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生成、锻造与根植

2019-02-22 15:52吴明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时代

吴明涛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呈现出新特征、新气象、新作为。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也具有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生成理路,展开了从个人奋斗到社会责任再到世界情怀的精神锻造,逐步根植于广大人民的内心深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在新时代唤起和凝聚更加坚强有力、充满生机与活力、有着深厚群众基础、能够有效引领人民奋斗方向和道路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流淌在血液中的红色基因、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现实道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融入人民为梦想而奋斗的实践中成为了每个中华儿女难以割舍的爱国之情、砥砺前行的强国之志和接续奋斗的报国之行。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生成理路

爱国主义精神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个人品质,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传统习俗,不是一种外在强制的社会规范,而是一种共同价值的认同、实践发展的考验和内蕴情感的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爱国主义精神愈发彰显凝聚人心的磅礴力量。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生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首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因素得以凝练孕育而初步成形,继而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淬炼洗礼而巩固发展,最终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前进奋斗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而牢固铸就。

1.共同价值观的凝练孕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1]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公民层面摆在首位的价值准则,是具有最广泛共识、最能调动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在人们长期生产生活所确立的共同价值观中不断生成的,是个人在展开与社会的联系与对话中汇聚的价值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让老百姓真正在衣食住行上获得了质的飞跃,尤其是脱贫攻坚带来的良好反馈更加确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真实提高。站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来自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关怀的同时,也不断加深着对这个国家的认同和赞扬,不断将爱国确立为自己社会生活中的首要价值准则。以至于在有人破坏我们所确立的这一根本价值时,每个中国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正是在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遭遇挑战的情况下,爱国这一最具感召力的共同价值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众志成城。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爱国意志并不是仅仅在自身之中独自孕育的,而是贯穿于多元综合的共同价值之中、体现在与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契合上。爱国是我们所确立的最根本、最深层、最永恒的共同价值观,它不是抽象地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而是深深地熔铸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在文明城市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爱国主义精神化为人们在各行各业的拼搏奋斗,融入到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之中。熟人社会架构下乡村村民邻里团结、守望互助的传统依然没变,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人们的竞争与合作始终围绕着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而展开。于是,爱国主义的旗帜镌刻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上,照亮了中国人民继续前行的道路。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不仅依然葆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且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更具包容性的共同价值,例如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友爱互助等价值共识守护和维系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催生的多元综合的共同价值中获得现代性的支撑,焕发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人民需求相呼应的永恒价值。

2.初心和使命的淬炼洗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启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征程。在初心和使命的淬炼洗礼下,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爱国传统在新时代展开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得到了弘扬和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不断巩固发展。面对改革开放40年所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党员干部能否守住初心和使命,抵挡外界的各种诱惑,这直接关系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纯粹性。部分党员干部凭借权利关系而滋生的腐败因素极大地污化了国家形象,使爱国扭曲为以私人利益为核心的对国家利益的攫取。同时这种腐败行为本身也削弱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使爱国主义精神的合法性遭到了挑战。党中央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展开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斗争的推进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从对实际的政治关系的重构中加强了初心和使命的教育。爱国主义精神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中得到了强化。人民群众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中不仅看到了初心和使命的坚守,也与党员干部一起在这一坚守过程中更加加深了对国家的感知、体悟和认同。

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中守住了自身的生长根基,开辟了更加汇聚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现实道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绝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由宗教信仰转化而来的对抽象的法和国家的迷信,而是在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生成并加强。经过初心和使命的淬炼洗礼,爱国主义精神早已融入到广大优秀共产党员的血液骨髓里,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为脱贫攻坚事业无私奉献的驻村工作人员,还是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那一双双坚定从容的眼神,抑或是对分裂祖国行为的坚决抵制,都展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固本培元、凝心聚力、铸魂育人的强大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爱国这一共同价值观在实践中得以砥砺磨炼、牢固扎根的前提和保证,是唤起亿万人民爱国热情的催化剂,更是培育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

3.民族自豪感的抒发升华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是深深融入初心和使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是人们对党和国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它最终以民族自豪感的形式铸就自身。中国人民民族自豪感的抒发升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以及对我国国际地位提升、话语权增强的真切感受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所显现的接续奋斗的革命意志,无不催生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在新时代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对祖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让我们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进而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弘扬者和践行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有了全面深刻的体悟和认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新时代我国的对外交往中,“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底气、硬气和豪气,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荣光。

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不是固守本国利益的狭隘的偏见,它与西方资产阶级所强调的民族主义意识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因祖国强大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不是建立在霸权主义、强权逻辑之上,而是深深融入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资产阶级最崇尚的原则是:‘哪里好,哪里就是祖国。’从金钱的意义上说,资产阶级始终是国际的,资产阶级现时在世界范围内还比我们强大。”[2]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依然还占据着霸主地位,操纵和控制着国际事务的运作体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同化与自身发展道路相异的其他国家,使他们纳入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体系当中成为其附庸。然而中国的强大一直以来走的都是求同存异、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积极承担关系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各项任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建设的作用。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锻造空间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一定的空间中经过锻造而生成的,以全面立体、丰富多样的场域所建构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发展空间,展开了融共同价值观、初心使命和民族自豪感为一体的生成轨迹。它在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个人奋斗舞台、共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领域、共织世界大同图景的命运联系之网中得到了革命性锻造,不仅成为个人奋斗的幸福之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而且还以富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价值的形式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

