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涛
(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日本广岛)
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过,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已有部分学者提出高等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出版有关高等教育的文献。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90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质量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有关高等教育的文献,还是专职研究队伍、研究机构、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招生人数等都有快速增长。同时,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日趋多样化,研究水平以及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
在为数不多的有关高等教育的先行研究中,早在1999年,陈学飞[1]就在其主编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一书中指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和一些重要领域的著作也纷纷出现。在2009年发表的文章中,潘懋元和李均[2]把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并概括了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指出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经验以及今后的展望。此外,2014年,王琪和刘念才[3]也发表英文论文,主要面向海外读者重点介绍了中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基本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等。2017年,胡莉芳和陈霜叶[4]发表的英文文章则介绍和分析了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领域如何在国内出现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这些文献或基于个人观察和主观思考,描述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分期和变化,或针对高等教育研究中出现的某一特定问题或某些问题进行述评。然而,根据网上公开的可检索数据,多方位地回顾和概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变化与基本特征的文献几乎没有。
本文主要根据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数据,对1950年至2019年11月上旬期间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和硕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整理,从多种视角来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变化及其主要特点。
目前,国内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献、期刊、硕博士论文、报纸、会议和其他媒体检索平台不断增加。相比之下,中国知网不仅数据收集量大,而且可以使用较为多样化和高级的检索方式查询更多信息,进行较为复杂的信息整理和分析。2019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笔者在中国知网主页(https://www.cnki.net/)上选择主题,输入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进行检索,共显示88718条检索结果。经过检验,剔除与高等教育研究无关的结果,得到相关结果。下文将着眼于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和硕博士学位论文,分别从多个角度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变化和主要特点进行梳理。
1.文献的主题
毋庸置疑,标准和切入点不同,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分类自然也不同。如图1所示,中国知网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主题做了28个分类。分类标准如何,不同主题之间存在何种逻辑关系,不得而知。鉴于本文的重点不是探讨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分类问题,姑且使用该分类来整理不同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
图1显示了不同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依文献数量从多到少排序,居于前10位的主题中,有关成人高等教育主题的文献数量最多,达4848篇;其次是有关成人高校主题的文献,计4816篇;再次是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的文献,计4338篇;其余7个主题依次为北美洲3767篇,美利坚合众国3601篇,高等教育大众化3516篇,我国高等教育3483篇,高等教育2295篇,高等教育改革2253篇,民办大学2103篇。
图1 不同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文献
排除未被知网收录等其他技术性因素,一般而言,不同主题文献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高等教育研究者、刊载这些主题文献的刊物或其他媒体对相关主题的关心或重视程度,换言之,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哪些主题的研究属于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热点或重点问题。根据上述主题分类,如果我们把主题中类似的关键词进行二次分类,至少可以有以下两点发现:
第一,从高等教育类型来看,研究民办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文献数量远远多于研究普通高等教育的文献数量。例如,如果把有关民办大学、民办学校、民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校四种不同主题的文献作为同一或相似主题计算,其数量多达19728篇。有关成人高等教育和成人高校的文献合计达9664篇。这两类主题的文献数量不仅远远多于有关普通高等教育的文献(1321篇),也多于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3516篇)和高等教育改革(2253篇)的文献。
第二,从国别来看,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远远多于有关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与此相关,在有关外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中,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献数量(尤其是研究美国和北美洲高等教育的文献数量,两者合计达7368篇)远远多于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献数量。
2.文献发表年份
知网中收录的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始于1950年,截止到2019年11月初。在这近70年中,实际上是否有相关文献的出版或公开,不得而知,知网中没有收录1955年、1960年、1963年、1969年、1971年、1973年和1976年的高等教育研究文献。本文抽取1950年至2019年10月、大致每5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文献数据(见图2),考察过去近70年高等教育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特点。
图2 高等教育研究文献发表年份的变化
