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2-22 06:47:22黄惠萍
乡村科技 2019年28期

黄惠萍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罗定 5272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服务国家战略,有利于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粤北生态发展区,毗邻珠三角核心区,是云浮市唯一一所公办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优势,为云浮市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同时也是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的责任和时代使命。目前,云浮籍学生超过学生总数的1/3,为地方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学校积极探索推进“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和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实施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双精准”模式[1]。现介绍近年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云浮市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1 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学校立足云浮市实际,根据广东省九大产业、云浮市十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广东省山区基础教育人才需求,大力发展优势专业,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专业。按照“以人为本、整合资源、服务地方,为山区基础教育和中小企业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地方导向,对应区域产业办专业,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动态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局面。停止招生与地方产业对接度不高的专业,新办服务现代装备制造和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专业。大力实施“产教精准融合”,按“一停二改三建四创优”做好专业建设改革,以“五个对接”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同时,积极办优服务基础教育的小学师范教育类专业,在广东省竞争性选拔中获世行贷款省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基地项目,建设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基地和实训室[2]。

2 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学校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和成人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对接农村经济发展的岗位需求,培养服务农村经济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精准扶贫做好人才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2.1 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提升地方文化素质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服务的重点。服务乡村振兴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和使命。目前,学校设有“华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罗定职院教学点”“中山大学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相沟通班(本科层次),近2年学院均被评为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相沟通优秀教学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地方文化素质,为云浮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文化支撑[3]。

2.2 与当地党委部门合作,开展村(社区)“两委”干部学历教育

为了夯实地方农村发展的人才战略基础,服务乡村振兴。学校自2014年开始与罗定市组织部联合开办罗定市村(社区)“两委”干部大专学历教育班。2015年至今,进一步与云浮市政府合作,把村(社区)“两委”干部学历教育班向云浮市全面铺开,为云浮市培养高素质的村(社区)“两委”干部。为村(社区)“两委”干部学历班开设具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色的课程,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教学效果良好。

2.3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遵循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原则,制订农村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实施方案,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和提升技能,增加收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校内承办了云浮市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开展汽车修理工、电工、育婴员、焊工和保育员等行业培训,开展技能晋升[4]。

3 加强文化传播,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与灵魂,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学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志愿公益活动,如小学支教活动、敬老院慰问活动、福利院慰问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朝阳支教活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云浮石材展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其中,2018年学院组织师生前往罗定市华石镇、太平镇和云安区富林镇开展以“党旗飘飘带团旗乡村振兴在行动”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校教工、学生党员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派出368人次,深入农村开展文化志愿、计生帮扶、环境保护、捐赠物资、义务维修家电、禁毒宣传和扶贫资助政策宣讲等一系列活动,服务10 030人次。获得2018年“益苗计划”重点培育项目资助1万元,同时学院“党旗飘飘带团旗乡村振兴在行动”党、团员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罗定华石镇服务队获得了2018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重点团队经费1 000元。2019年7月,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学生党团员志愿者约25人到韶关市武江区开展教育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科技服务和资助政策宣传等实践活动。通过上述活动履行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使命,强化实践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5]。

4 产教融合,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实解决合作企业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升级育人机制。例如,罗职院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和动益健健身有限公司、东莞力美健健身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电子信息系与罗定市宝捷电子有限公司和东莞新科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机电工程系与佛山市海天(高明)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共建订单班。

校企双方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共同设计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和订单班的成立为高职院校探索校企融合、双精准育人、合作办学的创新模式,有效地实现了教育与产业、高校与企业的对接,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推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6]。

5 转化科研成果,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学校地处粤北地区,把地区的社会优势产业发展同高职教育融合,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学校办学目的之一,努力做好与地方企业、行业之间的产学合作。截至目前,学校共派出6位科技特派员,进入企业进行项目申报、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并加入广东省绿色稻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产学合作。在产学研合作与社会化服务方面显现出一定优势,依托自身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深化科研创新平台创建,拓展产学研合作能力,先后与云浮、罗定多家企业就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横向课题开发等多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与罗定市恒兆蒸笼有限公司、罗定嘉裕电子有限公司、广东金业贵金属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生产技术革新、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达成密切合作关系,3位教师成为市级科技特派员,参与罗定云浮等中小企业的生产和科技活动,扶持农村创新创业的发展,并共同参与科技厅“星创天地”“现代农业创新建设中心”等合作项目建设[7]。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为地方政策研究提供支持,并对罗定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发挥罗职院科技人才的智库作用,为云浮市助力乡村经济振兴献谋献策。

学校通过校地结队服务乡村振兴,与韶关市武江区校地结对工作,强化教育、文化和志愿活动等项目驱动,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助力武江区乡村振兴。同时,学校副科级待遇以上的教师参与地方精准扶贫工作,派骨干教师任驻村第一书记,制定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方案,对贫困学生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等方式进行帮扶工作[8]。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地方区域农村带去一部分扶贫资金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贫困状态和扶贫难题的新思路。为推进农村的文化建设,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多方位多领域增产增收。根据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农村经济发展的岗位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合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元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