须人,足不任地,惊恐战掉,潮热时作,饮食无味,不生气力,诸虚不足”等,书中记载用“鹿茸四斤圆”治疗。明代宫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治精血亏损,下部痿软无力,不能步履”,六味地黄丸为滋补肾阴水的经典方剂,加五味子收涩肾精共同抗痿。可见,肾火灼精会导致骨痿发病,治疗以泻肾火滋肾水以保肾精。

2.1.2 补肾气壮肾阳以生肾精 肾气在骨骼发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肾气不足则骨枯。《扁鹊心书·骨缩》有云:“肾气虚惫,肾主骨,肾水既涸,则诸骨皆枯,渐至短缩。”尤其是下肢部位的痿弱,更应强调肾气的作用,“凡腰以下肾气主之,肾虚则下部无力,骨节不用”。肾气为元气所系,其盛衰不只直接影响骨髓肌肉充盛,也影响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从而间接影响骨髓充盛,“夫肾脏者,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若其气强盛,则骨髓满溢,故令肌肤充盛之。若气血不足,脏腑劳伤,真气不守,邪气所侵,则肾气虚弱,骨髓枯竭,不能荣华,故令骨痿羸瘦也”。所以,肾气盛衰与否直接影响骨髓充盛,在骨的生长发育及其病变骨痿中有重要作用。冬季养生需注意顾护肾阳,冬寒伤肾阳,肾藏精不足,则春骨髓生化无源无以生发,而发痿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清代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痿》有相应的医案记载:“黄某人三年久损,同时不绝欲安闲,而致筋弛骨痿,不堪行走,有偻废难状之疾,考虑其病因为冬藏精气既少,当春夏发泄,失血遗精,而精血内怯,奇脉中少气,治疗以鹿筋胶、苁蓉干、紫巴戟、枸杞子、茯苓、牛膝等药获效。”填精之要药鹿茸在很多医书中都有记载。清末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骨软不能履地者,乃肾虚骨枯,用鹿胶等填精药治疗可获效,原文如下:“有筋非拘挛,肌肉非痹木,惟觉骨软不能履地者。乃骨髓枯涸,肾虚不能作强也。骨痿者加鹿胶、虎胶取其以骨补骨也。”明代虞传《医学正传》中记载鹿角胶丸治疗足痿疗效好,“鹿角胶丸,治血气虚弱,两足痿软,不能行动,久卧床褥之证,神效”。此外,《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淫羊藿“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可见,肾的阳气不足则无以生化肾精,补肾气壮肾阳则精化有源。

2.2 健脾化源,运湿除蒸热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不仅为骨骼运动提供源动力;而且脾胃所运化的水谷之精也注于骨,充填骨髓。脾主运化水湿,脾胃虚弱,则湿热之气不化,易于侵袭他脏,诸证混杂,更煎熬骨髓之精,加重骨痿。

2.2.1 补益脾胃充养阳明水谷之海,强壮肌肉筋骨 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为骨骼生长发育提供了物质支持。《灵枢·决气》曰:“谷气入满,脾泽注于骨。”脾胃运化水谷产生的后天之精可以填充入骨,以润泽骨骼,可知脾虚生化乏源会对骨骼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素问·痿论》认为“治痿者独取阳明”,故《内经》认为“四肢不用,形体痿软”之证论在脾胃,治在阳明。《素问·痿论》有云:“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脾胃虚弱则水谷精微不充阳明之海,宗筋不濡,则骨不束,机关不利而痿。因此,从经脉角度,足阳明胃经润宗筋束骨,且与冲脉、带脉、督脉共同会于宗筋,阳明为脾胃所主,故脾胃虚弱则足痿。清末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及治疗痿证:“故方中用黄芪以补大气、白术以健脾胃,当归、乳香、没药以流通血脉,灵仙以祛风消痰,恐其性偏走泄,而以人参之气血兼补者佐之。干姜以开气血之痹,知母以解干姜、人参之热,则药性和平,可久服而无弊。”故而,脾胃虚弱化源不足也会导致骨痿。

2.2.2 健脾渗湿,清热燥湿以除蒸烁筋骨之湿热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痿》中指出“湿热蒸烁筋骨……湿虽阻气,而热蒸烁及筋骨,久延废弃有诸”。脾胃虚弱生湿,湿与热相合,易于侵袭他脏,伤及筋骨,日久可致痿。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制方》有言:“夫痿者,湿热乘于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认为脾虚湿热不化,流注于下,久则损伤肝肾,从而导致筋骨肌肉失养。湿伤肺金,金不生水,导致肾亏痿厥,“燥金受湿热之邪,是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朱震亨《丹溪心法》以清燥汤(黄芪、人参、白茯苓、苍术、白术、泽泻、猪苓、酒柏、柴胡、黄连、五味子、炙甘草等)在健脾基础上佐以清热燥湿的黄连、黄柏、苍术,渗湿的茯苓、泽泻、猪苓治疗骨痿。因此,湿热也可导致骨痿发病,治疗以健脾渗湿、清热燥湿等为法。