尽管图2没有显示这一期间所有年份发表的文献数据,但根据数量的变化,大致可以将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发表年份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20世纪70年代。不难看出,这一阶段发表的高等教育研究文献数量极其有限。例如,即使在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年份——1950年,也仅有8篇。在1961年、1966年和1977年,每年仅发表1篇。第二阶段是1983年至2008年,相关文献数量总体上持续增长。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数量在1983年为133篇,此后每年都有增长,2008年上升至5216篇,25年间增加了近40倍。第三阶段始于2008年之后,知网中收录的相关文献数量开始持续减少。例如,2008年的文献有5216篇,2018年则仅为3841篇。鉴于知网仅收录了截止到2019年11月上旬发表的文献,2019年文献的总体数量能否超过2008年,目前还无法判断。如果不考虑2019年收录的文献,过去近70年间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发表数量大致呈现出减少—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在第一阶段,其数量并非持续减少,而是表现为起伏变化。例如,文献数量从1950年的8篇减少至1954年的3篇,继而降至1961年和1966年各1篇,此后,在1972年增长至3篇,1977年只收录1篇,1978年再增加到5篇。与第二、三阶段相比,第一阶段高等教育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高等教育实际的变化。例如,“文革”期间,由于大批高校停办,正规的高等教育活动处于停滞或混乱状态,绝大多数高等教育研究人员无法正常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发表的文献数量极少或没有相关文献发表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点与引言中提到的相关先行研究的述评基本一致。
3.文献的研究层次
知网中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研究层次大致分为6大类。其中,基础研究(社科)类文献数量最多,达54878篇;接下来依次是行业指导(社科)类文献10207篇,政策研究(社科)类文献4279篇,职业指导(社科)类文献2016篇,工程技术(自科)类文献1484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类文献1300篇。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第一,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出版的文献数量远远多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出版的文献数量;第二,基础研究类文献数量远远多于政策、行业、职业或工程技术类文献数量。
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尽管高等教育文献中某些研究对象或主题可能涉及其他领域,但由于高等教育学总体上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大多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来开展相关研究、出版相关成果。第二,一般来说,不同于理工科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开发研究,除了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科研机构和某些行政部门(例如,原中央教科所、各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所以及教育部下属各司处等)之外,出版高等教育研究文献最多的机构是拥有大批专门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在学研究生的高校。实际上,知网的检索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企业或其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的相关文献数量远远少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发表的相关文献数量。因此,大多数高等教育研究属于基础研究便不足为奇了。最后,某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非基础研究类文献可能没有公开发表,或者发表在国内其他报刊或中文媒体上,抑或知网没有全部收录这方面的文献。
4.出版文献的研究机构
知网收录了40所出版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国内大学。从学校类型来看,既有师范大学(如华东师范大学),也有综合性大学(如厦门大学),还包括一些行业性大学(如湖南农业大学)。从办学层次来看,既有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大学,也有不少地方大学,如河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40所大学在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发文量上差距较大。其中,厦门大学最多,达2155篇;云南大学最少,仅有329篇。
图3显示的是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发文量排在前10位的研究机构。其中,师范大学和历史上曾经从事师范教育或与师范教育有关的大学占绝大多数。例如,直接冠名为“师范大学”的就有6所。尽管有些大学的名称中没有“师范”二字,但实际上这些大学或历史上曾经是师范大学,或目前仍然设有教育学院。例如,西南大学是2005年由原教育部直属的西南师范大学与原农业部直属的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而成的。现在的浙江大学是1998年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而成的,现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主要是在原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外,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早期就有不少学者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过去几十年来,除了原来一些从事普教的研究人员发表高等教育研究文献之外,不少师范大学纷纷建立高等教育研究所或类似的机构,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加,如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与这些院校相比,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发文量方面位居前列,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第一,这些院校都较早成立了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学科体系比较齐全,在国内高等教育界的影响力比较大。例如,根据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网页介绍[5],厦门大学于1978年创建了厦门大学高等学校教育研究室,198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4月6日改为现名。这是中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是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单位和高等教育研究的国家“985工程”创新基地,依托本单位成立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的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虽然没有成立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但其教育系有不少学者从事高等教育比较、历史和理论方面的相关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工学院也于1980年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此后于1986年和1996年先后获批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和博士点。[6]第二,这些院校拥有相对稳定、规模较大、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队伍。例如,截至2018年5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共有专任教师31名。截止到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拥有34名专职教师。尽管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规模较小,仅有13名专任教学科研人员,但教育学部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71名[7],其教育学系、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育管理系/教育管理研究所等也有不少人员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第三,由于较早成为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较早成立博士后流动站,这些机构可以比其他院校招收、培养更多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这些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读期间可能发表更多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从而提高其所在机构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产出。
