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莉丽 董祥和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创新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但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融资方式单一、财务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并且在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人才储备等方面的需求较难得到满足,这些无疑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很多地方政府、企业园区、高等院校等都纷纷建立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旨在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共赢,谋求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一个彼此合作的创新系统,并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然而,创新系统并非天然具备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系统构成要素及相互间合作关系复杂,在研发成本分担、创新风险分散、核心能力增强等过程中常缺乏良好的管理机制。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及江苏部分中小企业的深入调研,发现建设区域创新系统对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很多现行系统未能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提供的服务仅限于场地提供、创业培训等,不能使系统内的企业充分共享创新资源、借助平台实现力量整合和可持续发展。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创建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政府对企业创新管理的效率和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利用创新平台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引导社会创新资源的生态化发展,为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充分共享、破解创新难题提供强大而有效的推动力。
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对信息生态学、信息生态系统、创新平台、创新生态系统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这些理论的日趋成熟,为研究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关于信息系统的生态研究逐步深化,大量文献对技术联盟、创新网络、虚拟企业、产业创新集群等类似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展开了研究。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于2003年发布了一份题为 “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体系、信息技术制造和竞争力”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对其展开了研究。如:孙冰立足于核心企业视角、陈向东和刘志春从科技园区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李恒毅与宋娟基于“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案例探析了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陈衍泰、孟媛媛等则以中国电动汽车为例研究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机制。很多学者还围绕科技型企业对其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治理机制等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创新平台研究方面,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1999年,在名为“走向全球:美国创新新形势”的研究报告中首次给出创新平台的定义,指出创新平台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是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学者也在科技创新平台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如:孙庆、王宏起运用系统思想构建区域创新平台,提出了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平台积极运行的机制。在发展机理研究方面,美国学者亨瑞·埃茨科瓦茨和勒特·雷德斯道夫提出了三螺旋模型,他们认为在创新过程中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三者通过协同配合、互相作用,推动了企业在融资、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进步。吴琨、沈忠芹在三螺旋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四螺旋模型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平台,围绕科技型小微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四个主体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功能定位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对策建议。叶建木、张传红以民营高科技企业为对象,阐述了创新平台协同的含义,详细阐释了内部和外部创新平台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并设计出协同创新平台模式。
综上,国内外学者已关注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及其生态系统构建的问题,并从平台机制、设计开发、生态系统治理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但目前研究仍缺乏构建信息生态系统的理论指引,很多文献侧重创新平台的设计,而从生态角度对创新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较少。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不同行政区划内多个城市所构成的经济区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的升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经济区域角度出发的关于区域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也急需加强。
创新生态系统是立足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创新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组成部分。本文从系统可持续发展角度,构建了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图 1),即在特定的创新环境中,基于区域中小企业创新平台,区域内中小科技企业、政府、高等院校、社会服务机构等共同组成创新联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相互联系和作用,政府与高等学校间相互引导监督,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并及时收取反馈,高等学校与社会服务机构实现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整合,而社会服务机构则根据中小企业的要求,为其定制相应的投资方案、技术合作方案等,通过系统内部复杂的控制机制,协调相互利益,实现自维持和自调节功能,达到系统平衡的状态,实现成员企业协同创新和合作共赢、争取网络效应,并实现系统生态稳定发展。
同时,创新生态系统的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基本输入来自于用户需求和创新资源,最终输出则为创新成果及最终用户的动态评价反馈,并通过创新平台实现向下一次输入的反馈。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中小企业创新联盟,构建起相互联系、互通有无、开放型的合作环境,共享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资源等。创新联盟成员携手对接,共同组建研发创新基地,推进云制造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智能化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实现区域间的融合创新和协同开发;快速推进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区域传统产业的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方式转变,培育创新项目信息咨询、网络创新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形式;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来监测分析区域产业运行、进行预警预判以及监管;从产业角度出发,通过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积极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为促进产业发展给予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实现跨领域、融合化创新。
联盟应努力推动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充分施展,搭建企业合作桥梁。很多发达国家的高校有着专业的研究组织和管理组织,在整体的社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例如:在美国,利用公立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往往选取区域中某一公立大学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并在社区不同位置建立多个分中心,引入社会资源如银行、投资机构、研究所等,形成一个创新创业合作联盟,相互协作和共享各种资源,为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给予创新创业咨询、培训、交流与展示平台、技术支持、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金扶助等全方位的帮助,承担起创新联盟管理者的角色,还吸纳学生加入,真正与企业对接,参与到企业实践活动中去,既解决中小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提升了大学的影响力。我国可以借鉴这种以高校为中心的创新联盟形式,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并在区域不同位置建立社区分中心,相互共享资源,推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合作。
