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寻找治国理政的方法

2019-02-22 22:42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治国中华民族总书记

李 曼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学习论坛》编辑部,河南 郑州450018)

“我们决不可以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的。拥有5000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并传承了无与伦比的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仍延绵不断的中华文化已经在民族的血脉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随口脱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之情等。这些思想深入民族的骨髓,从未消失。截至目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诸多关涉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其中蕴含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新理念。这些理念既是对改革开放后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的提炼。从“中国梦”、以民为本、依法治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都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痕迹。

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民族拥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根”与“魂”。中华文化传承千年而不灭,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期的文化,它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是精神力量,亦是信仰。然而必须承认的是,现今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鸦片战争中,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的大门,将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的自尊碾得粉碎以后,无数的有识之士在遍寻古籍无果后,怀揣着救国之情把目光投向了西方,由此“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传播开来。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对东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西学盛行而东学式微。改革开放后,民众受到了大量涌入的西方思想的侵袭,有些人再次迷失了方向,盲目地追捧西方文化,改豆浆油条为可乐汉堡。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对西学顶礼膜拜,只有“言必称希腊”才觉得有底气。

我们应该继承、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习近平曾引用过孟子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来表述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的思想。当然,对于传统文化,不能原样照搬,不能不分精华糟粕地全部继承和发展,但是全盘否定则是走向了另一个要不得的极端。要批判地继承与发展,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面对传统文化,只有坚持扬弃的态度才能让所有人接受。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历史,跟历史一刀两断的做法只能是空想,是空中楼阁一般的存在。文化不自信、历史不自信不仅会让个人产生精神上的困惑与迷茫,而且会严重威胁中国在国际上的安全与发展。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是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文化武器。文化软实力需要几代人的建设与积累,其提升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一蹴而就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和侵袭从未停止,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侵略比武力侵略更为严重,如果传统文化的阵地失守,中华民族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无从谈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2]2。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刻不容缓。而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到了重视传统文化、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习近平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参观北师大时曾语重心长地发出这样的感慨,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他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而在两天之后赴塔吉克斯坦的专机上,习近平总书记与记者交谈时还谈道,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应该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习近平自身的古典文化功底深厚,并且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政治营养,从他讲话中多次引用的古诗词便能窥得一二。

二、在国内外舞台传播中国软实力

在国内和国际的舞台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诗词歌赋。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也不乏“冷门”的典籍,如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尚颜的《送朴山人归新罗》等。事实上,在浙江任职期间,他曾为《浙江日报》撰写了200多篇的短文评论,后汇总命名为《之江新语》发行。而在这200多篇文章中,有近20%的文章在不同程度上引用了古诗词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中引用王国维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努力打造信用浙江》里引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在《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中引用“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中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愿苍生倶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咏煤炭》);在《要讲究领导艺术》中引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中引用“知之非艰,行知唯难”(《尚书·说命中》);在《成才必须先学做人》中引用“子不教,父之过”;在《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中引用“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守土有责”》中引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在《从“倒逼”走向主动》中引用“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九地》);在《多读书,修政德》中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洪范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读书即是立德”(《今世说》),“为政之道,务于多闻”(《便宜十六策》);在《激浊扬清正字当头》中引用“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与公肃甥书》),“利归天下,誉属黎民”(《致南阳武侯祠联》),“政怠宦成,人亡政息”(《说苑·敬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在《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中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在《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中引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第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苑·政理》);等等。这些引用内涵丰富,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对古典文化涉猎广泛,烂熟于心,可谓信手拈来而不是泛泛而论。引用古籍内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表达思想的一大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外交场合多次引用古诗词来表达“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3]5-6。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时提到,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在2015年10月l6日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他引用荀悦《申鉴》的“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来说明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依然严重存在,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实现全球减贫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他引用孟子的“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来表达中国人民历来重友谊、负责任、讲信义的特点,中华文化历来具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讲到各国要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时,引用了《文子》的“量腹而受,量身而衣”。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时引用了张九龄的“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向同胞表达思念之情。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强调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引用了“法者,治之端也”来证明中国自古以来都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方向,则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中美关系应该“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强调,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整个世界,都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活力,“穷则变,变则通”;而中美关系不能只盯着分析,而是要看大局,他引用了欧阳修的“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引用文天祥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来表现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而这种气节永远不会被遗忘,“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引用《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来说明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4]447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引用管仲的“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来表达中国人民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和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用韩非子的“道私者乱,道法者治”表达党中央严明党的纪律、从严治党的信念与决心。2014年10月28日,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张居正的“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强调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而要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则要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上刘右相书》)。

