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创新的和合路径——兼评《中国和合学年鉴》(1988—2016)

2019-02-22 07:58:37陈秋云
关键词:年鉴中华传统

陈秋云

(福建江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五千多年来绵延不断,于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坚定的文化自信。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观念变迁,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我们需要对这种文化自信进行理性的审视,否则,就难以在新时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路径研究综述

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为时代性的新文化?2013年以来,诸多学者的多角度探讨已然形成了许多有价值和启发意义的思想观点。[1]其中,范晓慧、叶民英2018年在《湖湘论坛》上发文《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多维路径》,提出的“阐释性路径、涵养性路径、实践性路径”[2]颇具启发意义。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作为关键词,截至2019年3月16日,共检索到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共计1547篇,得出学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路径的探讨,从时间线上也基本符合上述三个路径。

首先最早也是主流的阐释性路径方面,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丰富对易老孔孟、宋明道学等主要思想的阐释,其中包括经典整理、文本解读、意义阐释等。这也是中国哲学界自始至终进行学术创新的主要内容,这其中知名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丰硕。因非本文关注重点,在此暂不赘述。

其次是涵养性路径方面,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时代精神的滋养,尤其是传承、弘扬、融合转化的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3],以此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学者们还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之间的关系、有效路径展开热烈探讨,形成创新热潮中的另一重要分支。

最后是实践性路径方面,或是通过研习典籍,借用经典的话语和思想来逆向诠释、改造、矫正、补充和提升现代观念,重构现代话语体系;或以古人的道德实践和修身方法为当代人提供具象化操作指南,指导、示范、引导当代人将优秀的传统道德转化为当代的优秀道德。从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到一些高校成立的国学院、传统文化或儒释道思想研究机构,从地方书院的复兴到民间自办的传统文化交流中心的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创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然而,上述三种研究潮流是否就已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全部?是否还有其他可资借鉴的创新路径?《中国和合学年鉴》(1988—2016)(以下简称《年鉴》)或可回应此问题。

二、《年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创新的和合路径探索

(一)《年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提供结构性路径

《年鉴》在栏目设置上纲目清晰、完整全面,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合,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社会作用三个层面构建了逻辑自洽、结构合理的和合学学科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提供结构性路径。

在哲学思想层面,《年鉴》梳理了和合学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的渊源关系,“和合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最完满的体现形式,是当代哲学理论思维的一种新形态”[4]185。从先秦到宋明,思想家们不仅从未止步于对和合内涵的追寻,而且“这个追寻使和合由方法论层次、天地万物生成论层次而提升为本体论层次,以及本体自身层次”[4]179。世界中最基本、最一般的和合是天和、政和、人和与心和,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系统。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肯定了中国文化的“会通和合”精神,传统成熟的中国人在哲学、宗教、科学、文艺等领域内贯穿着的一种“人文化成”的精神,以做个“通人”为目标。叶秀山先生补充道,当前生活世界不断扩大背景下,中国人不仅需以各种方式、途径实现中国文化内部的“会通和合”,而且需主动寻求与西方文化的“会通和合”,“中西文化的会通和合,必定使双方的面貌都有所变化”[5]。

在理论思维层面,《年鉴》阐释了和合思维之于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渊源关系,和合思维作为一种体用兼备、体用一源的人创思维,是对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当代创新。人类无法满足于经验的现象层面的世界观探究,必然要超越现象上升到理论思维的方法论层面的探索。“中华民族理论思维不讲一元,而是讲多元事物的冲突融合和合体(新生儿、新事物)”[6]143,这种海纳百川、宽容多元、和而不同的理论思维与西方排他独断、独裁对立、非此即彼的理论思维完全不同。和合是融突和合,其所蕴涵的互补、变化、互动、中和原理,规范着事物演化过程中的理路和指向。“和合是人对生存、意义、可能世界的思考的自我观念、自我创造的活动”[7]375,体现了兼具形上意蕴、关注现实实际操作的整体思路,是浸润在中华民族血统中认识处理世界错综复杂关系的基本原则、思维特性。

