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基于历程、成就、基本经验三个维度

2019-02-22 06:41孙汉侣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特色政治建设

陶 林,孙汉侣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八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其发展历程分为几个阶段。四十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的成就巨大,包括七个方面。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有五方面。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本国国情出发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框架。1954年宪法,规定了中国的国情,政体,政党制度,一种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迸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历史条件制约,加上我们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成功的经验,不幸陷入十年文革的泥淖,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1978-1989年,初步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基本结束。但是两个凡是仍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邓小平的亲自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次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为重新确立和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为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作了舆论和思想准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实际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会议作出了重大决定:废除了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

第二是修改宪法。这一时期,中央先后于1978年春,1979年7月,1982年先后三次修改宪法,并最终通过了1982年的宪法。这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982年宪法比1975年宪法内容更加丰富,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有如下的新规定,一是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是规定了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恢复了关于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规定。三是取消了1978年宪法中公民有罢工自由的规定,增加了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四是恢复了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的设置,规定任期不超过两届。五是恢复了乡政府机关,规定了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的组织 。六是规定了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修改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件大事。1982年宪法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基本重新恢复了1954年宪法关于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规定,同时又吸取了文革的教训,结束了人治和思想上的左倾,对中国未来政治发展影响深远。

第三是农村改革新进程的开启。1978年,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 户农民的包产到户为标志,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草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两个农业文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1978年-1984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加以推广,人民公社制逐渐消亡。这一制度使中国农民在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没有显著的提高下,通过产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释放农民的活力,1978年到1984年连续六年,中国农业大丰收,基本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198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的通知》,强调搞好多种经营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关键环节。同时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也带动三大社会变化,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规模农民工的出现。二是城镇化的兴起,三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农村的改革到城市的企业改革,政治上废除了原来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成立了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出现了村民自治。

第四,初步探索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在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对中国政治发展做出了大胆探索。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是其代表性成果,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这篇文章中,邓小平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源、改革的基本原则等问题作出了系统的论述。他分析了文革的教训,“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他分析了党的一元化领导的五种弊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他强调了改革的原则,经济上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要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的更切实际的民主。在组织上要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他提出了六项重大制度改革:第一,中央将向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第二,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真正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第四,有准备有步骤地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经过试点,逐步推广、分别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公司董事会、经济联合体的联合委员会领导和监督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第五,推广和完善各企业事业单位普遍成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第六,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邓小平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主要任务有三个: “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论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弊端,需要兴利除弊,清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了全面部署。1988年,国家颁布了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共十六章八十四条。在干部制度上,邓小平带头提出退休,后设立了中央顾问委员会这一过渡型的机构,实际上废除了长期以来的领导干部终身制,具有重大深远影响。

第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论断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邓小平在十二大报告中强调四项工作: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整顿党的组织和作风。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内容和路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完整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处在初级阶段。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中国的国情作出了正确判断和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在十三大报告中基本形成。

二、1989-2002年,维护稳定的依法治国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

(1)面对国际国内严峻形势,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

1989年国内的政治风波,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形势使中美关系陷入冰点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如何选择今后的发展道路,中国又面临一个重大的历史路口。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邓小平同志重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国际上韬光养晦,不当头,不称霸,冷静观察,发展自己。在国内,面对当时各种观望和不同的社会思潮,87 岁高龄的邓小平重申,中国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高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被誉为重启中国改革,掀起思想解放的第二个宣言书。邓小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一百年,动摇不得,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强调,中国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一条。

(2)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重申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7个部,新建6个部。国务院由41个部委组成。这标志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动。1992-1997年,针对当时人们思想上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应该而且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由此掀起了新一轮国企改制的高潮。

1997年党的十五大作出的重大决策之一,是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的治国方略。对于依法治国的概念意义和原则做了论述。依法治国方略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民主与法制提供了法律保证。1998年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又进行了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国务院除了直属机构,原来的41个部委精简为28个。

第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续推进理论创新。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是一个重要意义的里程碑,会议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理论自觉。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会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第一次强调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世纪如何坚持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如何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如何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允许私营企业主可以入党,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他第一次强调党的民主是党的生命,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结合起来。

第四,重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江泽民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思考,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江泽民强调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江泽民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

第三阶段,2002-2012年:稳步前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

这一时期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是:(1)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2003年出现了非典。这不仅是公共行政的危机,也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命题,提出五大能力建设。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各项制度。

在社会思潮方面,2004年8月国内掀起了一场郎咸平和顾雏军对于国企改革的争论,由此引发人们对于市场化的改革,改革的方向、社会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公众广泛参与,这也是对改革开放25年来的一次反思与讨论。针对当时国内的各种左、右的声音,2007年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同志强调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他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方面。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的民主逐步制度化。2005年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执行了《行政许可法》,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提高行政效能。

党的十七大更加强调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突出权力在阳光下行驶。

(1)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2)首次提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3)首次提出逐步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4)首次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自治范围。(5)首次提出党代表大会的常任期,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