在创新联盟中政府部门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但并不干涉联盟工作的具体运行。政府需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积极推进创新政策的落实和实施,立足于区域整体规划,以实现区域共同利益为目标,完善已有的中小企业创新相关政策和合作协调机制,形成分工明确、条理清晰、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布局,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1.现有中小企业创新平台的问题分析
协同创新平台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必须依赖于创新平台作为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其信息处理的过程必将支撑创新系统各主体的相互作用和创新合作活动。在一些发达国家,通常将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作为重要支撑,以促进中小企业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比较成功的是美国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模式。美国很多社区积极建设区域联盟管理下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各方创新需求和供给信息,有效传递关于产业发展新动向的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为区域内高校、企业和研发机构及时提供创新创业项目信息,促进企业间交流与资源共享。
我国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发展迅速,并已成为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改进产品品质的重要支撑,但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侧重平台的开发而忽略管理机制的构建;平台功能不完善,不能提供全方位服务,企业只能检索到本网站内收集到的文献或者科技成果、平台内容与流程设计不合理、排版混乱、导航不明确、缺乏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创新平台主体决策责任不明晰,管理不完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科研中介、网站管理者等沟通不畅。以上问题使得现有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很难为中小企业提供真正有效率的实用创新服务。
2.联盟视角下中小企业创新平台设计与流程分析
从中小企业需求出发,本文构建了基于联盟视角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图2)。
创新平台应积极实现服务绩效的提升,整合区域内各种技术创新要素和资源,针对企业用户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逐一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组建中小企业、科研机构、高等教育院校、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组成的、以区域高等院校为中心的中小企业创新联盟组织,搭建起创新资源需求与提供的交流合作平台,并提供配套的培训服务。其次,联盟组织将以创新服务平台作为连接桥梁,以政府的扶持政策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的实现方式,努力使金融机构缩短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流程,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发挥好为其提供技术转让、科技服务、科技资源共享、技术培训和人才输入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创新合作需求方将提出创新需求,而提供方则列举可供给的创新资源,平台运用一定的规则实现资源需求匹配,为中小企业设计并推荐个性化的创新合作方案,促成创新资源各方的洽谈及合同签订。在创新实施过程中联盟各主体经常进行合作交流,实现成果转化。创新过程完成后平台要对合作各方进行信用评价,确定信用等级以为下一次的创新合作提供借鉴。第三,创新过程中,中小企业联盟服务中心要通过控制机制对基于平台实现的创新合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合作创新的顺利进行。
3.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控制机制的建立
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对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真正能实现中小企业创新系统生态发展的关键,还是控制机制的构建。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生态系统中,资源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始终保持着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各构成要素在这种动态平衡之中互相适应、互相作用、互相协调。区域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系统具有复杂、动态、开放、集成、协同等生态系统特征,在运行中还会受到政府政策、内外部环境、联盟运行制度等因素影响,控制机制是将系统中诸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能正确运行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作用,实现系统目标及可持续发展。本文借鉴自然界生态系统特点,从开放性、进化性、持续性和平衡性几个方面来完善系统的控制机制。
(1)开放性。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是为了面向广大中小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服务。由于科技产业自身在技术和创新方面存在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集聚自然地呈现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化趋势,技术创新模块化、系统成员多元化,中小企业逐渐发挥出技术创新上的独特作用。只有吸收更多的企业加入,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形成网络效应。缺乏开放性的系统是缺少生命力的,生态系统正是在开放中进行资源的交换,形成输入输出的有序结构。然而开放性是遵守一定规则下的开放,区域中小企业创新联盟必须制定有利于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相关规则,才会不断吸纳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其他相关组织加入到系统中。
(2)进化性。进化性是指系统自然而然地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特性,它使得所有复杂系统得以产生和存在。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处于连续不断的演化之中,具有根据环境进行自我适应和进化的能力。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政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演化,各构成要素也会在协同互动中推动系统演化。创新系统的进化性需从两个方面来保证,一是从功能上,要求服务内容全面、流程合理、完善,特别是一些智能化的创新管理服务,如创新资源匹配、个性化方案推荐等;二是从技术上讲,主要是创新平台的日常维护和创新服务的与时俱进等。
(3)持续性。自然生态系统应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可以稳定持续发展。资源投入是一个系统得以生态化持续发展的前提。资源投入既包含初始投入,也包含后期的持续投入。为保证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首先从政府的角度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落实到每个区域,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和人力上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其次,在运行过程中,创新生态系统还应注重创新生态链之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下链之间的信息协调与反馈等。第三,确保创新系统获得足够的社会产出,搭建起让中小企业满意的服务平台,获得其持续支持,并逐步在社会上形成扩散效应。
(4)平衡性。保持平衡性是创新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前提。创新生态系统拥有复杂多样的决策主体且各个决策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很难通过“行政权威”实现整个创新生态系统权益的合理分配,系统中不可避免出现多种机会主义行为,如敲竹杠行为、搭便车行为、退出威胁、隐瞒与虚假发布信息等,建立健全的发展机制成为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有效治理、完成平台创新目标、达到系统平衡的重要途径。因此,为实现系统平衡发展,首先,围绕决策主体、决策权配置、决策权支持体系等问题,应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科学决策机制,并维持其公正性和灵活性。其次,围绕自主知识产权、用户基础规模与市场地位、政府支持等问题,建立起科学的协调机制。第三,建立平台定价机制。平台企业或联盟通过平台定价机制来协调协同合作者,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实现协同共赢与全局最优。最后,建立创新平台约束机制。在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协同创新、一同进化过程中,从网络声誉约束、投资约束、进入退出约束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约束机制。
在创建和谐生态社会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本文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从中小企业创新联盟、创新服务平台、控制机制等几方面探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有效机制,以实现区域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的迅速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本文对于地方政府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和管理,构建生态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体系和管理机制,也可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