1.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个人奋斗舞台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个人为梦想打拼奋斗的过程之中。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3]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爱国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奋斗。只有为人们的梦想创造公正平等的奋斗空间,爱国主义精神才能真正在人民心中落地生根。搭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个人奋斗舞台,首先要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开始着力。要想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为贫困群众打开梦想照进现实的通道,激发他们的奋斗热情和报国之志。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朝着美好生活的目标行进的过程中,党和国家不遗余力地为每个人的奋斗创造可感知的现实机会,这为凝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爱国主义精神在不断扩展的奋斗主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造,逐步实现着自身的完满性。

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个怀有梦想的奋斗者身上打上了鲜明的印记,同时也在每个追梦人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学校是个体奋斗的最重要的场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学子为梦想而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逐步融入学生的理论学习、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中。要切实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锻造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真正践行以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均等化的教育资源,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条件。同时以学校为个人奋斗舞台的最初形式,展开学生理论批判、实践探索和价值追求的现实活动,使学生从丰富多彩、开放包容的社会交往所构建的现实关系中滋生爱国情怀。学校教育作为创造人生出彩机会的最具现实性的一环,是个人奋斗得以全面展开、个体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加油站。因此,在这一充满青春活力、热血激情和无限可能性的个人奋斗舞台,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够真正获得其现实性。

2.共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领域

如果说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个人奋斗舞台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生长根基,那么共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领域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锻造磨炼的实践场域。奋斗就是一种幸福,而让个人奋斗实现幸福则需要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真正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实际的社会治理领域。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享有参与公共事务、获取公共资源、开展政治活动的权利。爱国就是要彰显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本质,开辟人民治理国家的现实道路。只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使其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切实感知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把爱国主义精神贯彻落实到公民个人的公共性社会活动之中,我们才能真正展现社会主义国家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制度优势。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中得到全面培育和锻造,同时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不同身份的主体中彰显其自身的特质。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千篇一律的规范性要求,而是不同群体角色定位所赋予的责任和担当。科研人才、私营企业主、公职人员、青年学生、人民教师、社会工作者、革命军人等都在不同的领域践行着自己的使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例如,人民教师始终坚守的教书育人之责,革命军人始终如一的保卫祖国之志,科研人才矢志不渝的开拓创新之路,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身份主体中的凝练和汇聚。拥有不同身份的群体之间有条不紊、协调一致地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爱国主义精神只有贯穿于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之中,转化为各个异质性主体行动空间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融入个体社会生活的公共责任担当,才能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活力。

3.共织世界大同图景的命运联系之网

“全球化时代,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改变着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走向。在生产要素的流动与生存空间的竞争中,各国间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联系。”[4]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锻造空间因而也逐步向世界范围延伸,成为维系和守护在国外的中国公民的尊严和人格的精神纽带。中国人民身处国外时感受到的来自祖国的关怀以及在与世界人民交往中体现出来的民族自豪感都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所具有的无比强大的群众基础、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比宽广的生长空间。即使在国外遭遇危险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也始终怀着对强大祖国给予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信心,淡定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爱国主义精神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闪亮登场和倾情奉献照亮了每个心系祖国发展的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路,也因为我们对祖国毫无保留的信任和赤子丹心的希冀而变得更加坚定有力。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在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的过程中得到了情感强化和价值升华,而且还渗透在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担当之中并由此具有了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自信姿态。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国声音和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中获得了新的诠释方式,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拓展与延伸的利益诉求。站在为世界谋大同的高度上,中国在尊重和理解世界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开展了“接地气”的中国故事的讲述,结合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实际转换话语表达的形式以有效对接现实需求,从而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开放、自信的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过程。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像狭隘的民族主义那样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限定在某个民族国家之内,而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蕴之义中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而爱国主义精神在共同命运的建构中也只会越来越具有世界性,从而得到赋予自身新的时代因素的革命性锻造。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植路径

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对接发展需要的生成理路和不断拓展开放、充满生机活力的锻造空间赋予自身与时俱进的动力因子,并进一步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染、制度保障和实践养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根植路径。

1.完善话语体系,传承红色基因

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扎根从情感上来说是自然形成的,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语言、文化、历史等的天然认同,而支撑这种原始的、不假思索的认同感代代相传的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葆有的红色基因。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下,更大范围上凝聚起了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而要想进一步在充满复杂矛盾性的现实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人民为美好生活向往而奋斗的热情,从而维系和守护中国人民流淌在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就必须通过不断推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建设为中国故事做好新时代诠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能够唤起民族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最深层次的因素。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爱国主义是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永恒话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荟萃的家国情怀精品为祖国和人民叙事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通过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强调了文艺创作要围绕爱国主义精神而展开,他指出:“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5]这些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在融入到具体的话语叙事的过程中,需要更加直观、生动的话语表达形式。近些年来,中央电视台陆续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大型文化类节目将中国故事的讲述放在了可视化、具象化的表达场景当中,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叙事和图像表达的融合。这种融合把广大人民群众带入到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之中,从而在情境建构中唤起了我们的民族记忆与家国情怀。

