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大贾榆次永康许家

2019-02-22 01:33杜英东
文史月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永康

杜英东

榆次城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徐沟的铁棍,太谷的灯,比不上永康许尔昌发落(出殡)人。”说的就是明清晋商中的大家族——永康镇许氏家族。

家世渊源

榆次城西永康镇北胡乔、怀仁村一带,许姓是大家族,人口众多,是在此地生活了上千年的大姓,《赐卿许公墓志铭》中称其为“魏榆望族也”。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家谱佚失损毁,已不知道有多少代了。许尔昌家祖上原在永康镇南二里的北胡乔村,过去北胡乔分为三部分,东疃叫史家庄,西疃叫王树庄,潇河南岸还有南疃,许姓主要集中于西疃和南疃。因北胡乔紧挨潇河,历史上潇河改道频繁,经常泛滥,沿河两岸遇到雨季潇河涨水,家毁人亡是常有的事,明代的时候,许尔昌家祖上便从北胡乔迁居永康镇。

永康镇是明清时榆次四大镇之一,京陕官道穿镇而过,东到榆次、平定,西达徐沟、清源,商业发达,店铺林立,号称“小北京”。其中有不少店铺产业是许氏家族的。许家从清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到道光咸丰年间,许阪许尔昌父子时期,许氏家族达到顶峰,而后至清末民国逐渐衰落,历经十几代人,三百多年。

许家是聚族而居其中最出色的是许阝及这一支。许阪弟兄三人,许阪受祖母宋氏艰苦持家和父亲许渐逵经营祖业不辞辛苦的影响,打理生意,也是兢兢业业,“颇能承祖志”,终将祖业发扬光大。

许阝及(1805-1849),字赐卿,号升齑,生有三个儿子。许尔昌是老大,又名庆蕃,恩赐举人,候铨知府,参加过同治版《榆次县志》的采访工作。民间有故事说许尔昌获得皇帝赏赐的举人功名,当地读书人不服,三人联名上告,最后皇帝在举人前头加了“恩赐”二字,才平息事端。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罢了,因为恩赐举人非许尔昌一人,许尔昌也不是头一个恩赐举人,早有先例。因二伯许陟早逝,许尔昌出嗣给了许陟。次子尔炽,又名太昌,中书科中书。老三尔艾,又名应昌,四品衔即用都司。

抗战时期,许尔昌的两个重孙都上了东山,参加了八路军,家里只剩下许尔昌的哑巴孙子。抗战结束,永康镇驻扎了阎锡山二战区的部队,因为哑巴的儿子是八路军,便把哑巴抓起来打死了。

商界大賈

许家在明代的经商活动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清初,在晋南曲沃县南坛村开设西谦亨旱烟坊,生产旱烟,品牌是天生号和天生定。主要市场在东口,即张家口,面对俄罗斯、外蒙古、内蒙古客户,在包头、天津、太谷、榆次等地设有分号。

烟草自明代万历年间由福建传人曲沃县种植,先是当地百姓吸食,后逐渐成为晋商经营的主要商品之一。拥有强大实力,对清代经济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晋商,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机会,纷纷到曲沃开设旱烟坊,尤其以榆次、太谷、祁县、平遥几县的商人最多,大大小小有百余家。其中,魁泰和、祥云集、兴隆昌、隆兴、东谦亨、南谦亨、西谦亨、北谦亨号称曲沃旱烟八大家。据民国《中国实业志》记载:清末民初时,西谦亨资本有六万银元,年产量七百余吨,年产值十四万银元,工人有六七十个,大掌柜李济雍,可见其实力。

原来的曲沃本土旱烟坊,东家掌柜是同一人,不利于烟坊的规模化生产和长期发展,无法适应逐渐发展的市场形势,晋中商人的参与,不只给烟丝业带来雄厚的资金,也注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西谦亨采用了当时晋商的先进做法,东伙分离,东家只是投资,不直接经营旱烟坊,而是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大掌柜,日常经营事务由大掌柜决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再配以人身股给予掌柜和技术骨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人身股和东家的资金共同组成烟坊运营资本,参与分红,这种方法过去叫“顶生意”,人们相互聊天时经常会问到“顶得多少生意了?”,就是问有多少股份的意思。从几分、一厘到一股,多少不等,干得好,顶得多,伙计们到老退休时,股本可以一次性抽出,回家颐养天年或置房买地。晋商的这种股份制经营方法,直到现在也不落后,这也是晋商称雄五百年的原动力之一。

西谦亨在抗战时期,处于半倒闭状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侵华日军下令禁止出售烟丝,西谦亨同其他烟坊一样,被迫停业,近三百年的老字号,从此倒闭。

