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理论使用分析*

2019-02-24 12:12李秀园桂丹云
图书与情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理论模型

吴 丹 徐 爽 李秀园 董 晶 樊 舒 桂丹云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2.武汉大学人机交互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2)

1 引言

理论是学科存在的母体基础, 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根源。 Van Maanen认为理论的存在是“一种研究严谨性和尊重的标志”,因为理论的存在能够帮助组织杂乱的数据,简化社会世界的复杂性。理论被描述为可以解释现象之间关系的概括,Babbie将理论定义为“一种由观察到的事实和法律、与生活某种特定方面相关的系统化解释”,还有学者认为理论是一系列内在相关的建构、定义和命题,通过明确变量间的关联来解释和预测现象, 并针对现象提出系统化视角。不同学科的学者对理论进行了各自的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图书馆学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学科, 不仅有自身的学科理论和方法, 还擅于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其吸收至图书馆发展的理论之中,将为图书馆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发展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本文所研究的图书馆学理论指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出现的理论。 不同学者对于图书馆学理论的定义也不同。吴慰慈和罗志勇认为图书馆学理论是一种“外延比图书馆学大”的理论,明确主张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包含并不属于图书馆学的内容。 黄宗忠指出图书馆学理论“处于图书馆学体系之外”,是“相关学科理论在图书馆学的应用”,图书馆学理论的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支撑”与“指导”两个方面。 黄宗忠把理论基础比喻成理论大厦的基石,能够“为图书馆学 的 研 究 提 供 总 的 方 法 论 和 观 点”,卿 家 康主 张理论具有“深刻揭示研究对象类现象本质、正确反映对象的客观规律、 正确指引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与方向、为对象学科奠定认识论基础、有效指导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效用。 这不仅深刻阐明了理论的价值,更成为我们评判某一理论能否成为理论的准绳,有助于透过具体现象认清图书馆学本质, 阐明了理论的“支撑”与“指导”功能,强调了理论的研究意义,树立了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价值的基本认识。

学术期刊作为学界交流的主要平台, 方便学者及时了解学科体系发展动向, 促进知识的传播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选择七种中文核心期刊近十年来发表的关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与理论相近的概念还有原理、定理、定律、模型、框架等。鉴于以上概念都具有部分或全部理论的属性,本文将其列入理论研究的范畴,设定在文献检索关键词范围内。在信息技术中,存在着大量的算法模型、 系统集成模型和技术框架等的研究文献,由于其本质更接近于方法和工具,我们认为此类研究不属于理论研究范畴,如扎根理论、结构方程模型等, 包括大多数依据计量学理论进行的计量研究也不属于理论研究范畴。

2 相关研究

许多学者认为理论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核心,并且识别图书馆学理论基础, 整体的评估结果表明在过去的研究中理论研究有很多不足之处。 Grover 和Glazier表明图书馆学研究的观点过于狭隘和分散,Feehan 等指出图书情报领域还没有成功出现能够支持自身理论研究的内聚主体。

国内外学者对图书馆学研究主题也做了许多研究, 对图书馆学的发展及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 用。 Sugimoto 等对 期 刊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1930-2009 年的文献进行了主题建模,将计算结果中各时间段的主题-词汇概率表进行了主题排名,并基于相似度衡量比较了不同阶段主题交叉情况。吴查科和王树义为掌握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及变化趋势,以2008-2017 年图书馆学领域11 种核心期刊文献作为语料库,利用LDA 方法建立主题提取模型,挖掘图书馆学领域主题及其演变情况,发现有图书馆管理、图书馆服务、资源建设、检索技术等13个研究主题。 但未将图书馆学理论与研究主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研究主题为理论的使用提供了情境线索,具有高研究价值。

在图书馆学理论使用方式上,Jeong 和Kim通过查阅654 篇研究文章, 将260 组理论事件通过编码总结为一个五层理论应用模型, 用于评估一个理论事件是如何纳入一项研究的。 这个五层理论应用模型为:观点引用、背景综述、理论讨论、理论应用和分析评估。 Kafi 等在分析2009-2011 年七本图书馆科学学科的期刊刊载论文的基础上对理论的呈现形式和交流方式做了研究, 定义了三类理论交流的方式,从低层(理论搁置)、中层(理论对话)到主层(理论产生)。

