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犯罪预防角度浅析校园欺凌的综合治理

2019-02-22 01:59马笑涵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期
关键词:犯罪预防综合治理校园欺凌

摘 要 校园欺凌因涉及未成年人且难以有效处置,往往积累蕴酿引发犯罪,给社会带来巨大安全隐患。本文从校园欺凌的界定、暴力循环中各角色的认知和引发犯罪的心理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范与综合治理策略。

关键词 犯罪预防 校园欺凌 综合治理

作者简介:马笑涵,陕西省西安市第85中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1.180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现于新闻媒体,其性质之恶劣、人数之众多明显升级。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者1881人,批捕114人。2017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3788人,同期增长了50.3% 。每次案发后人们痛彻心扉,希望看到欺凌者被绳之以法,甚至呼吁为校园欺凌专门立法,降低刑罚年龄等。然而,校园欺凌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从法制角度严惩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实现全方位的社会综合治理,使欺凌事件中的各方心理平衡,避免蕴酿出更大的犯罪事件。

一、 认识校园欺凌

据上海政法学院姚建龙教授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率高达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为4%,偶尔被欺凌的为28.66% 。世界各国的研究数据显示,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

2016年4月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指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这个提法获得大家广泛认可,它规范了四个要素:(1)校园欺凌发生在学生之间;(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即蓄意或者恶意;(3)行为人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和侮辱;(4)给被欺凌人带来身心健康的损害。与国外有些定义相比,它的最大区别有两点:一是没有限定力量不对等,二是没有限制行为的重复性。一般欺凌者是比被欺凌者更强大或者更有影响力,但这并不绝对。另外,不论是一次还是多次都不影响事件的定性,只要符合上述构成要件,就可以认定为校园欺凌。

(二)校园欺凌的表现

一般将校园欺凌分为六种类型:身体欺凌、语言欺凌、社交欺凌、财物欺凌、性欺凌、网络欺凌。身体欺凌指一个或多个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殴打或人身攻击,有明显得恃强凌弱特点;语言欺凌指利用语言对被欺凌者进行欺负和侮辱;社交欺凌:通过忽略、孤立、回避或排挤降低被欺凌者的自我意识;财物欺凌:对被欺凌者进行敲诈、抢劫、抢夺、收保护费、毁坏或者恶意占用财物等;性欺凌:通过性言论、性色彩的动作、不适宜的触摸进行骚扰,乃至性暴力、性攻击等,对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伤害;网络欺凌:利用网络、手机、pad等高科技工具实施欺凌,包括恐吓、威胁、跟踪、嘲弄、羞辱、讥讽、散布谣言等。

(三)什么不是校园欺凌

北京中关村二小一名10岁男孩在学校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后,小男孩母亲认为是校园欺凌,其他家长觉得“就是孩子淘气”,老师定性此事为“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那么,怎样区分校园欺凌与学生之间的玩笑、失礼、恶作剧、冲突呢?不同对比如下。

二、校园欺凌是一个暴力循环

每一次校园欺凌的发生除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还有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在事件之中,共同组成了一个暴力循环。暴力循环的说法最初由挪威卑尔根大学的丹·奥维尤斯博士(Dan Olweus)提出的,后来由美国芭芭拉·科卢梭(Barbara Coloroso)改进,其关系示意如图1所示 。A为欺凌者们,他们计划、煽动并且积极实施欺凌;B是追随者们,他们遵从欺凌者的命令,积极参与欺凌;C是积极的支持者,为欺凌加油鼓劲并试图从中获益;D是消极支持者,享受旁观并未公开支持;E是漠不关心的旁观者,对欺凌视而不见;F是潜在的捍卫者,知道应该反对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出手;G是勇敢的人,积极而有策略地帮助被欺凌者。这个图是环形,被欺凌者在中间,左侧的欺凌者与旁观者成为一个残忍的联合体,策划、实施、助长了欺凌,而右边的人则在逆转,以见证者、守卫者的角色帮助欺凌者挣脱窘境。

三、校园欺凌成为犯罪的导火索

校园欺凌给暴力循环中的每一方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被欺凌者可能出现身体的伤害或气质性的精神疾病,以及伴随一生的心理阴影、心理创伤等,难以忍受时被欺凌者会选择自杀,或者选择反抗报复欺凌者,或者被痛苦的感觉折磨,演变成犯罪“危险心结” ,选择不择手段的弥补行为——报复冷漠的旁观者或报复社会,進而引发更大的犯罪。2018年4月陕西米脂“4·27”故意杀人案件导致9死10伤,28岁的犯罪嫌疑人赵泽伟就是一个例子 。有网络评价这起砍人事件的恶源是校园暴力 ,即当年的校园欺凌给其带来痛苦的记忆,造成情感困扰和心理於结,演变为危险心结,以致滥杀无辜。