许家在道咸年间,即许尔昌父子时代,事业达到巅峰,除西谦亨外,在榆次南大街开有杂货庄巨和昌,本金一万两白银。在有着“金太谷”之称的太谷城里还和儿女亲家范家合伙开有经营川广苏货的字号德亨和,本金两万两白银。清代中期,是晋商发展的黄金年代,也正是茶叶贸易兴盛的年代,晋商行万里茶路,从福建武夷山贩茶到东口、西口、库伦、恰克图等地,许家也不落后,在茶庄集中地祁县城独资开办了巨和兴茶庄,本金三万两千两白银,还和祁县谷恋村富户高家合伙开有泰和厚布庄,本金两万四千两白银。在徐沟开有字号中和豫,经营项目广泛,囊括日常生活所需。榆次、太谷、祁县、徐沟是清代太原府的晋商集中地,地处平川,商业发达,百姓比较富裕,许家父子在这些地方布局,可见眼光独到,造就了许家的商界翘楚地位。另外族人许正谊、许慎犹在平遥县票号蔚隆和里人有股份,永康镇上有泰和生药店等字号。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资料损毁遗失,还有不少字号不知名称。

大约在同治末到光绪初,许尔昌去世,留下独子良弼,家道开始衰落,清代学者徐珂的《清稗类钞》中记载的晋商富户里已没有了许家的踪迹。

巨富之家

许家富裕到何种程度?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十三日广西道监察御史章嗣衡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臣起伏思,国家承平二百余年,德泽涵濡,民殷物阜,四海之广,岂无数十巨富之家。耳目浅陋,然所目击者,……如山西太谷县之孙姓富约二千余万。曹姓、贾姓富各四五百万。平遥县之侯姓,介休县之张姓,富各三四百万。榆次县之许姓、王姓,聚族而居,计合族家资各千万。介休县百万之家以十计,祁县百万之家以数十计。”《赐卿许公墓志铭》中也称“家称巨富”“居然素封”。

许家在鼎盛时期有大约上千亩好地,约占永康村耕地的三分之一,清中期开始,大兴土木,建起了一条街——许家街,另外在南街、画儿街都有宅院,有楼院庭院二三十座,有老楼院、新楼院、东楼院、南北楼等等,其中许尔昌家的四层筒子楼坐落在永康大街中段路南,高大宏伟,据说原是聂店王家的产业,后来卖给了儿女亲家许家,但路过的人们不知道换了主人,看到楼都夸:“还是人家王家的楼有气派!”结果传到许家当家的耳朵里,听了不高兴,就命人把楼全拆了,原样重建,这一下,许家出了名。至今,在村南还有专为许家盖楼烧砖的砖窑遗址,可见许家的富裕程度不亚于聂店王家。

许家有个四层楼院,村里人都叫哑巴院,因为最后的主人是个哑巴,是许尔昌的孙子。整个院子解放后略有拆改,坐北朝南,北面中间是五开间的筒子楼,顶层上是平台,有歇山顶的凉亭,两边厢房是里五外三的一面坡硬山顶瓦房,院中间原来有过厅,南面是卷棚顶二层楼,一楼中间是大门,雕梁画栋,石雕木雕砖雕都是精品,可惜大多丢失了。东偏院北面是三开间的卷棚顶二层楼,一楼中间开有一后门,出去即是永康大街,也是日常出进的门。南面是圆券顶大门,出进马车。西偏院只剩下了院门,院门斗棋非常精致,门额“森玉树”三字,寓意人丁兴旺,多出才俊,光耀门楣。据民间传说在东偏院楼里放着半幅銮驾,有蓝翎御史的匾,那应该是朝廷对许阝及捐军饷助平叛的奖赏以及武功将军的仪仗吧。

村南今学校东北角处,原来还有许家祠堂,规模宏大,供奉许家历代祖宗,有楼两座,六十多间房。

許家的富裕程度不单反映在建筑上,也反映在婚丧嫁娶中。姻亲多为高门大户,一方面是因袭了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经商过程中抵御风险,所以晋商之间联姻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许家与榆次聂店王家、北胡乔史家,太谷范村范家、任村贾家、上庄王家,太谷城内孙家、孟家、武家、田家都是姻亲关系。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许阝及逝世,灵躯放了五年。咸丰三年(1853年),许阝及出殡,场面相当隆重,十分奢侈,从其宅院到村南坟地,沿途两侧都用白布围起,请当地有名的匠人做了各式纸扎摆满两旁,像长龙一样,摆了几里地。吹打的乐班都是邻近有名的艺人,上好的棺椁,外裹生漆麻布,据传因为棺木太重,从灵堂抬到大门外,不能磕碰,抬棺的都抬不动,棺材又讲究中途不能落地,人们一筹莫展之际,有个执事人出了个主意,用金银熔化铸成金棍银棍,把棺材放在上面缓缓滚动,这样交替前行,从灵堂一路滚动到大门外,这样便有了“金棍银棍滚下来,不到地里不能埋”的说法。凡是来祭拜的客人以及看热闹的村民都摆席款待,富裕程度可见一斑。于是民间便有了“徐沟的铁棍,太谷的灯,比不上永康许尔昌发落人”的民谣。

