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锦源
(昌都市科学技术局,西藏 昌都 854000)
在高原地区,不同区域的海拔高度可以相差1 000 m左右,气候差异也比较大,对该地区的油菜栽培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利用地膜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原地区的油菜产量,还可以充分保证其内在品质,确保油菜种植产业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高原地膜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系统化、深层次的研究,提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栽培方法,为整个种植过程提供技术指导,确保我国高原地区油菜种植产业科学化发展。
种植地块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油菜的生长情况和内在品质。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首先,要根据油菜生长过程对土壤营养成分的需求合理选择地块,如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质疏松的熟性土地,还要选择相对平坦的地块,如果坡度超出15°以上,则要谨慎选择;其次,如果在同一地块上连作势必会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不利影响,所以选择地块时要充分考虑前茬农作物,尽量避免连作或者重茬作业。如果必须在此类地块上进行栽培,则要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对该地块进行深耕细耙,确保耕深在20 cm以上。
要想充分发挥出地膜技术的增产作用,要按照以下原则合理选择种子:首先,避免选择那些产量低、品质差的芥菜型、白菜型品种,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种子颗粒饱满、植株生命力旺盛、抗病虫害能力强的高产杂交品种,或者直接选用已经通过国家、省级评定或者农业部门推荐的优良品种,如蓉油16、川油41、川油37、绵油33和川农油3号等都是上乘之选[1];其次,当种子挑选完毕后,要将其放置在温水中进行多次清洗,将种子中混入的秕粒、杂草等物质清洗干净;再次,将种子从水中捞出并放在太阳下进行晾晒,通过阳光直射杀死种子表面覆盖的各种病菌;最后,种子与防治病虫害的药剂进行混合拌种,减少病源,提高种子发芽率,这样的种子才能在气候多变的地区健康生长。
油菜种子本身颗粒比较小,所以需要在种植之前进行精细整地。首先,使用专业农机在选好的地块上进行三犁三耙,将那些较大的土块进行细碎处理,同时将田地中的杂草、碎石块、覆膜残留物等物质清除干净。处理完毕后,确保田地处于整齐、平坦的状态,之后在土壤中施基肥,把事先准备好的农家肥和化肥按照科学的比例调配均匀,然后洒在地表上,最后进行覆土。
在进行地膜覆盖时,要根据土地情况选择适合的幅宽。通常,以宽度40 cm的地膜较为适宜,以便于工作人员开展田间管理工作。同时,建议选用黑色地膜,因为这种地膜保温性更好,而且易吸收阳光,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可充分发挥出地膜栽培的技术优势。选好地膜以后,起垄后在土地上进行覆膜。在此环节,每间隔4 m压一个土带,确保地膜紧贴在地面上,避免大风将其刮起揭膜。之后按照一定的株距在膜上进行打孔,为之后的穴播环节做好相应的准备。
首先,播种期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最终产量。从我国大部分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来看,9月20日至10月20日比较适合播种,播种量以22.5~30.0 kg/hm2为宜[2]。播种时,建议采用开塘条点播方式。其次,为了在提高地膜利用率的同时使地膜得到良好的固定,以便于后期田间破膜、引苗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整墒时务必做到田平、土细。播种完毕后,15~20 d以后油菜进入二三叶期,此时应及时破膜,但要掌握好破口尺寸,之后再用土将其盖好。炼苗两三天后,可以进行引苗放苗,4叶期即可定苗。此外,为了使地膜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同时便于后期田间管理,播种时要做到间距一致、整齐划一,还要保持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确保油菜生长过程中土壤中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极有可能导致土壤养分供应不足,进而影响油菜的生长速度或者植株短小;如果植株间距过大,势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样会对油菜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结合田地的各种要素,对种植密度进行合理把控。