2.3 养先天补后天,脾肾同治充养精髓以抗痿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认为“肾藏精髓而注于骨,故所主在骨”,肾精充足,则骨髓化生有源,骨质得养。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故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后天之精”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二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温养后天,脾主运化,赖命门之火温煦;后天补养先天,肾主藏精,须脾精补充[3]。骨骼不仅依赖于先天之本的充养,也依靠后天之本的濡养。二者功能正常,二脏相济,温运周身。同时脾与肾的功能亦相互影响。脾虚日久,气血阴阳俱虚,最终易致肾虚,而肾气虚则易致脾气不升,运化失常。脾主肌肉,脾虚肌肉疲软萎缩,四肢不能行走,脾虚日久,肢体废用,累及于肾,肾主骨生髓,故令骨痿。金元时期李杲《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有言:“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明代宫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提倡固肾气,保根本;调脾胃,养后天,首次提出治疗痿证要补元气的思路,书中提到“肾气虚惫,腰膝酸痛,行步无力”。《灵枢·经脉》也认为“足少阴气绝则骨枯……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可见,肾气虚骨病会累及肌肉,导致骨肉不相亲,亦会加重骨痿,故应脾肾同治,阴阳同调。

袁惠康等[4]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壮骨强筋片(党参、龟胶、黄柏、五加皮、杜仲、鹿角胶、淫羊藿、牛膝、肉苁蓉、制何首乌、当归尾、地骨皮、羌活、独活、千金拔)以多种补肾中药为主组方,配以健脾益气的党参、燥湿的黄柏等药,可明显提高四肢骨折术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的骨密度,缓解临床症状,其疗效好于钙尔奇D。杜成田[5]对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应用益肾补骨汤(骨碎补、菟丝子、狗脊、川断、补骨脂、地黄、当归、山药),能显著改善患者骨密度,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张海英等[6]选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典古方鹿角胶丸,通过对服药前后所有患者进行分级量化评测,证明治疗组患者加用鹿角胶丸(鹿角胶、鹿角霜、熟地黄、当归身、人参、川牛膝、菟丝子、白茯苓、白术、杜仲、虎胫骨(人工虎骨粉代替)、炙龟板)后,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骨密度得到改善。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论,于学美[7]采用益气补肾活血方(黄芪、太子参、熟地、续断、桑寄生、当归、桃仁、红花、牛膝、骨碎补、甘草),检测全身及股骨骨密度(BMD)与骨矿盐(BMC)、血清骨钙素(BGP)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等指标,发现益气补肾活血方能够有效防止DOP模型大鼠的骨量丢失,并能有效抑制骨吸收的发生,促进骨形成。益气补肾活血方重用黄芪、太子参等药物以益气,而且针对老年性大鼠骨折这一现象,选用了熟地、续断、桑寄生、菟丝子等补肾中药,研究验证了益气补肾活血方与钙尔奇同样可以增加DOP的BMD,从而有效防止制动期间骨量的丢失。也有学者开展体外实验对益气补肾活血方的机理进行初步探索,柴生颋等[8]根据骨痿肾精空虚则骨髓化源不足、骨骼失养而致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组成具有补肾健脾、滋阴养血功效的方药(补骨脂、炙淫羊藿、肉苁蓉、熟地、白芍、黄芪、菟丝子、丹参、当归、大枣等),发现此方所含有效成分有促进UMR106细胞增殖及ALP活性的作用,且随着含药浓度的增高,其对促进UMR106 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但ALP活性随着浓度增高而增高,此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此方所含有效成分还对成骨细胞UMR106成骨分化具有促进作用,并能上调OPN、RUNX2、BMP2等相关骨形成蛋白的表达[9]。

3 结语

根据古代文献关于“骨痿”的记载可知,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当以中医“骨痿”论治。综合历代医家关于骨痿的辨证,认为此病为一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亏虚,标实责之于肾火与湿热,故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可从肾脾论治,治疗应与补肾填精、健脾化源、清热燥湿等法相结合。在实际临床中,临证应以具体证型选取合适中药方剂及治法,可根据骨痿的发病本源,辨证以肾火亢盛或是肾气不足累及肾精;或者脾胃虚弱,亦或是湿热兼夹;治疗又有泻肾火滋肾水、补肾气壮肾阳以填肾精,健脾化源、渗湿除蒸热等治法之别,根据肾脾先后天制化关系,补肾辅以健脾,脾肾同治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症。

猜你喜欢
宗筋肾精肾气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科学导报(2021年26期)2021-06-02 05:11:21
宗筋超短波照射疗法联合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基层中医药(2020年9期)2020-11-27 01:55:22
中医名言拾粹
光明中医(2020年3期)2020-03-03 18:46:29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中成药(2017年4期)2017-05-17 06:09:52
五子衍宗丸改善肾精亏虚证大鼠精液质量及机制研究
沉蛤定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力衰竭肺肾气虚型31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17
金匮肾气丸联合阿伦磷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45例
阳痿“痰瘀互结、毒损宗筋”理论思维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