图3 出版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
值得一提的是,知网收录的上述文献中包含硕博士学位论文,例如,东北师范大学的相关文献中就包含大量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但是,某些大学或研究机构没有授权知网收录和公开本校或本研究机构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例如,知网收录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数相对较少,结果势必影响出版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机构或大学的排名。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不同大学或研究机构出版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数量,以下引用《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的相关统计结果。当然,这些统计结果仅仅反映了2011年发表在14家核心刊物和2018年发表在16家核心刊物上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8-9],其中没有包括出版社、绝大多数学报、非核心期刊、报纸以及其他媒体出版的图书和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
根据《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对于2011年普通高等院校在14家核心期刊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统计,排在前十位的高校及其发文量如下:华中科技大学99篇,其中研究生占57篇;厦门大学89篇,研究生占51篇;华东师范大学75篇,研究生占29篇;北京大学65篇,研究生占16篇;北京师范大学64篇,研究生占20篇;南京师范大学64篇,研究生占15篇;清华大学54篇,研究生占6篇;浙江大学53篇,研究生占17篇;南京大学51篇,研究生占20篇;复旦大学36篇,研究生占6篇。[8]截止到2018年,该编辑部对16家核心期刊做了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公办本科院校及其发文量依次为:清华大学68篇,厦门大学66篇,北京师范大学66篇,浙江大学63篇,华东师范大学63篇,北京大学58篇,南京大学55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1篇,华中科技大学50篇,中国人民大学49篇。[9]
尽管中国知网和《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各自采用的指标不同,截止到2019年,以下五所高校都进入两类排行榜的前十位,它们是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另外,根据《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2011年和2018年的统计资料,两个年份均排在前十位的高校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可见,无论是按照知网收录的文献量排名,还是根据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科研论文数排名,至少五所高校一直居于前十位。
5.出版文献的基金项目
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出版受到各类基金项目的资助,其中既有国家和部委层面的项目,也有各省的项目。虽然绝大多数项目只限于专任科研人员申报,但也有专项资助博士后的项目。从基金项目所资助出版的文献数量来看,排名前九位的基金项目及其文献量依次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610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11篇,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65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07篇,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88篇,国家留学基金85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2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70篇,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69篇。由此可见,从基金项目的角度,来自国家和部委层面的教育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基金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获得其他基金,特别是来自企业和民间组织的基金资助出版的文献数量极其有限,至少在知网收录的文献中未进入前十位。
6.出版文献的被引量
出版文献的被引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文献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被引次数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某一出版文献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同时也能反映该文献的研究质量及受同行重视的程度。表1显示了高等教育研究文献中被引次数最多的6篇文献的题名、作者、来源期刊、发表时间和被引次数等。
截至2019年10月,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中,被引次数最多的是来自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的王文礼于2013年发表在《江苏高教》上的一篇关于慕课的文章,被引852次。排在第二位的是来自保定学院政法管理系的张鸷远于2014年发表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同样有关慕课的一篇文章,被引502次。其他被引次数进入前十位的文章基本上或侧重于理论分析(如《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或基于实证研究(如《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两篇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章主题都是有关慕课的,文章并非发表在国内最高级别的刊物或核心期刊上,相比排名在后的几位,两位作者也不是高教界的元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现象或新问题的文章可能更容易为同行所关注和引用。
表1 高等教育研究文献被引量一览表
知网也收录了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检索结果显示,1998年至2019年11月上旬,共有约17600篇硕博士学位论文与高等教育研究有关,约占高等教育研究文献总数的20%。从不同年份论文数量的变化来看,1998年至2011年收录的硕博士论文数量持续增长,近年来收录的硕博士论文数量略有减少,但在2018年也达到了1029篇。这些硕博士论文研究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趋势和特征,并对作者所在学校或机构的研究产出量和科研成果排名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的有关统计,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作者单位发表在14家核心刊物上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数量是100篇,位列全国第一,其中在读学生所发论文占所有论文的比例为43%;排在第二位的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学生所发论文比例高达49.49%;排在第五位的厦门大学在读学生发文比例为44.44%。[10]2017年,排在第一位的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学生发表论文所占比例为38.38%,排在第三位的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学生发表论文所占比例为52.7%。[11]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整理和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有关的硕博士论文的特点。