欺凌者往往付出很大代价。知错悔改者的消除不良影响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继续欺凌者受到社会谴责,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难以融入正常群体,为获得自尊只能继续欺凌,发展成畸形人格;欺凌造成严重伤害者,会被法律惩处,在监狱中极易变得更加残忍、狡猾、奸诈,人生轨迹从此改变。后两种情形都会成为公安部门犯罪防控的重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研究发现,许多受过法律惩罚、曾被教育改造过的人在释放后如果继续犯罪,其犯罪案件会对社会形成更严重的威胁。她还发现一类人从小就顽劣异常并伴有破坏性行为,从对家庭的困扰蔓延至对学校周围人的骚扰,至构成严重犯罪行为危害社会 ,他们是犯罪预防工作的重点。

校园欺凌的其他旁观者要么滑向欺凌者的行列,离犯罪越来越近;要么变得冷漠、自私,削弱了社会正义与和谐。这些表现都会营造出更利于欺凌者得逞的环境,让人缺乏安全感,导致更多犯罪事件。

四、社会综合治理策略

要解决校园欺凌并更好预防犯罪,应该着力构建一个良性的社会系统,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一)健康的家庭教育

家庭培养对于人的友善还是暴戾、是拥有责任心还是冷漠自私有很大影响。在父母霸权专横的家庭孩子容易成长为软弱的被欺凌者,或者相反成为具有侵略行为的欺凌者。溺爱型家庭的孩子易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侵占或伤害他人并难以自律。父母缺失的家庭孩子疏于管教,难以与人建立信赖,为生存可以不择手段。我们应构建健康的家庭关系,亲子、夫妻、手足之間都能互相关爱,互相支持。

(二)完善的校园管理

学校应该设置专人从日常教学、课外巡查、门卫管理、危险物品管理、家校沟通等多方面,制定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制度,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对不当行为严格限定,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坚持使用非暴力手段处理,处理中应该全面涉及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并对各方都给予足够的正面心理建设,构建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互动模式。

(三)良好的社会协作

国内外学者已形成共识,虽然欺凌常发生在校园,但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所处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影视宣传等都会对其认知产生不同的影响。2016年11月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就是多方联手的最效合作。民政部门确保社会基本保障全面覆盖,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能得以应有救助。文化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新闻、出版、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的管理,对不健康的作品采取强有力的手段管控。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应发挥青少年维权作用,对需要帮助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精准的援助。公安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治安的治理,密切控制与学校、学生相关的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多部门联手构建一整套预防和应对系统,将是今后反制欺凌、预防犯罪的有效途径。

(四)有力的法律规范

法律是道德的准绳。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对校园欺凌的研究比较薄弱,相关立法也比较滞后,虽然近两年出台了一些措施,但相关的法条分散于《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他法规之中,笼统而缺乏系统性。很多涉及欺凌案件因“无法可依”只能调解,致使被侵害人的权益无法主张,身心倍感折磨,甚至积压出危险心结触发新的犯罪。为充分发挥法律震慑作用,我国急需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完善法律体系,遏制校园欺凌。

综上所述,我们应尽快深入研究校园欺凌行为,努力构建多元的防治体系,尽力化解其不良影响,借助法律的力量加大惩治,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园环境,也为新时期射虎法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罗娜.国内近5年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对策研究.中国知网硕士数据库.2018年6月.

佟丽华.反校园欺凌手册.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3.

[美]芭芭拉·科卢梭著.肖飒译.如何对校园欺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6.

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113.

孙霄雨.陕西省高院复核终结米脂“4·27”故意杀人案.新华社:http://sn.xinhuanet.com/2018-08/02/c_1123215527.htm.2018年8月2日.

陕西米脂县 4·27砍人事件后续.中国小康网:http://news.chinaxiaokang.com/dujiazhuangao/2018/0503/445478_5.html.2018年5月3日.

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16-23.

猜你喜欢
犯罪预防综合治理校园欺凌
学校生态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犯罪预防研究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预防进路——以新型政商关系为视角
情境犯罪预防本土化研究进程及展望
PPP项目常见犯罪预防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