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影响研究

2019-02-22 15:52刘文军王洪斌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纪念活动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刘文军, 王洪斌

(1.哈尔滨商业大学 党委组织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高校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党的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就是其中极具创新特点的方式方法。重大历史纪念活动能够加深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成就的宣传教育的重要过程,是党的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体现。意义就在于引领青年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引领青年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作人生指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一、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具有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而真正享受到发展成果的,恰恰是正在校园读书学习处于人生成长“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通过对比70年间巨大变化,激动人心,振奋精神。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取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信仰。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成立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谋求民族独立斗争中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1]。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和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政治勇气,将新文化运动中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寻求民族复兴的具体历史任务相结合,成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了28年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在30多年的曲折探索后,我们党坚决的进行了改革开放伟大变革,做出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论断。党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判断,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科学论断,新中国虽然建立了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依然很低,从经济基础到人才素质,从教育基础到科技水平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3]。

回顾新文化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勇于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能够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作出正确的历史判断与抉择,历史告诉我们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实现独立自主、通过改革开放走向繁荣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的关键,也证明了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将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伟大工程有机统一的关键。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看,社会主义制度是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匹配的应该是极大发展的社会生产力。100年前的五四运动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传播,科学的分析了中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走向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科学指导的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又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4]。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判断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一基本矛盾,做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英明决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实行全面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经济上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放手发展市场经济,保证经济发展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发展从不停止,改革永无止境。进入新时代以后,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成果与人民共享,倡导构建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共享中国发展经验[5]。这就要求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全面深化,领会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坚持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问题的伟大实践,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在建国以来的70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出了邓小平理论;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走到了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刻,创新思想,提出了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成果,科学回答了是什么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社会怎样发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广大党员普遍关心、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的重大问题。正是有了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才有了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这些理论的产生都来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4.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钙,从近代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斗争到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以及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而进行的改革开放,都离不离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斗创新的民族精神。从小岗村的红手印承包到户,从绿皮车到高速铁路;从BB机大哥大到小灵通、5G智能手机;从进口飞机到国产大飞机;从辽宁号到国产航母;从蛟龙号到载人航天;从珠港澳大桥到FAST天眼工程。中国人民的创造和创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引进进口到自主研发,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彰显了民族的自信和豪迈。在线支付、高速铁路、网络购物、共享经济这新四大中国发明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形态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科技革命,中国从传统的工业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到创新科技等领域向全世界全方位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勇立世界发展潮头的决心和实力。也印证了真理一旦被群众掌握,人民便会创造奇迹,转变为“物质力量”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力量,理论要真正发挥改变世界的作用,就要将其转化为指导群众运动的理论根据和激发群众斗争的内在精神力量。重大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精神成果,正是青年学生所熟悉、所喜爱所投入其中的所在,传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青年学生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将成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坚定的后备力量、生力军。

二、高校开展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宣传教育需要应对的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阶段对于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渐定型期,对于社会发展的认知认同具有很强的识别度,更容易接受各种新鲜事物。通过接受重大历史纪念活动的宣传教育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指导人生航向,能否使学生发自内心认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直接关系到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青年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习近平指出:中国的发展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但同时世界也迎了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是旧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面临新的挑战的十几年,经济基础不稳定导致的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这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背景。稳定是任何变革和发展的基石,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混乱的周边环境中不可能取得变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当然,没有顺势的改革和改善民生的发展,稳定就会在内忧和外患中走向动荡。

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对于西方文明容易出现全盘接受、缺少批判的接受等偏差,甚至有的教育工作者也奉西方知识体系为圭臬,没有坚持批评的视角客观全面的认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在引导青年学生看待分析国内外发展过程中因为阶段性不均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时候,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对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不满之所以能够被敌对势力利用,多是因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不能合理的、及时的做出解释和解决。

2.大数据时代多元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一些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凭借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导地位,利用互联网优势向开放的中国青年推销其文化、价值观,借此实现其文化霸权,对对象国的传统文化、本土文明和意识形态产生巨大冲击。尤其是青年人不能正确判断这些文化背后的政治目的,盲目的迷信西方文化宣扬的自由、民主,对于自己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按照西方逻辑进行解读、批判,甚至走向政府的反对面,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炮灰,殊不知爱国热情一旦被利用,破坏的恰恰是自己国家的发展[6]。

同时,随着以全球化为特征的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沟通的边界被打破。新媒体成为文化推广的最大平台,互联网等让原本隔离的人群同整个世界相联,也增强了政治活动人士接触、调动数百万人的政治忠诚与热情的能力[7]。网络是公开的、流动的,是一把双刃剑,堵塞和删除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只有发声、占领舆论制高点,掌握主动权,才能引导网络文化的正确方向,争取最广大青年学生的信任和认同。