200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实行了大部制改革。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讨论了新时期形势和党的建设的若干问题。2012年中共十八大,胡锦涛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六个方面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进行论述。(1)支持并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2)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3)完善基层民主制度。(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5)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明确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6)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4)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面对新时期执政党面临的严峻考验,胡锦涛高度重视党的建设。胡锦涛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需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取得长足的进展。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主要内容有:

(1)强调全面深化改革。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该决议做出一个重大决策,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从原来的基础性作用变为决定性作用,表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我国宪法公布施行30 周年,习近平明确提出 “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决定提出法治中国建设,包括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整体推进,提出了新的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公民守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坚持理论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是马克思中国化进程中的新的里程碑。会议将习近平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习近平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十九大用“八个明确”概括其主要内容。“八个明确”。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十九大还论述了“十四个坚持”,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从“三个自信”发展到“四个自信”,“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不断深化,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出重要的新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4)继续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机构和行政体制同样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2018年十九届三中全会,做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决议,掀起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

决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2)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3)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4)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5)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6)机构编制法定化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保障”。

(5)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建理论创新。

习近平同志执政以来,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将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将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党的十九大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他强调,坚持高压反腐,苍蝇老虎一起打,反复不留死角。强化不敢腐的威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习近平的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公众的高度认可。

综上所述,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和丰富。“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最好的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正逐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民主优越性,前途光明。

二、中国政治发展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发展成就显著,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结合学界的研究成果,笔者从七个方面分析,包括政治理论丰富,政治稳定,政治制度逐步健全,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党的执政能力显著增强,政治文化快速发展,法治建设成就非凡。

(1)政治理论丰富

政治理论丰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主思想的不断继承和创新,先后有毛泽东民主观,邓小平民主观,江泽民民主观,胡锦涛民主观,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的民主观等等。第二是政治学话语的不断创新。20世纪80年代有村民自治。90年代是选举民主。2000年以来有协商民主的兴起,网络民主。另外还出现了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一系列中国特色和中国语境下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在解释中国政治发展,分析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和基本问题上初步显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中国学者开始从原来一味的照搬西方民主的理论中走出来,将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发展丰富中国政治学的本土化理论。

(2)政治稳定

与政治稳定相对于的是政治不稳定。中国政治稳定主要体现四方面。第一,国际维度看,中国和一些照搬照抄西方民主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在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发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每年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其优越性不言而喻。第二是中国政治稳定吸取了文革的教训。不搞所谓的大民主,而是将民主和法治相结合。第三,中国的稳定大环境,保证了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的顺利进展。第四,中国政治稳定处理好三大关系。在政治发展中,坚持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将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限度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坚持发展的目的是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政治制度逐步健全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形成,主要包括四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重要制度,不同于西方的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1+8”,即中国共产党为唯一合法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为参政党,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是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职能,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2001年2月28日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修正案) 中,又把民族区域自治定为 “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完整和统一,防止民族分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人民直接参与民主,当前需要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社区治理,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4)政治参与有序扩大

政治参与是公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求,参与社会政治过程、影响政治运行的行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阶层分化重组,国家与社会从高度重合到适度分离,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政治参与成为中国转型社会利益诉求的重要手段。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参与选举。选举是中国公民最重要的政治参与手段和参与行为。按照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年满18 周岁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与基层自治。基层自治主要包括城市的居民自治和农村的村民自治。公民结社,组成公民团体。网络政治参与。政治表达(集会、请愿、言论)、政治动员 (宣传鼓动),民众可以通过接触各级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官员进行政治游说等等。

(5)党的执政能力显著增强

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郑永年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完成了一个政党治理国家方式的转型,即由革命的方法转型为行政的方法。而目前尚需完成转型则是从行政的方法转型为政治的方法。”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从党员领导干部的角度看,其科学内涵主要是指五种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以及总揽全局的能力。

古德诺提到,“协调表达国家意志和执行国家意志两项功能的任务非常繁重,除非政党具有很大的力量才能负担得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继续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鲜明地提出:“要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结合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历史环境,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内涵不断深化,主要包括八个能力,一是增强学习能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增强政治领导能力,树立七种思维。三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四是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全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是增强依法执政能力。六是增强群众工作能力,要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七是增强狠抓落实能力,将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基层,以钉钉子精神扎实工作。八是增强驾驭风险能力,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政治文化快速发展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金太军认为: “政治的现代化或民主化进程必然伴随着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政治文化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从传统的臣民型文化向公民型文化转变。二是从被动的政治动员型文化向主动的自觉参与型文化转变。三是政治参与从理想转为理性。四是政治参与文化从原来的单一的社会主义文化向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的主流政治文化和各种多元的政治亚文化并存转变。五是网络政治文化的兴起。这也是当前中国政治文化最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达,中国人均拥有电脑和手机数量提高,网民成为一个庞大的政治群体。2018年据最新统计,中国网民超过8 亿人。普拉莫德·纳亚尔 ( Pramod K.Nayar) 认为: “网络政治的重要性在于,网络空间和虚拟环境 ( 虚拟社团) 不仅仅是现实的模拟,而是本质上就构成它们自身所处的环境”。网络的快捷性、直接性、匿名性、交互性使得网民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一种新形态,网民政治参与不仅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而且也影响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刻发展。

