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主要民族贫困成因及差异化对策

2019-02-22 02:05荆云砚
祖国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理州差异化脱贫攻坚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是贫困多发地区,而贫困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种因素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所影响的。本文以六普数据为基础,分析大理州主要民族贫困现状及各民族在年龄结构、就业产业结构、受教育程度分布上的差异。研究发现汉族、白族、回族人口红利趋势后继乏力,但经济发展、学历教育情况方面较好。而彝族、傈僳族并未进入老龄化,但经济发展落后,贫困文化程度深,在一产就业人口比重非常大。

关键词:大理州 主要民族 脱贫攻坚 差异化

民族地区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也是“滇西边境扶贫片区”主战场。目前大理州把扶贫作为首要目的,全州贫困人口从2011 年的73.78 万人减少到2016 年末的18.69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6% 降低到6.67%,6年减少贫困人口55.09万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还存在扶贫对象不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的研究需要多方位考虑,而如何精准扶贫,本文对大理州主要民族的贫困成因进行了探析,为下一步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一、大理州主要民族贫困的基本状况

(一)研究对象及问题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大理州汉族、白族、彝族、回族和傈僳族五个主要民族(占大理州总人口98.95%)的贫困状况。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探析导致大理州五个主体民族的年龄结构、就业产业结构、受教育程度因素的差异,并帮助民族贫困人口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实现自己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

(二)大理州贫困的基本状况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面向南亚、东南亚,它国土总面积2.95万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3.7%,坝区面积占16.3%,全州共有26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边疆多民族山地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理州少数民族由于主要居住在山多地少的区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居多,主要以农、林、牧、渔等为主,又由于交通信息不便,文化程度偏低,商品意识淡薄,市场发育不健全,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陷入了生态贫困、信息贫困、文化贫困、市场贫困等各种错综复杂的致贫因素怪圈,最终导致贫困面广、程度深、发生率高等贫困现象。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理的扶贫攻坚一直是发展中的重中之中。在严格落实 “州负总责、县为主体、乡镇实施、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上,计划在2020年之前实现贫困摘帽。图1是大理州的脱贫攻坚作战图,2016年大理州已实现4个县顺利脱贫,而2017年只完成鹤庆县一县脱贫,剩下的6个县还需要继续推进扶贫攻坚的力度,分别是漾濞县、永平县、弥渡县、剑川县、云龙县、南涧县。

二、大理州主要民族贫困因素差异分析

本节以大理州第六次普查数据为基准,分析了大理州主要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就业产业结构、受教育程度三个方面的统计数据,并阐述其差异化的形成原因。

(一)人口年龄结构

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大理州已处于老龄化社会。与国际划分老龄化标准相对应,回族、汉族、白族人口红利趋势后继乏力,相反彝族、傈僳族并未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现象会加大民族的抚养压力,从而导致劳动力转向报酬更高的行业,从就业产业结构数据来看,二者数据是相吻合的,这符合Ashraf 等人(2011)提出的“赡养效应”规律。

(二)就业产业结构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大理州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农业吸收了绝大多数的就业人口。彝族、傈僳族的劳动力就业体现了很大的趋同性,在一产的就业人口比重非常大,其原因不言而喻,这与人口年龄占比和受教育程度占比的相似性的成因是一致的。而回族、汉族、白族的经济发展较好一些。回族历来重视商业贸易和教育,学历越高、技術水平越高,从事的行业越高端化,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回族在三产的就业比重最大。白族和汉族从事工业的人口比重较理想,高于大理州的整体水平,这也与民族学历教育程度相关。

(三)受学历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民族间的人力资本差异又是决定民族间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因素之一。回族、汉族、白族的学历教育情况较好,接受高学历的人数比较多。彝族和傈僳族是山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上,受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影响,贫困文化程度深,没上过学的占比偏大,而上过学的学历大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三、精准扶贫机制差异化探讨

前文分析了大理州主要民族的人口年龄结构、就业产业结构、受教育程度的现状及成因,由于各个民族在不同因素上表现的有所差异,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精准扶贫机制差异化:

(一)抓好基础扶贫项目

1.破解基础设施制约瓶颈

县市级推进县际、乡际、连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通乡、通村公路改造,提升公路的通行、通畅能力,有效解决农畜产品外运难、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加大中小水利、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力度, 特别是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 实施山区“五小”水利建设,因地制宜解决人畜饮水难的问题。

2.全力推进精准扶贫,保障和改善民生

科学划分贫困类型。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口规模较大、抚养系数较大的贫困户采取不同等级“扶”的措施。

彝族、傈僳族大多居住在山上,自然条件恶劣,对于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居民,应采取“搬”的措施。加大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存保障;对因灾、因病致贫的,采取“救”的措施。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医护人员培训,从彝族、傈僳族老龄人口占比小可以得知该民族地区医疗设施水平有限,提高该民族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势在必行;对丧失劳动能力和年老的贫困人口应采取“保”的措施。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低保、养老福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覆盖面。

(二)突出发展产业扶贫

1.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结合互联网+扶贫模式

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大理州地势较为平坦的东南部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好,主要以农业为主,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具有优势;彝族、傈僳族是山地民族,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多从事于农业生产。立足汉族、彝族、傈僳族地区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发展该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特点鲜明的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培育农产品精加工、种植养殖等专业协会及合作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结合“互联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多样化、规模化生产,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2.开发“亲民族”扶贫项目

开发符合少数民族自身生计特征的扶贫项目,合理利用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白族是大理州的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鲜明浓郁具有地方特色的白族文化。在设计扶贫项目中,可以开展民俗旅游项目和推广少数民族特色产品。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歌舞文艺、医药都具有其特色,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的传承性与纯洁性,大力完善现有旅游景点的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措施,以旅游业的发展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

(三)培养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和人才支撑

1.加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扶贫必扶智,要从教育公平上杜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铲除传统观念。首先要保证各民族那些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享受均等的教育機会,特别是傈僳族和彝族,要保证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全部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其次要采取“奖、贷、助、补、减”多元资助措施,让经济困难、有学习能力的学生读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2.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通过专家授课、现场培训、“农家课堂”等方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贫困农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2门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劳动力素质。傈僳族、彝族青年劳动力占比较高,通过资助青年劳动力到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深造并取得技能资格证书,从而培养一批“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开展创业培训

充分发挥政府、各院校、创业培训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可以结合民族文化,对农村高素质人才开设 “创业”、“科技”等方面的公共课程,制定回乡大学生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回族受高等教育程度最优,且历来重视商业贸易,在创业方面还是有较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朱颖.大理州主要民族就业结构差异及其形成因素研究[D].大理大学,2016.

[2]龙朝东.大理州主要民族婚姻与家庭状况的若干差异及其形成因素研究[D].大理大学,2016.

[4]何洛.推进云南大理州扶贫攻坚及其财政对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6,(09):52-53.

[4]李阳,李泽沛.以精准救助助力精准扶贫“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做法及成效[J].中国民政,2017,(04):45-46.

(作者简介:荆云砚,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大理州差异化脱贫攻坚
大理州湿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与建议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推动大理州现代奶业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理州试验推广斑点金标免疫渗滤诊断技术
大理州转型升级做强核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