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他们要么单纯涉及图书馆学研究主题,要么单纯讨论理论使用方式,而不是通过理论出现、使用领域、使用方式这样的理论使用逻辑来进行讨论和分析。 综上,本文认为从理论使用逻辑的角度来分析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回答三个问题:(1)近十年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出现了哪些理论(What)? (2)这些理论主要应用在图书馆学研究的哪些研究主题中(Where)?(3)这些理论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是如何使用的(How)?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 通过对文献的研读和分析对图书馆学研究中的理论进行编码, 识别出近十年来高频使用的图书馆学理论, 梳理出图书馆学理论使用的15 类研究主题, 包括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信息组织与描述、信息资源与服务、信息检索与行为等。 笔者还提出了适应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的不同使用方式,定义了五种主要的理论使用方式,从理论使用的初级阶段(理论放置)到中级阶段(理论对话、理论应用)再到高级阶段(理论评估、理论生成)。

3.1 文献获取方法

本文选取文献数据来源时,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首先在CSSCI 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收录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的20 本期刊基础上剔除了情报学、档案学等学科专属度较高的期刊,并对余下的图书馆学学科专属度较高的期刊做了影响因子排序, 选取了近十年CSSCI 来源期刊目录中均出现且复合影响因子排名前7 位的图书馆学期刊,包括《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图书情报工作》《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大学图书馆学报》和《图书馆论坛》。

为更好地符合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检索要求,兼顾检全率与检准率,本研究确定检索式为(主题=“概念”OR“理论”OR “框架”OR “原理”OR “学说”OR “定理”OR “定律”OR “基础”OR “模型”),时间跨度设置为2009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9 月3 日,精确检索出了上述七本期刊近十年来发表的关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论文1987 篇。

3.2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文献中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 建立有意义的类目(编码方案)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本文将利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近十年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

3.3 编码方案

编码方案的构建是内容分析的基础和依据,本研究的编码方案主要分为理论名称、研究主题、理论使用方式三个字段。 同一个理论在一篇文章中出现多次记为一次, 在不同文章中出现记为多条理论数据。编码过程中,编码人员在正文部分搜寻出现的理论,记录理论在文章中出现的原始表述。

研究主题是一个学科发展和研究的风向标,具有先导性、开拓性和探索性。密切跟踪研究主题发展演进,为学科建设提供规划和参考。本研究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主题归纳为15 个方面(见表1)。 编码过程中主要依据文献的标题、 关键词和摘要判断所属类别。

笔者结合Jeong 和Kim、Kafi 等关于理论使用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定义了五种理论使用方式(见表2)。 编码过程中,如遇对单一理论的理论使用方式不止一种, 编码人员记录最高层级的理论使用方式。对于文章作者改进与创造的新理论,本文不做普遍性验证,一律归为理论,并将理论使用方式记录为理论生成。

表1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主题编码表

表2 理论使用方式编码表

3.4 编码信度

本研究编码由两名编码人员独立完成,然后互相审核编码的结果,对意见不一致的内容进行讨论,如果不能够取得一致意见,则引入第三人。 编码完成后采用Cohen’s Kappa 法检验编码信度,以Kappa值衡量两名编码者度量的一致性。1960 年Cohen 等提出用Kappa 值作为评价判断的一致性程度的指标,可用于比较不同待评估者将受试者分类到若干组之中某个类别的能力。 下表列出了“理论识别”“研究主题”“理论使用方式”三大类编码方案(见表3),Kappa 值均高于0.75,表明两位编码人员的编码结果一致性较好。

表3 编码信度检验结果

3.5 数据清洗

两名编码人员在进行文献研读时还做了文章中是否出现理论的判断, 将未出现任何具体理论的文章剔除。编码时理论采集保持原文的真实性,并制作理论名称对应表(包括在此文章中采用的理论标准名、别名、中英文名和缩写),之后再统一替换和合并本是一个理论、但以不同形式出现的理论。

编码完成后,剔除没有提到具体理论的文章284篇,得到确认有理论出现的文章1703 篇,这些文章中包括原始理论数据6444 条,经数据清洗(包括理论去重、合并、替换)后得到有效理论数据5356 条,其中包括3488 种不同的理论。

4 理论使用概况与分析

4.1 图书馆学理论使用频次统计与发现

笔者统计涉及到的近十年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理论使用频次超过五次的理论共118个, 将这118 条使用频次较高的理论制作成可视化词云图(见图1),并总结出使用频次较高的50 个理论举例及其来源学科(见表4)。 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学研究中使用的理论来自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其中,也不乏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以及与本学科紧密相关的情报学理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具有“多样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多元学说的有机结合能将内涵各异的理论统一并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 发挥其支撑合力。

