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皓
摘要:近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距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两年时间,任务仍然艰巨。我国当前扶贫方式主要有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等方式,但仍面临扶贫方式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特征不适应的困境,在新时代我国应从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改变贫困思想、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加强扶贫工作监督考核等方面转变扶贫方式,使其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特征,推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关键词:新时代;扶贫方式;转变
近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脱贫超过一千多万,其速度举世瞩目,成为全世界减贫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仍有约6000万贫困人口,平均每秒要脱贫约20人。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只有不到两年时间,任务仍然艰巨,所以我们更有必要分析中国当前扶贫方式的现状,研究扶贫方式的转变以更有效地实现脱贫目标,完成我们的时代任务,不负人民的期待。
一、中国当前主要扶贫方式分析
我国的扶贫事业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五种主要的扶贫方式: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和生态扶贫。各种扶贫方式各有所长,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一定手段激发贫困地区人口内生动力,努力使经济发展水平实现飞跃。
(一)产业扶贫方式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人口脱贫的最根本措施,也是目前最广泛的扶贫方式,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将要解决近三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该扶贫方式的主要内容是政府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开发能力,提高贫困地区资源开发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为贫困家庭创收。其中,资金直接注入特色农业手工业、农村旅游、网络电商等一系列优秀产业。这种方式有效地适应了贫困家庭各自不同的复杂情况,做到了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但是易发产业重复、水平偏低、基础薄弱、缺乏竞争力等问题,需要地方确定长效的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地区影响力,确保产业扶贫持续有效焕发活力。
(二)就业扶贫方式
就业扶贫是通过农业经营、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提高农村贫困户的就业水平和收入,這种方式将解决近半数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贫困地区依靠传统农业获取生活收入水平低,甚至只能达到温饱水平。就业扶贫是通过培养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方式。就业扶贫是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的重要实现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效果。
(三)易地扶贫搬迁方式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通过搬迁居住地以实现脱贫致富,将贫困群众从不宜居住的地方搬迁到自然条件与基础设施都相对好一点的地方。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投入6000亿元异地搬迁1000万人。政府征收土地,发放安置费或安置房优惠。这种方法改善了生产环境,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但是这种方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搬迁者大部分是农民,劳动力素质不足,难以寻找到适合的工作,失去土地容易彻底失去生活来源,进而导致贫困问题难以解决;其次,迁入地因基础设施压力增大,易发生住房紧张,房价上涨,看病难入学难,社会问题加剧;最后,国家投入的资金不易落到实处,易发生扶贫资金漏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贪污挪用公款现象频发。
(四)教育扶贫方式
教育扶贫是通过农村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促使农村劳动力水平提高,更好地进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防止因为贫困而辍学以及因为上学导致贫困的问题发生是教育扶贫的基本目标。其中,政府需要协调各方,如学校、社会各界的力量。教育扶贫能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源源不断的为产业提供优质劳动力,为扶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生态扶贫方式
中国的贫困地区多数是生态条件恶劣地区,生态扶贫作为保护生态环境,践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为其他扶贫方式创造条件。20世纪80年代前,我们的生态建设与扶贫是相分离的。扶贫主要靠开荒,开荒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又加重了地区贫困程度,造成了越扶越穷的情况。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工程上马,生态建设才真正开始与扶贫相结合。国家累计安排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近千亿元,用于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与扶贫结合能够使内生动力永续。
二、新时代转变扶贫方式的必要性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我国各地区以及各地区内部的发展极不均衡,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其缓慢落后。因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主要矛盾有了变化,现有的扶贫方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扶贫要求。所以要立足中国新时代国情,采取适宜的扶贫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人民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加强民族团结、弘扬革命传统、发挥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时代的扶贫方式创新,更是具有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全面小康是我们党给人民的承诺,实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需要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式。
三、新时代中国扶贫方式的转变
(一)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地区间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较快,水平较高,拥有成熟的管理技术。要推进跨区域结对帮扶,通过各种扶贫方式帮扶贫困地区,从贫困地区单打独斗到结对帮扶众志成城。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贫困地区掌握脱贫新思路、新方法、新战略,对扶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如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河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口支援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采取贫困地区人才库与城市需求库两库对接,精准培养应需人才。清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年末,清水县总人口33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约二十五万人,占总人口的92%,贫困人口不愿外出务工,转移就业。天津市河北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根据上级指示安排了对口帮扶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与优势,开展就业工作专场招聘会,带领了15家企业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精准扶贫。同时也选派了家政、养老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技能培训,为相关工作缺口地区输送专业高质劳动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扶贫方式使得实现就业促脱贫。
(二)加快改变贫困思想
“脱贫要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扶贫首先要扶志”“淡化贫困县意识”“地方贫穷观念不能贫穷”这些话语在近30年前改革开放前期就让我们引起深思。思想扶贫,作为新时代扶贫的固本之策,要求我们解决落后思想带来的禁锢问题,冲破牢笼,开辟一条思想先进,实践积极的扶贫新道路。这种思想的转变,要党员干部群众同时进行。以安徽省休宁县龙田乡江田村为例,2014年,全村共有建卡贫困户34户105人。这里曾是人均收入全县倒数第一的重点贫困村因为位于山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产业发展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两委”干部思想懈怠缺乏积极性。而新任江田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丁新志到任后,通过挨家走访,认真调研,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脱贫道路,群众在干部的带领下驱散了固有的贫困思想,积极配合扶贫工作。通过低产茶园改造、手工饰品加工、泉水鱼养殖等项目帮助村民创收脱贫。2016年实现了贫困村摘帽。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贫穷思想的转变对于扶贫工作的积极意义,也充分说明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思想上的转变,是新时代扶贫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
扶贫政策可分为精准和普惠两种,我国现有的精准扶贫相较于普惠扶貧,真正做到了帮扶贫困人口,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近年来,国家完成了全国扶贫信息系统的建立,结合实际情况,完成建档立卡工作,并通过多方位评判标准全面核实贫困户信息,确保每一户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扶贫带来的福利,也确保每一笔扶贫资金用到实处。对扶贫对象的识别加强民主评议和社会公示,确保结果客观公正。对于识别对象,进行动态调整,已脱贫户及时封档,新贫困户和返贫户及时收录。这种机制,能有效保证扶贫的准确性,预防已脱贫户返贫,更有助于调整贫困标准,保证真脱贫,脱真贫。
(四)加强扶贫工作的监督考核
监督考核,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展开了脱贫攻坚巡查,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组织开展联合督查巡查;加强扶贫审计,跟踪政策落实,审查资金流向;完善问责体制,确保政府监督执纪;检察机关,扶贫部门整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开设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都是有效的考核措施。考核能够使扶贫有标准,有验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李培林,魏后凯,吴国宝.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天津市双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