明清时期,虽然山西人重商贾,轻仕途,对文化教育还是重视的,许阝及就是个喜欢文化的人,“性好书史,购之不惜重资,故栖迟之所,墨宝盈箱”。许尔昌还参加了同治版《榆次县志》的采访工作。许家有个楼院专门办有私塾,聘请当地举人贡生为师,教授子弟,但对科举不是太重视,一等人才经了商,二等人才进仕途,所以考中功名的没几个,有的考中了也不出去做官,比如咸丰举人许报忠,因家中有不少买卖而放弃了出去做训导教谕的机会。其官衔大多是捐输的,如许阝及一家“一门之内,簪缨累累”,许上职、许上义弟兄以及许慎犹、许慎修弟兄都有官衔,许阪因捐输最多,所以官衔也是家族中最高的,为赏戴蓝翎从二品的武功将军。许尔昌也是五品的候选知府衔,许尔艾是四品即用都司,许上义四品候铨都司。许上职考中武举人,又捐了赏戴蓝翎的四品候铨都司。许慎犹五品郎中,许慎修从五品员外郎,捐输的官衔高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家族的经济实力。

善举义行

积德行善、扶贫济困是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晋商遵循的规范。咸丰年举人许报忠的楼院里原来挂着一幅木刻对联,上联是“人积财帛弗如积善”,下联是“家有富贵莫若有仁”,很好地诠释了许家的做人标准。

早在清初许尔昌高祖许榆秀时就乐善好施,“作求世德,乐善不疲”。到许阪时更是仁义宽厚,乐于助人,义字当先。村中公益,乡邻有难,都积极出手相帮。曾有一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发病躺在路边,奄奄一息,许阪发现后,及时地请医生给救治,病愈临走时,又给予钱粮,百姓无不称赞。永康镇修建庙宇,村人挑起祸端,差点酿成大祸,许阝及从中调解,又资助经费,事情才得以平息。

道光时期,满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道光四年(1824年),张格尔依仗英国势力,发动叛乱,攻占了南疆不少地方,满清朝廷积极应对,发兵平叛,然国库空虚,军饷匮乏,许阝及慷慨解囊,捐助巨款,“西疆经费,乐输尚义”,直到道光八年叛乱平息后,张格尔被抓获处死。朝廷因此诰封许阝及为武功将军,赏戴蓝翎,以从三品游击衔候选在家,诰赠其祖父许文德、父许渐逵武功将军,许阪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潇河泛滥,永康镇被淹,老百姓的房舍冲毁无数,“里中庐舍夕圮”,村民無家可归,许慎修“奉继母王氏命,开别院,纳里人男女数百口,日给米粟若干斛”。

每年腊月年前,许家都会给村中贫困户准备一些年货,晚上派人偷偷放到这些家户院中门内,以免村民脸面上尴尬。

民国时,许家有一在督军府当副官的叫许熠,更是一句话救了数条人命。1947年,阎锡山的榆次县永康乡公所推行“兵农合一,三自传训”,每村都得找出几个共党嫌疑分子,一时间,乌云密布,血雨腥风笼罩永康,永康乡乡长夏志明,人称“杀人魔王”,和永康乡特派员分几次乱棍打死了四十来个邻村百姓,永康村里先前已经把许家楼院的主人哑巴打死了,又抓了一批,眼看性命不保,有人赶紧到太原督军府找到许熠,告知此事,许熠给永康乡特派员打了电话,十几人才免遭涂炭。至今,村民们说起此事还念念不忘。

尾声

经过清末辛亥革命,日军侵华,许家的家业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解放后,经过土改、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商业改造,字号买卖归公,土地、房屋分给了村中百姓,兴盛三百年的晋商大家族融入到普通百姓中。只剩下了永康大街上的四层楼院至今还矗立在那里,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与家族的兴衰……

猜你喜欢
永康
38岁“东方神童”魏永康去世
陆永康男儿膝下是理想的天空
不尽担心济苍生,马来西亚小伙的上海行医路
窥视花样年华,引得春光乍泄
陆永康:执教40年,跪教36载
神童的“后时代”
帮任性女友出头,“朋友圈诽谤”索赔25万
富贵从天掉
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