图1 近十年来图书馆学理论使用词云图

研究统计, 近十年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TAM 模型(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来自信息科学领域。的简称。1989年,Davis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 之后,Venkatesh 和Davis在TAM 基础上,丰富了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因素,增强了技术接受模型的适应性, 提出了技术接受扩展模型TAM2。 接着,Venkatesh 和Bala对TAM2 和感知易用性决定因素模型进行整合和改进,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AM3。再后来,Venkatesh 等基于TAM 整合了任务技术适配模型、创新扩散理论、理性行为理论等模型中的观点, 提出了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理论UTAUT,把技术接受的研究推向另一个新的高峰。

经过本研究的编码整理和文献研读,笔者发现,在图书馆学研究中,TAM 模型主要运用在“信息检索与行为”“信息资源与服务”“图书馆事业” 等研究主题。 TAM 模型常与其理论家族中的TAM2、TAM3、UTAUT 同时出现,也常与自我效能理论、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理性行为理论等同时被使用。常作为基础用于理论模型的构建中, 有时也出现在论文的综述部分,就理论使用方式而言,“理论放置”和“理论应用”较多。 在理论使用过程中,TAM 模型也存在着理性思考缺失、研究方法单一、中介变量及调节变量的忽略、TAM 模型本身研究的弱化等问题。

在“信息检索与行为”主题中,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各种用户信息行为上。如利用TAM 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 信息生态理论研究不同类型用户对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这类研究中的信息来源选择多样,包括数字人文技术、移动新闻客户端、电子商务APP 等;以及基于TAM 模型视角研究用户对于慕课(MOOC)、个人信息管理工具、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持续使用意愿;还有结合TAM 模型和隐私计算理论对移动社交用户信息披露意愿进行实证研究。 在“信息资源与服务”主题中,学者们多将TAM 模型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理性选择模型相结合,分析网络公共信息资源、政务信息、高校数据库资源等的资源利用效率, 以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电子书服务、碎片化移动阅读等的用户体验与服务质量;在“图书馆事业”主题中,学者们的关注点集中在阅读推广、新媒体新载体建设上,包括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模型与用户研究,图书馆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建设等。 甘春梅基于TAM 模型,引入主观规范和便利条件, 构建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孙邵伟等利用TAM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从用户感知视角探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 得出用户满意度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结论。

表4 近十年来使用频次较高的图书馆学理论及其来源学科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和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TAM 模型之外使用频次较高的理论,来源于心理学。 前者是由Fishbein 和Ajzen于1975 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 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 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Ajzen 在TRA 中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并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

在来源于情报学的理论中, 使用较多的理论集中在信息行为的研究上, 如Kuhlthau 信息查寻过程模型、Dervin 意义建构理论、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等。同时我们发现, 尽管图书馆学五定律、 关联数据、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资源描述框架) 等来源于图书馆学自身的理论也出现在上述表格的举例之中,如瓦尔特在继承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将图书馆学五定律拓展应用到儿童图书馆领域,但这些理论的使用频次远不及来源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过多依靠信息科学理论,特别是TAM 模型, 近十年也鲜有本学科的创新理论出现,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深度、广度有待拓展。

综上所述, 理论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自身的发展和建设,根据这部分的分析结果,我们发现TAM模型、理性行为理论、图书馆学五定律等理论在运用到不同的研究主题和情境时也在不断地得到检验、演化和修正,理论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理论本身不会永远保持一成不变。

4.2 图书馆学理论使用研究主题的时序分布

将2009-2019 年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使用研究主题的时序分布与演化制图(见图2),横坐标是文章发表时间,即理论的具体使用时间,纵坐标为该研究主题出现的频次, 为更方便地显示不同变量间的相对关系采用坐标轴对数刻度绘制。由折线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 图书馆学理论在每个主题上的研究热度也在不断变化, 根据研究力度及趋势走向可将除“其他”之外的14 个研究主题划分为以下四类:

