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播量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水平的影响

2019-02-22 06:47:22李培红
乡村科技 2019年28期

李培红

(驻马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南 驻马店 463000)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根据河南省驻马店市小麦生产中近年的品种利用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冬、春性品种各一个进行试验。其中,豫麦18-99为弱春性品种,新麦18为半冬性品种。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是品种、播期、播量的多因子试验,冬、春性品种各安排5个播期,每个播期设计3个播量,重复3次。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法进行小区排列。

1.2.1 小区设计。每个小区面积20 m2(4 m×5 m),重复3次,共90个小区。

1.2.2 播期设计。以驻马店市近年小麦生产中适宜播期的上线为对照,向前推6 d为第1播期,依次向后每推6 d定一个播期,冬、春性品种各安排5个播期。半冬性品种新麦18在10月6日始播,10月30日为最后播期;弱春性品种豫麦18-99于10月12日始播,11月5日播种结束。

1.2.3 播量设计。按近年驻马店市小麦生产上适宜播期的合理基本苗为标准,结合播量设计要求,根据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来确定播量。半冬性品种新麦18按667 m2基本苗14万确定适宜播量为7.6 kg,弱春性品种豫麦18-99按667 m2基本苗16万确定适宜播量为8.6 kg[1]。在设定播量的基础上,减50%设计1个低播量,增50%设计1个高播量,每个播期3个播量。

2 试验基本情况

2.1 试验安排

试验地点选在驿城区顺河乡,试验田面积2 700 m2,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为砂姜黑土、中等肥力,前茬作物为玉米。整地前取0~20 cm的土壤,化验分析有机质含量为1.3%,碱解氮为76.8 mg/kg,速效磷为11.3 mg/kg、速效钾为94.0 mg/kg。整地前粉碎玉米秸秆,667 m2施含氮磷钾均为15%的复合肥50 kg、尿素10 kg,利用旋耕机械深耕细耙。耙地前667 m2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 kg兑细土30 kg撒施,防治地下害虫。2017年10月6日,用小型精播楼人拉播半冬性品种新麦18第1期,10月12日播弱春性品种豫麦18-99第1期;每小区种18行小麦,小区间留0.6 m的观察道,重复间设1.0 m走道,试验地周围设保护区。2018年5月25日后不同品种、播期的小区小麦陆续成熟收割,6月2日收获结束,每个小区收割5 m2脱粒计产。

2.2 田间管理

试验田越冬期前(12月16日)化学除草一次;3月中旬,喷洒粉锈宁与扫螨净混合溶液防治纹枯病和麦蜘蛛一次;4月中旬至5月上旬,预防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防治吸浆虫、蚜虫等,喷洒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液2次,同时加磷酸二氢钾、麦健[2]。

2.3 生育期温度与降水

从2017年10月6日第1期播种开始到2018年6月2日收获结束止,不同播期的小麦在其生育期内气温较平稳、降水适宜,没有突出的灾害性天气,没有发生干热风;在小麦生育的中后期发生3次大风强降雨造成部分小区的小麦不同程度倒伏,但不严重,对整个试验并未造成大的影响,气象条件整体较为有利。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特性

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不同播期、播量小区小麦的生物特性存在差异。一是表现在株高上,播期偏晚的小麦由于营养生长时间相对不足,其植株比播期早的要矮。二是对小麦穗部性状均有一定的影响,冬性品种的2、3两期和春性品种的2、3两期播种的小麦穗长、结实性较好,且同一播期中播量低的由于群体相对小,其穗大、籽多。三是抗倒性不同,第1播期的适宜播量与增量小区、春性品种的第2播期的增量小区出现倒伏现象,增量小区倒伏现象更严重,这主要是播种早、播量大、群体大导致植株抗倒伏能力减弱的原因。四是冻害程度不同,遭受冬季和春季冻害也主要是第1播期的小区麦田,达到冻害一级;2008年2月24—25日的骤然降雪降温使后两期播种的小麦遭遇不同程度的冷害,对处于穗分化期的小穗产生不利影响,受影响的穗数在30%~65%。

3.2 生育时期

由试验观测记载情况可知,冬、春性品种不同播期的小区小麦生长发育进程与品种和播期有关,不同播量间没有明显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受温度降低的影响,小麦的出苗时间延长,且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和成熟期等物候期都相应推迟。

3.3 群体结构

不同播期、播量的各生育时期的群体结构表明,同一播期不同播量的小区小麦,其群体与播量成正比;同样播量的小区小麦,随着播期的推迟越冬、返青、拔节、抽穗群体和667 m2成穗是呈递减趋势的。从成产三因素来看,第2、3期播种的小区小麦群体结构较为合理。

3.4 产量表现

各小区的实收产量统一按13%的籽粒含水量标准进行测产。从理论预产和实收测产的情况来看,冬、春性品种都是以第2播期的适宜播量的小区产量水平为最高(新麦18 667 m2产量633.3 kg,豫麦18-99 667 m2产量593.3 kg),第3播期的增播量小区次之;第1播期的小区小麦因播种偏早、生育期提前而遭受冻害与倒伏,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导致减产;产量最低的是最后一个播期的半播量小区(新麦18 667 m2产量340.0 kg,豫麦18-99667 m2产量346.7 kg)。

4 结论

为充分展现不同播期、播量试验小区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水平,试验田整地施肥、田间管理严格按照小麦高产田技术规程进行操作。根据田间观察记载、测产情况及以上结果分析可知:驻马店市半冬性品种在10月12—18日播种、667 m2基本苗14万左右,弱春性品种10月18—24日播种、667 m2基本苗16万左右,既能保证有适宜的群体结构,又有利于成大穗,提高千粒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适播期以后播种,随着播期的推迟应适当增加播量,以利多成穗、协调成产三因素,实现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