1.硕博士论文主题
从硕博士论文主题分布来看,知网把主题划分为16类。其中,有关民办大学和民办高校主题的硕博士论文多达1428篇,居于榜首。如果把394篇涉及独立学院的硕博士论文也加上,涉及民办高等教育主题的论文数量更多。有关美利坚合众国主题的硕博士论文有1007篇,居第二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硕博士论文有544篇,居第三位。其他排在前九位的研究主题及论文数量依次为:高等职业教育529篇,独立学院394篇,财政管理382篇,普通高等教育372篇,学术权力370篇,研究生教育361篇。与前文中文献的主题相比较,硕博士论文更加关注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较多的民办高校,而不是成人高校。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数量位居第三,可能与不少作者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科专业有关。不过,数据显示,硕博士论文也非常重视有关美国高等教育的选题。这与前面讨论的文献主题分布基本一致。
2.作者的学科专业分布
图4显示了硕博士论文作者的学科专业分布。来自高等教育学专业的作者人数最多,达4298人;来自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作者人数位居第二,有3138人;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作者人数位居第三,有1484人。其他排在前十位的专业及作者人数依次为:教育学原理专业895人,比较教育学专业826人,行政管理专业587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551人,教育史专业512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503人,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347人。
图4 硕博士论文作者的学科专业分布
3.研究层次
从硕博士论文的研究层次来看,排在首位的是基础研究(社科)类论文,有8582篇;排在第二位的是行业指导(社科)类论文,有4061篇;排在第三位的是政策研究(社科)类论文,有2259篇。获得基金项目资助的硕博士论文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最多,有50篇;接下来依次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资助的论文34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21篇,美国福特基金会基金资助的论文13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论文6篇,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5篇,湖北省教育委员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的论文3篇,等等。
本文在检索和整理网络公开数据的基础上,对1950年至2019年11月上旬期间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主题、发表年份、研究层次、基金项目、研究机构、被引量以及硕博士论文的主题、研究层次和作者的学科专业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量化描述。同时,本文还解释了某些数据隐含的意义,有重点地对某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以上整理和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1950年至2019年,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并非呈直线上升或持续增加的趋势,实际上,从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后期,知网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数量持续减少。“文革”期间有的年份没有任何相关文献被收录。此外,从2008年开始,出版文献的数量也持续减少。即便排除2009年的文献数量,仅考察1950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也很难断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数量呈现的是一种持续增长的态势。
第二,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属于基础研究(社科)类的文献和硕博士论文数远远超过来自其他层次和基金资助的文献和硕博士论文数。从研究主题来看,研究公办普通高校之外的成人和民办高等教育的文献和硕博士论文占绝对多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出这两个领域存在的问题更加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从国别比较来看,有关美国高等教育主题的研究占压倒性多数,反映了这一主题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从文献被引次数排名来看,上述主题均未进入前十位,反而是有关慕课的文献被引次数最多。
第三,除了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之外,近年来,在读研究生对所在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术产出开始做出较为明显的贡献,同时,来自高等教育学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也开始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发表相关文献,中国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队伍构成日趋多样化、专业化、高学历化和年轻化。
最后,从研究成果产出及在国内发挥的影响力来看,高等教育研究已基本形成若干相对稳定的学术中心,这些中心都在“双一流”大学之中,绝大多数中心具有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的悠久历史,而且多集中于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直辖市、省会和中心城市。
本文也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知网收录和公开的数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高等教育研究的实际,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具体如下:
第一,知网未能收录所有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尤其是不少高校的硕博士论文没有允许知网使用。因此,相关数据可能存在缺陷,使用这些数据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和研究发现。
第二,知网对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主题、发表年份以及被引次数等方面的统计可能存在问题。例如,由于知网没有对分类标准进行说明,加之有些主题之间明显存在交叉重合之处,如成人高等教育和成人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我国高等教育、北美洲和美利坚合众国、民办大学和民办高等教育等,很难称这种主题分类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逻辑性。
此外,本文没有对相关文献和硕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展开具体的分析,因而无法判断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也无法判断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如何。本文也没有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因而无法知晓,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