(1)高频使用:近十年来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在“图书馆事业”“信息资源与服务”以及“信息检索与行为” 这三个研究主题上始终保持稳定且较高的研究水平, 在本文所调研的文献数据中出现的年度频次几乎都在10 次以上,年度平均出现频次为20.79;(2)中频使用:与高频使用分布模式接近的主题是“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计量与评价”“档案与文献”以及“知识管理”,它们的平均年度平均出现频次为8.49,保持稳定且中等的研究水平, 在近三年有热度下降趋势;(3)低频使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学教育”和“信息伦理与法律”维持在较低的出现频率,可以看出学界在这几个主题上的理论研究关注度较少;(4)开发成长:“信息素养”成为近年来图书馆学理论新的研究热点, 在2013 年后发展得到明显提升。 “数字人文”“学术交流”“大数据应用”这三个研究主题自2014 年来出现研究热度不断提升,发展态势明显,成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主题新的增长点。

近十年来“信息素养”这个研究主题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研究方向可划分为信息素养教育、 少数群体信息素养研究这两类。第一类通常与大学生相关,将信息素养与教学课程(项目)和图书馆相关联,如在ACRL(《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指导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国际学生信息素养测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等;第二类比较关注少数群体用户,如老年人群体、农转城新市民群体、数字移民等,研究这些用户的数据素养、数字悟性等。

图2 图书馆学理论使用研究主题演化

将“数字人文”引介到与信息技术应用及资源数字化密切相关的图书馆学, 以期为解决当前大数据环境下的新问题提供帮助, 为图书馆学的范式转换提供新思路。 它不是依靠一种特定的技术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内容提供方法支撑, 而是能够为图书馆学的学术需求提供通用的解决方法, 成为本学科研究的基本方向。将数字技术运用于人文学科研究,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类型的信息, 为科学研究提供海量数据和元数据。它帮助研究人员脱离繁复的数据整理,又能够促进新问题的提出,同时它也改变着人们的信息需求、信息利用方式与行为。

目前,关于学术社交网络信息质量、知识扩散激励、知识共享模型等研究都是“学术交流”这一新型研究主题的重要内容。 随着Science2.0 环境下开放信息架构、 开放链接服务及支持共同研究诉求的网络群组的生成, 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多样化学术生态应运而生,如学术博客、学术BBS 和各类学术社区等。这种以研究人员为特定群体、支持研究过程中各项活动和服务的学术社交网络, 正成为广大科学共同体实现相互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新型平台, 也存在着比较大的研究和探索价值。

“大数据应用”这一研究主题在2014 年出现后被使用的频率稳步提升,保持在中频使用状态,它不仅得到了图书馆学界的高度重视,也在国家、社会层面收到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广泛关注。 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医疗、政府治理、网络舆情挖掘、科技项目查重等都将成为大数据应用于图书馆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4.3 图书馆学理论的不同使用方式

图3 理论使用方式频次统计

经统计, 近十年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最多的理论使用方式为理论放置, 占整体理论使用比例的43.58%,理论对话、理论应用、理论评估、理论生成分别占比21.14%、17.33%、7.19%、10.77%(见图3)。理论在文章中的篇均使用量约3.15 次, 即一篇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中平均出现3 个以上的理论。同一理论平均有约1.54 次不同的理论使用方式。 结合前文的理论使用频次统计可以得出结论: 理论使用呈现出集中与分散的特征, 即少量理论出现的频次较高,但更多的是只使用一次的理论,这些理论大量的使用方式都为理论生成和理论放置, 几乎所有理论生成的理论均仅出现一次。

理论放置是近十年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出现数量最多的理论使用方式。 理论放置在五种理论使用方式中占比最高,接近一半,可以看出学者们多将这些理论放置于文章综述或背景中,只简单做一个介绍或者一笔带过,作为自身研究的一个微小的要素。

理论对话和理论应用属于第二梯队的理论使用方式, 学者们在这一阶段不再只是在文章中简单的提到理论,在理论对话中,学者们开始用较长的篇幅或段落对该理论进行详细且有深度的解释, 还会将其与图书馆学研究相结合, 揭示该理论与本领域的关联以及在本领域的贡献。 理论应用是一种中阶理论使用方式, 学者们直接将理论应用到文章的概念框架或研究设计, 将其作为数据分析和研究发现的依据。如在“图书馆学教育”主题中,学者们会应用循证理念、Dreyfus 技能获取模型、最佳实践、创新扩散理论、制度同形理论等到图书情报专业培训、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等研究中,利用这些理论进行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等。