在社会作用层面,《年鉴》阐发了和合学理论之于当前以及未来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意义,和合学对时代精神的回应是对中国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性实践性的当代创新。尚和合的逻辑进路不仅是和合学创建者张立文先生的精神信仰,也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来思想家们的普遍共识与价值追求,更是中国哲学的哲学性格。儒家代表人物朱熹将和合思想运用于建构和谐社会:人伦和谐、风俗和美、身心和谐、天人和谐等构成朱熹和谐社会观的核心观念、突出表征、重要基点、理想境界。[8]世界大同,和合共生,和合思想必将推动“大同世界”梦想的实现。

(二)《年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提供融实性路径

《年鉴》纪事面广、见解深刻、论证详密,充分展示了和合思想、和合思维融合、融通、融达于客观实践而取得的充实、真实、富实的高质量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提供融实性路径。

《国语·郑语》有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合”可简称为“和”,是不同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多样性的统一的规则,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则,是文化发展遵循的准则。和合学乃是“关于自然、社会诸多要素现象相互融合以及在融合过程中吸收各要素优质成分而合为新事物的学说”[9]66-67。世界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是处在萌芽、产生、成熟、衰亡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系统内的诸多异质要素在相互作用、冲突融合中产生新事物;诸多要素在融合过程中,既吸收了各要素的优质成分,同时为对方的发展提供场所和条件。和合学是对生生之理的追求,“生生”是天地间最基本、最一般的德性;作为一种动态分析的理论结构,和合学具有运动性、平衡性和相对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是善思的民族,诸多思想大师对自身所处特定时代核心话题的思考和探索推进了中国哲学的创新。自先秦到宋元明,“道德之意”“天人之际”“有无之辩”“性情之原”“理气心性”,最终是二程“自家体贴”出“天理”二字,概念标记了儒教伦理哲学的创新。[10]张岱年先生曾发文肯定张立文提出的“和合学”,“近来许多同志从《国语》、《管子》等书中拈出‘和合’二字联用的例证。这是很好的”[11]。先贤大儒的“自家体贴”并非凭空杜撰,也非原封不动地照搬前人思想观点,而总是在对时代精神的彰显和需要中批判继承。张立文先生在思考化解21世纪的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社会、人、心灵、文明的五大冲突及其生态、人文、道德、心灵、信仰五大危机过程中,受到《周易》“保和太合”思想的启发,“自家体贴”出“和合”价值理念,创立“和合学”这一新世纪的战略思维和文化构想。因此,和合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家各派普遍共识的提炼,“是中国传统哲学在全球化语境下转生的积极尝试”[4]27。

时代危机凸显了人类的共同命运,“融实而和合是打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智慧,是化解人类生存厄运的一种武器”[12]。学者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倾力贡献智慧力量,汇集成了21世纪的和合学学术潮流。胡鞍钢、黄瑜、鄢一龙提出“和合思想是中国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13]。洪晓楠探讨了以和合学为理论基础的“和实力”概念并阐释了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14]方国根指出和合理念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追求的不谋而合,肯定了和合理念的前瞻性、合理性和普适性。[15]陶火生提出“以生态实践观为理论基石来检校中国发展的生态辩证思维”[16],即“和合精神”来指导生态实践,从而自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合关系。易佑斌最早尝试将“和合主义”[17]运用于国际关系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和合主义的理论构架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既是认识论上的整体主义视角,又是方法论上的进化逻辑,更是价值论上的必然选择”[18]。余潇枫则从伦理价值准则和价值范式角度对“和合主义”进行了梳理和提升。[19]

(三)《年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提供大众化路径

《年鉴》可读性强,读者面广,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显示了强大生命力,和合文化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提供大众化路径。

“文化是标志人类生存样式、意义规范和可能发展方向及道路的整体性范畴。”[7]488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带有独特标识,如同基因和血脉般不断传承,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乃至对该地区的长久发展与繁荣稳定产生持续深远影响。在中国乃至海外华人世界中,即使是一个从未读过《论语》的人,也会按照孔子的教化,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因为先哲们的思想已经转化为日用而不自知的社会规范。当代中国人应该如何理解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具有共通文化传统的东亚各国人民应该如何理解本国文化中的东亚共识?身处中西方世界博弈中的中国人应该如何回应西方文化一贯的排斥和挑战,西方人又该如何看待新时代中国正在推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以上种种既是中外学界、普通民众热切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文化中去寻找答案。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海纳百川、融合创新的结晶,又在中外文明交流过程中通过民族意识、地区意识、人类意识等共同体意识得以展现。日韩等东亚各国历史上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逐渐在该地区形成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意识——东亚意识,各国在社会结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行为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共通的文化传统。“东亚各国在地缘相近、文缘相似、人缘相亲,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利益”[4]459,这在东亚各国文化历史中真实存在,也是东亚地区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传统和现代转生的和合文化是建构独具特色东亚区域合作理念的重要思想资源”[20],在东亚区域合作理念构建中可发挥因果、建构和整合作用。东亚共同体必然要走一条有别于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与全球化发展道路,文化互通、经济互助、合作共赢。

