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刚 李 刚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在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项店镇李楼村和孙庙乡何营村2个点开展了弱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工作,通过推广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实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现介绍弱筋小麦扬麦15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经验。
示范区地点设在息县项店镇李楼村和孙庙乡何营村2个点,示范区面积180.00多hm2,其中李楼村示范区130.00 hm2,孙庙乡何营村533.33多hm2。示范区内设6.67 hm2核心示范田,由农科院专家负责全程跟踪服务和关键环节技术指导,核心示范田前茬为水稻,土壤肥力中等,耕层25 cm,质地为壤土偏黏。
根据生产弱筋小麦的要求,结合当年水稻生育后期连阴雨,造成水稻腾茬晚,错过小麦适播期的不利情况,赤霉病等小麦主要病害重的特点,以及企业对弱筋小麦生产的需求,选用春性、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抗性的优质弱筋小麦品种扬麦 15[1]。
由于水稻生育后期连阴雨造成水稻腾茬晚,土壤含水量高,不利于整地。采用CFD554常发农装75匹带6张犁,犁深15~20 cm。犁后由旋耕机把土壤整细整平。浅旋+旋耕的整地模式,可加快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草害,还有利于提高整地质量,确保耕层深厚,达到上虚下实、田面平整的整地效果。
播种采用雷沃M1000 100匹拖拉机携带施肥旋耕播种一体机进行,行距18 cm,播种深度2~4 cm。施肥播种一体化机条播的播种方式省时省工、降低劳动强度,播种效率高,可确保一播全苗。
信阳市适宜播期为10月15日至11月5日,弱筋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15—30日。2019年,由于水稻腾茬晚导致小麦播种超过最佳播期15 d,因此增加小麦播种量至270 kg/hm2,确保667 m2基本苗控制在30万株左右。
通常底肥是在耕翻前将氮肥、磷肥、钾肥均匀撒入田面,然后进行翻耕,本试验田基肥667 m2施40 kg 45%含量N-P-K(15-15-15)复合肥,播种时一体化施入。在播种后耙地前,667 m2再补施8~10 kg尿素。追肥视情况而定,缺肥的多追,不缺肥的可适当少追。追肥在水稻返青起身期施入,667 m2施尿素6~8 kg,由于生产弱筋小麦,为确保小麦的弱筋品质,拔节后一般不再追肥[2]。
采用机械开沟。在水稻收割前10~15 d,排除田间明水,田内三沟(腰沟、边沟、厢沟)于播种后进行,开沟时首先开腰沟,沟深30 cm;然后开边沟,沟深40 cm;最后开厢沟,沟深20~30 cm,厢宽2.5~3.0 m。做到田外排水沟深于边沟、边沟深于腰沟、腰沟深于厢沟,内外沟配套相通,确保灌得进、排得出、排灌通畅,雨止田干。
正常情况下,10月中下旬播种,可于11月中下旬小麦三四叶期,杂草二叶一心至3叶期进行化学除草。但试验田水稻收获后期连阴雨,造成小麦播种较正常年份晚,播种期为11月10—19日,播种后又遇持续连阴雨,出苗期温度低,12月20日左右才出苗,因此化学除草在年后返青期进行,667 m2用7.9%骠马乳油60~70 mL配75%苯磺隆干悬浮剂1.0~1.8 g兑水进行叶面喷雾。
“三病一虫”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和蚜虫是信阳市小麦生育后期主要病虫害,若防治不及时,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因此,要做好中后期“一喷三防”工作。“一喷三防”是预防和减轻小麦后期病虫害和干热风危害的综合措施,药剂选择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程度确定。“一喷三防”采用无人机喷雾,进行二次药剂防治。第1次主要在抽穗期针对白粉病、条锈病、蚜虫进行防治,667 m2用富力库43%(戊唑醇)15 mL配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40 g。第2次主要针对白粉病、赤霉病、穗蚜,667 m2用50%嘧菌酯·戊唑醇干悬浮剂18 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配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40 g兑水后喷雾[3]。
为确保示范工作有效实施,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示范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内容及目标任务,提出了实施原则、工作步骤和具体措施,为项目规范实施奠定了基础[3]。
在示范区内选择6.67 hm2核心示范田,综合利用集成技术,重点示范推广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核心示范田以外的示范田因地制宜地参照核心示范田技术措施。
根据示范区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地围绕限产因子和突发问题,进行从整地播种到收获的全生育期跟踪服务,确保关键技术措施落到实处。整地、播种、开沟、除草和“一喷三防”几个关键技术环节,由专业技术人员蹲点提供技术服务。
在晚于小麦适播期(10月15至11月5日)10 d(11月15—18日)播种,且小麦渍害、病害发生明显重于往年的不利条件下,采用弱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后,示范田小麦出苗整齐、均匀,群体结构合理,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病虫草害防治情况较好,取得了较高的产量。
病虫草害防除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核心示范田赤霉病病穗率低,约为5.1%,且严重度较轻,严重度为一二级(个别小花发病),病粒率仅为0.88%。而同为扬麦15的农户田病穗率为30.2%,病粒率达7.0%。农户田感病品种,赤霉病严重的病穗率在95%以上,严重度为三四级(发病部分占整穗1/2以上),病粒率高达21%。示范田赤霉病防治效果总体较好,达到了预期效果。核心示范田杂草为40株/m2,而调查农户田杂草达161株/m2,是示范田的4.0倍。
产量水平:经验收专家组测产验收,6.67 hm2核心示范田,667 m2有效穗42.20万,穗粒数31.68粒,千粒重42.60 g,平均667 m2产量511.42 kg;180.00多hm2示范田平均667 m2产量402.80 kg,非示范区对照农户田小麦667 m2产量221.10 kg,较对照农户田667 m2增收小麦181.70 kg,增产幅度45.1%。
①该技术的应用存在租地成本,而且人工费用较高,企业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因此不可能精耕细作,许多烦琐的技术措施可能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不利于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因此可能不被企业采用。
②不同田块地势差别较大,由于前茬作物为水稻,稻田只考虑灌水,排水不便。涝的年份地势较低的田块,渍害较重,加之不同田块土壤肥力存在一定差别,容易形成好的田块产量较高、差的田块产量低,甚至个别田块由于淹水或土壤肥力较差,几乎没有什么产量,大幅拉低了平均产量。
③存在公司承包土地面积大,播种、除草、防病、收获等各个生产环节持续时间较长,后期作业的部分田块可能错过最佳播期、防治适期及收获适期,从而使各项栽培技术措施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总体产量的提高。
5.2.1 整地中存在的问题。6.67 hm2核心示范田执行的整地措施,核心示范田以外田块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采用。部分田块因播种量过大而使小麦群体过大,后期出现倒伏现象。小部分田块没有按照技术标准整地,出苗不匀,小麦长势较差。
5.2.2 开沟中存在的问题。核心示范田以外田块在执行开沟作业时,没有按标准开沟,深度不达标,而且三沟不配套,遇到2019年渍害较重的情况,造成部分田块渍害重。
5.2.3 “一喷三防”存在的问题。“一喷三防”时,由于连续阴雨,在最适施药期不能及时防治,造成施药不均,防治不彻底。采用无人机喷雾时,使用了可湿性粉剂,而没有使用更好的水悬浮剂等,造成喷头堵塞,影响施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