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任何先进的理论既有其赖以产生的现实土壤,又有其发展完善的思想脉络。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时,重读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撰写的《之江新语》,就可以发现其中一脉相承的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同根同源的文化自信和科学思维。
不变的人民情怀铸造鲜明的理论品格。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真挚的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理论特征。在执政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在奋斗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依靠力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工作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在精神动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扬伟大民族精神,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力量;在评判标准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等等。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情怀的实践源泉可以追溯到在梁家河度过的知青岁月,但系统清晰的理论表达却是在《之江新语》。他指出:“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的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把智慧奉献于人民、力量根植于人民、情感融解于人民。”在《树立五种崇高情感》一文中,他更是明确提出要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就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雷锋同志的幸福感、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郑培民同志的责任感、钱学森同志的光荣感。这五种崇高情感都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写照,我们从中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坚守人民立场、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来有源、愈加鲜明的理论品格。
一贯的历史担当彰显强烈的使命责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对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的前途的历史担当,这种彰显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担当在《之江新语》中随处可见。“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我们从中找到了“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注解;“‘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我们从中发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定力;“做任何一项工作,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虎头蛇尾,而要真抓实干、善作善成”,我们从中听到了“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的原声;“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我们从中看到了“发扬钉钉子精神”的起笔;“困难是一道坎,是一道分水岭。就像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进入一种新境界”,我们从中领悟了与“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同样的妙喻哲思。这种担当体现出直面问题的导向,昭示着无私无畏的勇气。《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一文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重申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再次回應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显示了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的胆识。
坚定的文化自信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江新语》充满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首先表现在对文化建设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认知上。写于2005年的《文化是灵魂》一文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蕴含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深刻思想。“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这正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理论先声。他还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他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理念、培育的精神,在《文化育和谐》一文中指出,“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关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论述,在《之江新语》中是有迹可循的。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指出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进一步阐述了中华文明、民族精神与坚定“四个自信”的渊源。这种文化自信,还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独具魅力的语言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中国优秀诗词、寓言传说、格言警句、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来生动形象地阐述思想,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故事“第一主讲人”。在《之江新语》中,他引用孔子、庄子、孟子、刘邦、范仲淹、陆游、杨万里、郑板桥、顾炎武等先贤的诗词或哲语,用曹冲称象、钱俶进宝犀带、明成祖迁都、清朝塘官守钱塘大堤等故事来印证观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本中,这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比比皆是。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也是文化底蕴的厚积薄发,更是文化自信的坚定展示。
(作者系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