3.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新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令欧盟经济举步维艰。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推动者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随着相对实力的变化,西方国家逐渐表现出保守的姿态,反而是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支持力量,并在诸如中美贸易战、国际贸易体系改革等方面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深化,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愈发复杂,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8]。在全球经济面临困境的同时中国加强全球经济合作的开放姿态,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快速崛起的心态也更加复杂。与此同时,世界安全局势持续动荡为经济复苏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中国人民深知,天上不会掉馅饼,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历史的大变动和转折正是这样的精神引导下发生的,青年学生应该通过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受到教育和启迪,认清复杂的发展环境的本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相信中国人可以通过自我革新与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壮大自己,与世界的关联日益密切的同时,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中国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也不断增强。

4.新生事物对宣传教育工作者应对能力的挑战

高校大学生接受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宣传教育的主渠道是网络媒体,而作为高校宣传教育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课程授课平台这个主阵地、主战场的同时,利用好一切资源,尤其是通过向广大青年学生展示伟大成就取得的来龙去脉。但是目前校园里的宣传栏、新媒体等平台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宣传材料、展示内容以及信息推送更新不能及时跟进,甚至有些会被考研、公务员的商业宣传广告所覆盖;在食堂的电视、电子显示屏上往往也是商业广告多于教育宣传题材,或者就是播放一些简单的宣传口号、标语,难以吸引青年学生的关注。

其次,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场所,没有宣传教育引导者的关注和参与,也是一种教育的缺失,学生活动是搞得轰轰烈烈,学生社团组织的新媒体平台也有声有色,但是普遍存在新闻播报式的刷屏现象,没有进行深入的交流甚至交锋,有的高校甚至因为BBS、贴吧等平台讨论过多而直接采取关闭的方式应对,而不是进行澄清是非曲直和宣传教育。这些现象都表现出高校宣传教育部门缺乏主动应对,亟需提升业务能力,跟上青年学生思想动向,在新媒体领域展开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甚至对不正确的声音予以驳斥,而不是不予理睬,任由不良社会思潮侵蚀大学生的思想。

三、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加强新时代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助于帮助高校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我们党把握重大转折关头的历史清醒中培育“四个自信”。

1.创新传统课堂教育教学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大学课堂的教育教学必须旗帜鲜明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保证高校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坚持课程思政教育,自觉地辨识和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和渗透。用社会发展和历史过程中的事实教育青年学生认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可以借助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建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等重大历史纪念活动的宣传教育,并关注学生接受程度的反馈,通过各种学生媒介和平台让学生讨论发声,强化宣传教育的效果。同时,应该就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给予解答和指导,纠正错误认知。要做到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在斗争问题上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观点,在大是大非面前理直气壮批驳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言论,学以致用的教育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巩固和深化。

2.打造与新时代同步的校园文化

青年学生生活范围相对固定,因此,校园文化的培育是影响青年学生思想的第二重要场域。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着重视新媒体,忽视传统渠道的现象。与新媒体的自由灵活快捷等特点相比,校园内纸质传媒、电视广播、学生社团等各类传统媒介具备信息传播渠道稳定、信息来源可控,更有利于以学生的视角和方式传播认同的表达和个性的解读,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传统媒介,参与其中指导和营造属于年轻人自己的校园文化平台。

通过学生自主,自发组织的校内网、学生活动、新闻报道、主题团活、班级活动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营造重大历史纪念活动的现场感,尤其重视参与互动的效果,如有的高校组织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下的话剧表演,重现历史现场;还有的就重大历史事件开展辩论和角色扮演,让教育过程不仅仅入眼入耳,更入脑入心。最终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判断标准,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自觉的树立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主动提升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本领

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没有舆论飞地,更没有法外之地。通过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可以把课堂从教室、教案延伸至网络,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介、网络平台、活动直播等场域,都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发声,搭建巩固主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各条战线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网络平台直播、官方公众号等一切学生关注的信息渠道,以青年学生的视角参与讨论,就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示范,强化认同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也同样要改变过去传授知识的单一趋向,将“传道受业解惑”真正融为一体,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惑。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培养青年学生历史意识,充分发挥重大历史事件在教学环节中的特殊作用,独特影响。

4.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新时代要按照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对人才培养要求培育具备全球视野的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将理想信念的人生规划纳入成才教育,培育创新理念。青年学生是改革开放的深耕力量,接下来的改革与开放需要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接力棒将在继承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青年一代的手中传递[9]。超越与引领,开放与共享,大学生的使命光荣,高校教育宣传工作者的责任重大。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要真正发挥引导学生成才成长的核心课程的作用。在走向社会,实现抱负前的学习、淬炼过程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90多年党史、70年建国史、40年改革开放史中的重大历史纪念活动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精神滋养。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要明辨是非,以扎实的学识功底做基石,紧跟世界发展大势的睿智为方向,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四个自信”。能够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秉承伟大改革开放精神自觉成人成才,接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中找到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黑龙江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十四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我也来两圈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