(7)法治建设成就斐然

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民主需要法治保障,法治化水平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标志。法治,即“法律的统治”,是法律制度的一种特殊状态。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以来,中国法治建设不断推进,成就显著。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强调走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新时代法治建设总目标是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国家依法治理,国家的公权力受法律的约束,人民的私权利受法律的保护,社会在法律的规范下有序运行”。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五年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主要表现在:第一,立法层面: 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以完善。强调依法治国应该依照宪法治理国家。建立了宪法宣誓制度,设立了国家宪法日,强化宪法的权威,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立法法》,修订了《行政诉讼法》,有效破解了“民告官”的难题。第二,执法层面: 依法行政、依法制权。依法建立了政府权力清单制度,限制和约束政府的权力,构建法治政府,简化行政审批,权力下放。第三,司法层面,强调司法公正和司法为民。完善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开启检察院公益诉讼制度。第四,全民守法,逐步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和公民的法律素养。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过,“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 (Salus Populi supremalex esto)”。这句话表明了法治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实现人民的福祉。新时代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人民的福祉这一根本价值取向,强调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显著。

三、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取得很大进程,成就显著,同时也面临一些严峻的问题。系统总结其基本经验,对于展望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认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总结提炼,包括如下五条基本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三者统一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基本经验。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十九大报告强调,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那就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中国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的普遍真理。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新时期推进政治发展不是取消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是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其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生命,这就规定了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即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四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四项基本政治制度,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具体制度,如投票制度、选举制度、信访制度、听证制度、公示制度、民意调查制度等”,逐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

其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的治国方略。法治是和人治对应的概念。社会主义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法治加以保障,“法治不仅仅是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也是国家和社会治理所追求的目标,更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应有内容”。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经验。

第二,必须坚持理论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相互协调。实际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的推动理论创新。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往往遇到一些新问题,遇到左和右的思潮,思想僵化就会停滞不前。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法宝。在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共领导人的民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从邓小平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到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允许私营企业主可以入党,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再到胡锦涛同志强调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到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从而有力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前进方向。

第三,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立足中国的国情,就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坚持十九大新矛盾的判断,立足中国的历史、文化、人口和城乡社会的发展现状。中国政治发展四十年成就显著,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的国情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邓小平对此深有感触,他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从1982年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到十九大,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路走来,我们吸取了历史上的文革的教训,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正确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政治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历史反复证明,在政治发展上,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家性质决定的。”照搬照抄西方的民主模式和经验从来不会成功。正如马克思强调,“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面对新时代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法有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时代新矛盾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辩证的变和不变的统一,也是新时代指导我们下一步推进政治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政治发展是一个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应该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就其经验就在于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大方向。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定位上,改革不是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属性,而是为了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十二大、十三大、一直到十八大、十九大,在党的历次大会的报告中,我们党都牢牢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的政治发展才顺利进展。

第四,必须积极稳妥的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战略。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在于坚持渐进的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正确的政治发展战略,这也是四十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经验。

首先,中国四十年的政治体制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要保持国家政治稳定,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开展。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四十年的经验证明,每一项改革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每一项重大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完善都是离不开党的领导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成功的先例可言,加上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要求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的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这种复杂性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依靠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完成。

其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实施渐进的策略,是吸收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的结果。在政治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有激进和渐进两种战略。是采取激进还是渐进的方式,不但取决于改革形势,还取决于国家的基本国情,取决于改革者的政治智慧。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迷信西方民主,照搬照抄西方的民主和制度,没有考虑到本国的历史和国情,导致国家政局动荡。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甚至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亡党亡国,教训非常深刻。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大力发展生产力,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渐进的政治发展战略,从实践来看,取得了巨大成功。

其三,政治发展中中国始终能够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四十年来的发展中,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几代中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限度结合起来,在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的政治稳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稳定,强调稳定是大局,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和平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正是在稳定的大局下,中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西方民主化思潮下,强调稳定不是不需要政治体制改革,而是需要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五,必须将中国的政治发展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加以统筹考虑,适当安排。

在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辅相成。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单兵突进。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我们在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以政治体制改革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还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其他社会领域体制的改革,都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相应推进,保驾护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和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相互协调,共同推进,需要抓住机遇,重视顶层设计,需要将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发展和重视民生建设相互协调,以政治发展推动民生建设,保障经济改革的成果,为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政治动力。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高度,统筹安排,有步骤有秩序的继续推进政治改革。

总之,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政治发展历程,总结其巨大成就,概括五条基本经验,这些经验是宝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经形成,并初步显示出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发展永远在路上,改革永无止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勇于改革创新,不畏惧任何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将前景一片光明。

猜你喜欢
特色政治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