中国人民血液中流淌着的红色基因不仅是一种民族记忆与家国情怀,还是在改造现存世界的过程中所持有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蕴含于中国话语体系的独特性所在,是真正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最本质的方面。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而在话语体系的内容建构中讲清楚它们的一致性是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深深根植于人民生活的关键。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构导向,通过大众化的语言表达、生活化的政策宣传和现实化的理论研究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交往中复杂多样的存在样态,以挖掘和汇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劳动的现实境遇和享有富足生活所流露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突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不断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格局中,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因共同的人民情怀而显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2.改进社会治理,培育公共理性

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现实号召下凝聚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坚强力量,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意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感召下开启了广大人民共同建设国家、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阶段。在这一新的阶段上,要通过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参与渠道为公民的社会生活“保驾护航”,进而以公共理性的培育不断强化爱国主义精神。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嵌入到公民对国家大事的自觉关注、对权利义务的切实践行、对公益事业的志愿服务和对社会治理的共同参与之中才能逐步根植于人民为梦想而奋斗的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入人心首先是基于公民在公共空间中的积极互动,而提高公民法治素养是确保公民展开有序公共生活的前提性条件。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公民学法、懂法、遵法、守法、护法、用法,明确法治框架下个体行动自由的边界,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彰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平正义,从而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用法律维护国歌国旗国徽的崇高象征性,捍卫英雄烈士的名誉,惩治民族分裂行为,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铺就和谐稳定的道路。法律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为公共理性的培育奠定了基础。而要将公民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切实转化为履职尽责的社会担当,还要打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通道。

公共理性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公共生活中的具体显现。公民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时所体现出来的公共理性不仅仅有赖于国家法律的制度支撑,而且还构筑于人与人之间现实的社会交往所形成的情感共同体之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有具体的对象的,与其说它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给予,不如说它是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同构。“推己及人”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出发点,对同胞命运的感同身受是促使我们肩负起社会责任的情感基础。规范公益慈善组织的运作体系、拓宽志愿服务的多种渠道、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都不断升华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向度。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人与人之间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社会联系之中得到了根植与传递。这种以情感为纽结的社会活动是公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它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扩展为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使爱国主义精神的世界情怀大大加深。“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6]中国在参与人道主义救援、联合国维和行动以及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等世界事务中体现了一个大国的国家担当,使公共理性得到了拓展性的培育,中国人民所具有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而更加广泛地为各国人民所称赞。

3.引领奋斗人生,实践报国之行

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植不是漂浮于空中楼阁的,而是切实融入每个人奋斗的全过程之中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过程,是不断彰显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精气神的现实路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最终要回归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找到自身的生长根基,在人的生存与发展境遇中获得自身的本质属性,从而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个人奋斗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支撑才能找到方向和道路,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个人对梦想的追逐中得到了极大的汇聚。激发广大人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信心和意念,在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过程中逐步向梦想靠近,不断实际地改变着我们所处的现存世界,朝着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地行进,孕育着以梦想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每个人梦想的力量汇聚爱国主义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贯彻落实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学生面对国旗时的庄严肃立、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时的无私奉献以及那些无名英雄帮助他人时的情真意切都体现着集国家认同、社会责任、人文关怀为一体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而我们每个人要进一步承担起守卫国家、建设国家、强大国家的这份责任,就必须不断增强应对学习、工作、生活问题的本领能力。党和国家在全社会营造了爱学习、勤读书、善实践的氛围,既引导个人通过学习了解、感知和体悟中国过去一批批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又通过教育培养个人奋斗的实践能力以有效展开报国之行。作为个人理应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带上梦想去彰显自身的本质力量、展开个人与社会之间丰富多彩的联系,不断提升自身理论学习的概括转化能力、开展工作的全局驾驭能力、生活交往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奋斗中逐步完善自身、获得幸福。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只有在以梦想为引领的奋斗人生中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成动力。

培育和根植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筑牢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阵地,引领他们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展开正确的奋斗轨迹。要加强学生对院史、校史的认知和理解,把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以院史、校史的缩影形式更加鲜活地展现出来。除了在教室、行政楼、图书馆等实体空间中对历史知识简单的布置陈列以外,还要通过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资源、推出爱国主义精品读物、加强校内爱国主义教育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全方位打造具有地方办学特色、符合青少年兴趣点和接受习惯的高质量教育实践。以回顾历史的方式使学生感知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不容易,体会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命运与共。这种意境深远的历史感还需要通过校园媒体的文字加工、视频制作、广播宣传等形式展现出来。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体讲述学生身边故事、反映学生利益诉求、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从而使爱国主义精神获得实际的承载和锻造空间。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只有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中、在充分关注人的奋斗境遇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够焕发出永恒的时代魅力。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