大量引用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使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形象生动而又精炼简单。这和习近平总书记特色鲜明的治国理念相得益彰,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相辅相成。而这些被大量引用的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也激发了更多人的兴趣,向国内外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

三、在“根”与“魂”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曾讲到,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5]7。对古诗词的引用并不只是为了在谈话时添加趣味,习近平总书记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传统精华以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曾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他多次强调历史的重要性,频繁使用历史典故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而历史最为重要的载体就是流传至今的记录典籍以及诗词歌赋,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历史的精髓,现在仍可为我们所用。

(一)正心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连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来表达党校学员们应有的政治抱负、报国情怀、浩然正气、献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6]405-406如今,中国共产党正处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重要历史方位上。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开始,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也全面部署,因此新时代的使命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和道德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度加大,在啃“硬骨头”的同时要防止被外界诱惑所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如果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没有正确方向,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而且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东西所迷惑、所俘虏。谨记人民利益至上的初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时对领导干部的叮嘱。

(二)修身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中写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不自欺”,“处世当无愧于心”,通俗来说就是即使无人监督,也要自觉地遵守道德和法律要求,矢志不移地追求理想与信念。慎独修身其实就是“慎心”,要在形形色色的诱惑前依靠自己强大的自制力抵抗侵蚀。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是自我修身的最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地对领导干部强调慎独修身的重要性。慎独修身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表达治国理政理念时关注的重点。早在1990年3月习近平发表的《摆脱贫困》之《从政杂谈》中,就曾写道:“当官做领导,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因此在钱财、名利问题上犯错误的可能性总会比一般人大。如果平时不刻意‘慎独’,不注意防范‘找上门来’的错误,老是怀着侥幸心理去为不可为之事,非栽跟斗不可。”[7]30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就说过:“浙江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亲商、富商、安商;另一方面,同企业家打交道一定要掌握分寸,公私分明,君子之交淡如水。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慎独慎微,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从一点一滴中自觉完善自己,懂得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8]440只有保持住共产党员本质的共产党,才可以带领人民群众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这一场硬仗的胜利,才能成功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齐家

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主题是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古代反腐倡廉的警语时引用了《尚书·大禹谟》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指出大禹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在家生活节俭。这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党员、干部能够为国家大事兢兢业业,同时居家生活能够勤俭质朴。家庭生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中之重,是正心修身的关键场所。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他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也讲道:“……有了一点空闲时间,陪伴家人、尽享亲情,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强身健体、锤炼意志,这样的安排才有品位。领导干部自觉追求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久久为功,庸俗的东西就近不了身。”[9]46家庭是幸福温馨的港湾,但也有可能变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很多领导干部自己抵抗住了糖衣炮弹的侵袭,但在妻子的枕边风、孩子的撒娇声中走向了不归路。因此,坚持克俭于家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理念的体现。

(四)治国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唐太宗在吸取隋炀帝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唐代的治国之道。他借鉴老子的治国之道,采取了一系列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开创了唐代的政治清明。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引用这句话从根本上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治国理政的根本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比较中,选择了将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要不断深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向前发展,就要坚持根本不动摇。国家治理千头万绪,需要的人才也各不相同。“四大考验”对执政者提出了更高的治国理政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一文中引用“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当执政者自身端正并能够作出表率,不用下命令,人民群众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执政者自身行为不端,那么,纵然三令五申,人民也不会服从执政者的命令。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倡导修身立德、为官清廉的政治主张,这种政治主张也是正直的士大夫终身追求的为官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但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7]462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抓好党的作风建设的过程中,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历史典故提醒党的领导干部要深谋远虑,从唐朝的安史之乱到清朝的嘉道中落都表明造成一个盛世衰落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重大的变故,而在于国家治理中不易察觉、缓慢积累的松懈和倦怠。

(五)平天下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和外交理念。他援引墨子的“强不执弱,富不侮贫”说明,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没有称王称霸的思想。“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近代以来,外敌入侵、内部战乱曾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宝贵,绝不会放弃维护和平的决心和愿望,绝不会把自身曾经遭遇的苦难强加于他人”[2]5-6。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治理中一直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不仅为国家的利益考虑,而且为整个世界的利益考量。“计利当计天下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的政策,展现了一个大国领袖的自信、坦诚以及勇于担当的姿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国虽大,好战必亡”这一中国自古以来的警世格言,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精神。2015年4月21日,他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说,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使再强大也永远不称霸。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并没有拘泥于被动地继承传统文化,而是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情况进行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使民族的“根”和“魂”得以重生。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新的营养,实现了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治国中华民族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