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锐彬
广东省龙川县鼋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广东龙川517300
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水生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的快速流通。在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水生动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水生动物疫病增多、范围扩大。为此,加强水生动物的疫病防控技术工作迫在眉睫,本文拟以广东省河源市为例,探讨水生动物疫病发生的原因,并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近年来,受市场冲击,河源市水生动物在人为以及客观因素影响下,遭到极大威胁。不仅水产养殖业过度投放,滥用鱼药鱼肥,速成养殖,而且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等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生动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致使水生动物的品质从根本上发生退化,抵抗力急剧下降,疫病的发病率逐步攀升,水产养殖业损失惨重,且不利于渔业的良性循环发展[1]。
广东省河源市近几年来的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结果表明:
1)出现疫病情况的水生动物种类增多,越来越多的水生动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入侵。
2)水生动物患的疫病种类增多,现已知14 种病害,而且疫病种类还在继续增加。
3)呈现多病原发展趋势,复杂的生态环境促使病原体变异,使得单一的病原渐渐转变为多病原综合体,增加了疫病防控难度。
4)原品种发病率高,老品种抵抗力下降,不适应多变的复杂环境,发病率远远高于新品种,老品种面临危机。
河源不仅是水产品生产大市,而且是水产品消费大市。河源水生动物发生疫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河源水生动物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科学的养殖方式,速成养殖。不仅大量投放鱼苗,过度饲养,而且滥用乱用鱼药。生活污水,工农业用水对水生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2)水生动物面临复杂的环境,无法适应,出现抵抗力下降,种质根本性退化。
3)疫病防治技术有待提高,专用的疫病药物种类少,效果不佳,无法有效针对疫病。
4)疫病监测管理难度大,无法及时有效地诊断疫病,控制病情。
5)河源水产养殖业方式的转型,使渔业生产基础设施无法满足集约化生产,功能不齐全,配套服务水平低。
6)出现疫病前的预防和出现疫病后的控制工作制度有待完善,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与保障措施缺少。
7)河源市水生动物防疫体系有待完善,疾病防治研究力度较弱。
保护好水生动物的生态环境成为重中之重,减少甚至避免排放生活污水、工农业污水到养殖水域,适当减少投放养殖数量,不过量投放。保证饲养质量,放弃速成养殖方式。在合适的养殖区域可以增加增氧机工作时间,保持水体溶氧量持续为4 mg/L,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作为辅导,对保证养殖区域水体质量有积极作用。
由于水生动物面临复杂环境,无法适应,而出现了抵抗力下降、种质根本性退化现象,为此提高种苗质量刻不容缓。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着力于研究水生动物亲体的提纯、复壮工作,全面提高种苗质量,从水生动物本身出发科学有效地防控疫病发生。
建设水生动物疫病诊断基础平台;巩固基础,建设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推广基站的疫病防控体系;为提高监测效率,逐步强化完善全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实验室各硬件及软件基础设施,培养有专业业务素质和高技术水平人才,为水生动物疫病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科学有效的养殖方式能确保水生动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养殖技术培训是必要前提。科学饲养,以点带面,试点运用标准化养殖模式,以微生态剂代替鱼药滥用,逐步推广以微生态制剂为主调控的健康养殖技术[2]。
预防与控制水生动物疫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疫病对渔业生产的影响。以防为主,治为辅。水生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得以保证,渔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监管水生动物的投入量,大力宣传和培训水产养殖安全用药,科学有效预防疫病发生,及时控制和扑灭重大疫病。
水生动物病情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疫病,有预警作用。从大量长期的监测数据中,可以发现水生动物发病规律,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监测过程中逐步明确监测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体系,做到全省监测数据共享,信息互通[3]。
做好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不仅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下新农村的建设,而且对于打开国门,走向国际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我国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的方式和任务也受到了不同往日的挑战,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我们必须明确对于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要求,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水产养殖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