植根于中国文化沃土、继承了中国文化精髓的和合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但这并不表明和合学只是“中国的”,“相反,它从一开始就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的局限,展现了宽广的胸襟,具有了‘世界视野’和‘人类意识’”[4]499。从文化的历史整体性视角可以看出,和合学视野开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意高远,关切人类命运,将化解人类共同危机、建构人类精神家园作为自己的“创学标的”。中华优秀思想家关切的对象不止于中国的人、事、物,而是将思考放在“天下大同”,将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和传统等置于精神秩序的核心中统一思考,采取的路径方法是尊重差异、提倡共识、兼收并蓄、融合创新。从“世界视野”到“人类意识”,归根结底是对人本身的重视,把整体的“人”看作文化的主体和一切价值关系的核心,和合学凸显了其文化战略和人文价值。

(四)《年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提供未来化路径

《年鉴》积聚了和合学研究队伍,扩大了学术研究和文化推广的载体、阵地、平台,和合学学术研究与和合文化推广共同体的建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提供未来化路径。

徐刚、谢海金从历史发展和逻辑建构两条主线分别综述了中国和合学的学术发展、学科建构进程,重点突出了张立文先生作为中国和合学理论创立者和学科发展推动者的独特贡献,充分肯定了和合学研究队伍及其未来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张立文先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回溯中国哲学智慧,吸收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思辨、回应和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终极关怀、价值理想、精神安顿等形而上学问题,逐渐建构了“和合学”理论思维体系。从一家之言到部分学者跟着讲、照着讲的论辩沉淀,再到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目标,习近平强调“尚和合”“和合共生”等理念的意识形态,“和合”研究旨趣、研究方向都与21世纪的时代问题息息相关,其学术创新与时代同步。

徐刚、陈志雄梳理解读了近三十年中国和合学相关活动,勾勒出学术界、政府以及民间组织等不同主体在不同区域间的和合文化活动图景。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孔子研究院,定期举办“国际儒学论坛”,开展“孔子文化月”,编撰《国际儒藏》,出版《儒学评论》。人民日报社等新闻媒体与学术机构共同启动“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文化部、教育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纪念孔子诞辰座谈会”;党的十八大倡导弘扬“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支持民间组织与高校探讨应对“一带一路”、气候变化等共同性、全球性问题;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定期举办和合主题的“寒山寺文化论坛”;“天台山和合人间博物馆”、戴河书院则是民间人士为传承和保护和合文化遗产所做的重要贡献。借助于生动的实践图景,和合学逐渐成为当下显学。不仅中国哲学自身发展需要和合学的理论创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其他社会生活方面也需要和合学的参与和引领,“‘和合’成为凝聚人心,为社会群体画出最大同心圆的尺规,其深刻的人文价值业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4]750。

三、结语

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下,在全球化挑战和时代命题背景下,中国学人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创造性地突破文史哲的西方学术分割,通识地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年鉴》的出版标志着和合学学科的成熟,说明其获得了学科地位的稳定性并保持了学术发展的持续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探索了和合路径:和合学学科体系结构完整、逻辑自洽,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思维,既解决了“讲自己、如何讲”的问题,又解决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和合学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高度融实,倡导在新时代提高内在道德水平、建构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倡导在新时代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学研究和推广遵循大众化和未来化路径,向国人、向世界传播、弘扬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建构和谐未来世界的价值理念。

忘记传统则无法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思考应对和解决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时代问题上,和合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尝试。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博大精深,还留有广阔空间和丰富内涵亟待学者们去探求。《年鉴》的出版还仅仅是第一步,和合学还在路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也还在路上。

猜你喜欢
年鉴中华传统
感谢《年鉴》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源流(2023年2期)2023-03-29 05:46:58
四川31部年鉴获全国奖项
巴蜀史志(2023年6期)2023-03-18 05:11:26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史志学刊(2020年3期)2020-11-26 06:12:04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