理论评估这种使用方式出现的最少, 学者一般会将评估这一环节纳入研究设计或理论基础中,偏向于实证研究, 很少在一篇文章中对某一个理论进行纯理论研究。因此,理论评估一般集中在某一图书馆学理论的综述、述评、启示、概念辨析、研究范式等类文章中,研究主题集中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中,常探讨图书馆学的一般性问题。其中,有学者对于关联数据、书目框架(Bibframe)的应用、方法和框架做出综述性探讨;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做出解读,并分析其对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启示;还有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知识融合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辨析;以及图书馆学理论之科学哲学观考察,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的社会认识论思潮等。

理论生成是理论使用方式中最高级的一种,研究文献中出现的使用方式属于理论生成的部分举例(见表5), 可以看出在这些经学者研究生成的理论中,大部分是对现有理论的扩充,将其应用到新的情境和对象上,或是对经典理论的改造,或是两种已有理论的有机结合,如大学生、老年人、高校图书馆员的微信使用意愿模型,将FRBR 应用到艺术纸本文献中,美国、瑞典顾客满意度模型等,少有创新理论的出现,这些都是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贡献,但不得不说缺乏理论的首创性、原创性和开拓性。

5 研究展望

众所周知, 图书馆学理论自诞生以来多脱胎于图书馆具体实践工作, 因此通常带有强烈的“职业化”倾向。长此以久的发展使得图书馆学发展受到束缚,还会降低图书馆学的社会认同度,钳制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然而,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呈现出明显的 “去职业化”倾向,逐渐超越“机构图书馆学的限制”,从而成为普及于社会的“获取知识的知识”。

表5 使用方式为理论生成的理论示例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于图书馆学最基本问题的理论解答和最本质发展规律的探讨,图书馆实践工作可以“职业化”,但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必须“去职业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迸发勃勃生机。 通过研究主题演化分析,可以看到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在近十年一直处于低频使用状态,说明我国学界对其研究力度还不够。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和渗透,图书馆学理论的应用性、实践性、 技术性不断提升, 但目前存在着轻基础重应用、轻人文重技术的问题。 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应用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敏感性, 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 轻视基础理论的探索,势必造成本学科的自我消亡,没有了理论支持的图书馆实践难以持续。 图书馆学理论发展要求科学技术与人文理性实现和谐统一和有效互补。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学科研究与方法研究双重意识。 图书馆学基础研究是学科理论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在需求,也是图书馆实践发展的现实选择。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

与此同时,“数字人文”“大数据应用”“学术交流”“信息素养”等新兴研究主题出现,呈现出强烈的增长态势, 都是未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的新思路和着力点。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应从多视角审视这些研究主题与图书馆发展的关系, 进行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目前,大数据应用于图书馆学只是一个开端,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图书馆事业改革和信息资源服务重塑的问题, 这个前沿主题将会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创造无尽的新资源、新服务、新空间、新境界。处于转型当中的图书馆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突破,增强对现实的科学阐释性、科学指导性和科学预见性,特别是新范式对旧范式的扬弃。

近十年来理论使用方式主要集中在理论放置上,而理论评估和理论生成占比很少,理论生成中真正实现首创的理论也很少, 理论的创新性和开拓性不足。因此,要多鼓励学者们使用理论评估和理论生成方式,继续思考、继续探索、总结经验、识别规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促进理论的持续创新,从而促进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发展。

6 结论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 识别出近十年来高频使用的来源于不同学科的图书馆学理论, 梳理出图书馆学理论使用的15 类研究主题,并通过时序演化分析将这些主题归纳为高频使用、中频使用、低频使用和开发成长这四类,提出了理论放置、理论对话、理论应用、理论评估、理论生成这五种适应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的不同理论使用方式, 这五种理论使用方式对研究的深入程度和贡献度由浅至深,逐步递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图书馆学理论使用研究的一次重要探索。 对1703 篇文献进行的内容分析显示:(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探索不足,出现了“数字人文”“大数据应用”“学术交流”“信息素养”等新兴研究主题,图书馆学要不断夯实理论根基,挖掘新的学科增长点;(2)理论使用方式中理论放置占比最多,理论生成占比较少,要多鼓励理论的创新,以促进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如在检索文献时会漏掉了一些名称中未出现检索关键词的理论;由于数据量过大, 人工进行理论识别时可能会出现遗漏或误判。此项研究是近十年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初步研究成果,后续笔者将会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图书馆学理论的共现关系, 结合篇被引数据研究理论的学术影响力,并将其与国外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做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理论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信息时代社会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
“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高端论坛暨《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年编委会在湖南大学举办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模型小览(二)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