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从参会人数可以证明这一点。有多少人来参加COP24?UN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官网上一份清单显示,共计22771人注册本次大会,其中有13898来自各国代表团,7331人来自各种观察员组织,还有1541名媒体工作人员。
之所以说完成难以完成的任务实属不易,其一就是谈判时存在巨大分歧。2015年《巴黎协定》的设计师、法国前国际气候谈判大使劳伦斯·图比亚纳表示,本次谈判是对该协定能否生存的“一次真正考验”。她说,“我原来有点担心,可能出现一个新的阵营,然后整个体系就会崩溃。”一些代表团早已预料谈判的艰巨性,竟把睡袋放在会议室里,以适应24小时工作安排。这些分歧导致谈判多次几近脱轨。在会议期间,4个产油国——美国、沙特、俄罗斯和科威特联手否决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近发布的一份表示“欢迎”报告的动议。该报告概述了全球升温1.5摄氏度和2摄氏度的后果。计划退出《巴黎协定》的美国,在谈判间隙还举办了一场支持化石燃料的活动。
对于这些情况,汪燕辉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一是关于1.5摄氏度报告的态度,以美国为首的4个国家表示不“welcome”而只是“noted”,这个问题直到最后也没能解决,最后只是用“Welcome IPCC”的努力来表示,而不是Welcome IPCC1.5摄氏度报告的结果。因为1.5摄氏度报告结果是提升下一步气候行动雄心的基础。所以,可以说美国的态度直接导致了这届COP上没能提升气候行动雄心的结果。
二是执行承诺力度不够。汪燕辉在题为《提升雄心:零排放不是梦》的文章中写到:这次COP的举办地,曾经的煤矿业主导城市卡托维兹。来之前就听说这个城市已经华丽转型,即便是在没出机场等待行李的转盘前,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的城市宣传片,讲述的也是这个城市超过50%的绿地以及文化和新技术产业。然而,走出机场大门,呼吸的第一口新鲜空气,充满了浓浓的燃煤味道。更有甚者,作为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办国,波兰因为过分依赖煤矿,在2018年12月4日被国际气候行动网络组织颁发了不太光彩的“化石奖”。
对于波兰为何被授予“化石奖”,汪燕辉给本刊的回答是:“化石奖”是国际气候行动网络组织每年在COP上颁发的一个“表彰”在摆脱化石能源上进展落后的国家的奖项。今年在COP24上第一周就颁给了波兰,有几重原因:开幕式上波兰总统安杰伊·杜达表示,气候保护与煤炭使用之间没有矛盾,这显然违背了COP会议的精神;IPCC报告发布仅一周后,波兰能源部长正式宣布将在奥斯特罗文卡建立一座煤电厂;除此之外,目前波兰还有两座煤电厂正在建设之中;气候大会开始的几天前波兰能源部门宣布,预计2030年煤炭消费仍然占其能源结构的60%;波兰允许污染严重的公司成为本次大会赞助商,如使用大量煤炭的PGE公司,以及波兰矿业公司JSW。
成果体现在通过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上。汪燕辉告诉本刊,本次气候谈判的主要成就包括四方面:一是提供了关于透明度的细致框架,旨在提升缔约方在报告已经采取的气候行动上的互信。其中详细规定了各国如何提供关于国家行动方案的信息,包括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减缓和适应的方法。对于统一的计算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达成一致,如果欠发达国家不能达标可以解释原因并提供能力提升的方案。二是在实施细则中约定了进行2023年全球气候行动盘点的方法,包括如何监督和实施这一进程中的技术开发和转移。三是对于解决一直以来很棘手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的问题,这个实施细则提供了2025年后实施的新的、更有雄心目标的方法,目前的承诺是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四是除上述之外,本次大会期间多国政府对提供气候资金做出了承诺,包括德国和挪威承诺对绿色气候基金(GCF)提供的资金加倍;世界银行承诺2021年后提供的资金提升到2000亿美元;气候适应基金总共获得1.29亿美元。这些成果的取得,总体上令人满意。
汪燕辉说,“可以说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判过程异常艰苦,谈判过程中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从最后的结果看也的确搁置了一些争议,比如关于对IPCC1.5摄氏度报告的态度,关于全球碳预算的交易机制。但达成了通过《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最核心任务,为下一阶段的气候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提升雄心的任务要留给2019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了。”
汪燕辉表示,遗憾的是,本次谈判关于约定“市场机制”的《巴黎协定》第六条,缔约方依然没有达成共识。主要原因是缔约方之一巴西担心如果新的交易机制达成其积累的大量森林碳汇有可能作废,所以不同意大会主席提供的文案,耽搁了谈判进程将近24个小时,最后只能就这点搁置争议,留给下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再解决了。环保组织不满意谈判所取得的成果。“今年是气候灾害频发的一年,加上世界顶级科学家发出的严重警告,本应促成更多的行动,但并没有。”绿色和平国际总干事詹妮弗·摩根说。
汪燕辉对本刊说,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马上行动,因为本次大会上一个巨大的争议就是关于1.5摄氏度报告,这个报告被参会的绝大部分国家所欢迎,而这个报告最主要的结论就是如果我们想到本世纪末达到控制温升1.5摄氏度的目标就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到2030年要减少45%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左右达到零排放。“各国要以本次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为指引,落实本国的自主贡献目标及行动。更进一步还要提升减排雄心,制定更全面更深入更持久深度减排方案并执行。”汪燕辉强调说。
行动!行动!马上行动!中国一直在行动!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所以取得较为令人满意的谈判结果,与中国的努力分不开。中国新一轮更有力的行动已经在会议期间开始——推动更为艰巨、更难以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