田间管理是确保油菜产量的关键环节。在油菜幼苗生长期间,如果对其疏于管理,就会由于地膜内湿度过高,空气不流通,油菜因长期无法破膜而死亡。要想避免发生此类情况,必须及时做好破膜工作。当油菜生长至2叶时,需要在植株上方开一个小洞,然后在其四周进行覆土;当油菜幼苗长至4叶时,即可进行间苗,对那些长势差、植株小的劣质苗进行淘汰,对优质壮苗予以保留,整体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在进行田间管理时,可能存在某些地块生长过旺的情况。此时,建议使用15%多效唑750~1 125 g兑水750 kg对地块进行喷雾处理,抑制其旺长势头,使现有植株健壮生长。或者用土杂粪进行压苗处理,同样可以起到控制旺长的效果。
首先,施用底肥。底肥适宜使用沤制腐熟的优质农家肥和磷肥。播种之前,将底肥一次性施于土壤当中。667 m2施用量为腐熟农家肥1 500~2 000 kg、尿素10~15 kg、普钙40~50 kg、施硼镁锌等专用微量元素复合肥1 kg。施肥量过大,导致土壤干燥;施用量过小,会造成土壤肥力不足,影响油菜生长。
其次,早施苗肥。油菜间苗后,可以在中耕除草的同时施用提苗肥,667 m2施用20~30 kg尿素。如果在育苗移栽返青后进行施肥,667 m2施用225~300 kg/hm2尿素。
最后,当油菜薹高2~3 cm时,可按照150~225 kg/hm2的用量追施尿素,以此来保证油菜春发效果。如果出现薹肥施用不足的情况,可适当追施一些花肥。其方法是在初花之前,按照75~105 kg/hm2的用量施用尿素。
对于油菜来说,在其生长过程中既怕旱又怕涝。因此,工作人员务必做好苗期排水和灌溉这两项工作。在排水环节,要在地膜附近修一条排水沟,确保地膜附近的积水可以及时排出,避免引发涝灾而造成油菜减产;在灌溉环节,要在油菜结荚期间进行灌溉,并且控制好灌溉量,既要避免灌溉量过大,又要确保水分的充足供应,为油菜的健康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
在油菜的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虫害有地老虎、蚜虫、小菜蛾等,可以采用敌敌畏、落果进行大面积的喷洒,虽然可以杀死绝大多数虫卵,减少病虫的危害,但同时也会对油菜的生长品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对农药喷洒量进行合理控制,既要发挥出药效,又要避免喷洒量过大导致油菜中农药残留量过大,影响人们的食用安全。菌核病和霜霉病是油菜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针对这类病害可以采用多菌灵、拖补津等农药进行防治。另外,针对上述常见的病虫害,可以在播种之前用48%乐斯本乳油800倍液喷洒于土壤当中,进行提前防治,从根源上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当油菜生长至三四叶时,容易出现茎象甲。此时,可以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800~1 000倍液喷施于叶面,间隔7 d喷施一次,连喷2次即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在蕾期常见露尾甲,建议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800~1 000倍液喷施于叶面;角野螟常见于角果形成初期,使用48%乐斯本乳油600~800倍液喷施于叶面可起到防治效果[3]。
前文曾经提及,施用化学农药虽然可以快速发挥药效,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但是一旦控制不好施用量,就会导致有害物质残留,进而威胁人们的饮食安全。因此,在现代农业领域内,大家倡导使用生物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以此来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生物技术是使用黄、蓝色粘虫板,对黄条跳甲、茎象甲、露尾甲、角野螟、潜叶蝇、白粉虱和蚜虫等害虫进行诱杀,同时控制这些害虫的繁殖。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既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避免大量农药残留,又达到了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为油菜高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放置粘虫板的时间越早越好,并且在油菜生长期内长期使用,可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在油菜盛花期末,大约30 d,会有2/3的角果呈现出黄色,角果当中大部分种子由绿色转变为黄色或者红色,此时即可进行收获。待收割完毕后,要先堆捂5~7 d,之后再将其摊开晾晒,晾晒一两天后再进行脱粒,之后再对种子进行晒干,最后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贮藏。
在高原地区栽培油菜,对栽培技术有相当高的要求,尤其在高产增收的前提下,更要保证栽培技术的科学合理性。通过应用地膜技术,可以有效满足油菜高产的技术需求,还可以充分保证油菜的内在品质,使丰产增收获得技术保障。因此,应在高原地区大力推广油菜地膜高产栽培技术,并对其技术应用策略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促进高原地区油菜种植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