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艳华 金福源 陆晓健 徐国东
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苏州 215200;2.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江苏苏州 215200
我国非洲猪瘟首次案例发生于2018年,地点在辽宁省沈阳市,随后江苏、云南等17个省份接连发现非洲猪瘟疫情,这不仅危害了畜牧业的良性发展,也造成了猪肉市场的动荡,给畜牧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疫情发生后,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造成猪肉市场萎靡,不仅对疫区的养殖户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当地其他养猪的养殖户也由于猪肉市场萎靡,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国家及各省份的相关规定,发生非洲猪瘟的养殖场,6个月至3年内不得从事养殖行业。
非洲猪瘟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的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达100%。非洲猪瘟病毒的唯一宿主是猪只,其中包括家猪、野猪以及宠物猪,该病毒对各个品种以及年龄的猪只都有感染性。在实验室检测下,将非洲猪瘟接种于各种动物后,可以发现兔子在接种非洲猪瘟病毒后会发现血性病变,但是其它动物没有任何医学临床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生物虽然不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宿主,但是可以是猪瘟病毒的携带者,能够作为非洲猪瘟的传播媒介,加速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速度。最常见的传播媒介为人类与软蜱,所以在猪只生产的过程中,应严格做好杀虫工作,同时在工作人员进入养殖场前应进行严格的消毒杀菌,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携带病毒细菌的可能性。在非洲猪瘟发生期间,患病猪只或者病毒污染物对健康猪只的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养殖场内应更加严格管控猪场内的进场检测[1]。
猪只患病后会出现全身性症状,体温迅速上升,最高可达41℃,死前48 h体温会急速下降,而后出现临床医学症状,即发热与医学临床症状不同时存在。全身性皮肤出现紫斑,紫斑位置会出现明显性肿胀,其中腿部与腹部的症状最为明显,颜色最深、肿胀程度最大。患病猪只淋巴结有出血症状,脾脏出血、肿大,肝脏出血、颜色深暗。心包积液过多造成心包浑浊,内含有大量纤维蛋白,患病严重的猪只会出现心包积血。呼吸系统内,咽喉、会厌等部位出现瘀斑,严重者会出现淤血,造成扩散状出血。从总体症状来看,非洲猪瘟的症状比猪瘟的症状更加严重,同时死亡率更高。
非洲猪瘟存在潜伏期,通常情况下潜伏期为4~10 d,但是也有个别患病猪只的潜伏期会较长,最高可长达28 d。在实验室进行临床测试时,因为实验室内环境特殊,造成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期大幅度缩短,最快潜伏期仅为2 d。在实验室内,根据患病猪只的医学临床表现不同,可以具体分为慢性发病、亚急性发病、急性发病以及最急性发病[2]。
患病猪只若出现慢性发病,其主要表现在猪只的皮肤、关节以及呼吸道等部位。患病猪只在发病后体温会逐渐上升至40℃左右,并上下波动。患病猪只因为体温升高,造成猪只机体内的紊乱,精神萎靡。并有多种身体症状,皮肤表面会有斑块、溃疡、小结以及坏死等病变特征,其中耳部、口唇、鼻部、尾巴以及众多关节部位等的病变特征尤为明显。呼吸急促,并且腿部关节有明显性的肿胀,肿胀持续时间较长,可以长达数月。其中,慢性发病的部分猪只仅表现为生长发育速度放缓,无其他任何医学临床症状。慢性发病的患病猪只绝大部分可以被治愈,可以正常发育,但是患病猪只会终生带毒,所以不可以与健康猪只一起饲养,因此失去治疗价值。
亚急性发病的潜伏期通常为6~12 d,患病猪只的体温持续上升至40~42℃,然后保持高热状态,少部分患病猪只会出现体温不规则波动。由于猪只的体温升高,造成猪只精神萎靡、食欲降低;关节部位肿胀,造成猪只行走困难;表皮组织有大量血斑出现,其中耳鼻部与腹下皮肤的症状尤为严重;肺部有肺炎发生。发病后6~10 d,患病猪只出现网状内皮系统病变,造成大面积血管病变,最终导致患病猪只心力衰竭而亡[3]。
急性发病的症状与亚急性发病的症状相似,但是潜伏期更短,发病后更快死亡。急性发病的患病猪只,体温升高至42℃,并且保持高热不退,3 d后开始出现死亡现象,第4天猪只全部死亡。急性发病的患病猪只,在发病初期可以正常生活,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明显的变化,逐渐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急促、间歇性咳嗽,而后猪只站立不稳等症状。皮肤出现大面积充血症状,并且伴有发绀现象;有出血性肠炎,带有血便、腹泻等症状;眼部结膜出现充血现象,有粘性液体分泌,症状如结膜炎。
最急性发病的患病猪只,通常在没有任何临床医学症状的情况下就会发生突然性死亡,仅有少部分猪只在发病前会出现体温骤升、呼吸急促、皮肤充血等症状。最急性发病的死亡率最高,为100%。
防控措施可以分为2个部分,分别为预防措施与控制措施。预防措施是指在疫病发生前,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发病率控制在最低,从而避免发病;控制措施是指在疫病发生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疫病控制在一个范围内,避免疫情扩散,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二者相辅相成。
1)“全进全出”制度。养猪场应严格做到“全进全出”制度,即同一批次的猪只同时转进或者转出,在养殖过程中可以淘汰掉部分猪只,但绝对不可以造成猪只批次的交叉,也不可以有猪只的停留。在猪只全部出栏后,对猪舍进行全方位的打扫、清洁以及消毒工作,从根本上避免病原微生物的循环感染。“全进全出”制度可以有效控制病毒的扩散,是现代化养猪的饲养工艺,也是一种饲养原则。
2)坚持科学化饲养管理。在猪只的养殖期间,应坚持做到科学化饲养管理。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消毒,从而确保猪舍内整洁,避免猪舍内的病毒、细菌滋生;良好稳定的通风,确保猪舍内产生的有害气体可以及时排出,保证猪舍内的空气质量达标;适宜的温度能够避免热应激或过寒导致患病;适度的光照强度与时间,避免光照过强造成猪只的运动过量或光照过暗造成猪只恐慌。
若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的患病猪只,应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并且对猪场进行全方位的隔离,等待相关部门的人员来确诊检验。在确诊为非洲猪瘟后,对该地区进行疫点、疫区以及受威胁区域的划分。其中疫点内的猪只,进行全面的扑杀,然后经过无害化处理,从而确保疫情不蔓延扩大。然后疫区内,在一段时间内任何猪只不得离开疫区,等待相关的检查,若发现猪只患病则变为疫点,进行全面扑杀,并且重新规划疫区与受威胁区域范围;若没有患病,则及时转移出疫区。受威胁区域的猪只与疫区一样,及时对猪只进行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