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丽
(封丘县赵岗镇人民政府,河南 封丘 453300)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因此,加强经济管理日益重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农业的未来。对农业经济实行有效管理,建立符合当代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的体制,是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经济管控手段。经济管理是实现产业发展的核心,需要深入结合行业、政策、国情进行规范,形成符合时代和行业发展要求的办法,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手段仍过于传统,无法配合高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步调。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新农村建设要求,对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提出新的管理要求,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要务。一方面要应对整体市场环境的压力和变化做出应对;另一方要切实根据国家农业发展要求,针对未来市场行业形式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针对性的应对方法。
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农业经济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农业经济在接轨其他市场经济环境的同时,给农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市场压力和挑战。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高速发展的整体市场环境,农业经济管理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拦路虎,需要尽快调整解决。加上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高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要更加规范、深入、长远,才能应对时代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主体。信息技术不断给社会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也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施高效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信息技术不断延伸发展,未来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1]。要想提高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其能够为农村产业直接面对市场起到通道桥梁作用,也可以及时反馈行业资讯,提高沟通效率。同时,信息化可使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
第二,农业经济发展产业化。市场越来越开阔,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新农村建设要求农业发展必须在资源端进行整合,集中力量生产,减少内部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加之国家政策的帮扶和倾斜,农业合作型经济体系得到快速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农业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不能立足市场和未来,应对现代农业发展显得后劲不足。在市场和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些老旧的制度与当前发展脱节,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不能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把好方向和控好速度。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质量、稳增长、快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发展姿态。因此,要应对快速的发展,必须对产业经济进行管理模式调整,转变思维,实现管理先于发展,为农业提前铺好发展之路。合理规划管理,应对发展要求,配合科技、信息、平台的更新引导、鼓励创新,同时敢于创新管理干预的手段,在原有的管理框架上,依据如下原则进行创新、完善[2]。第一,符合国家发展政策的原则,国家制定的发展方向即未来经济建设的方向;第二,符合市场要求的原则,市场是产业经济发展的灯塔,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第三,调整具有促进作用的原则,无论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对资源配置的调整,都必须符合发展要求,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第四,符合时代的创新原则,创新不是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能带来价值。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大力扶持,鼓励各地根据自身产业情况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创新,将有优势、有市场、有潜力的农业资源集中配置,形成产业化的农业体系。在经济架构和管理层面,只有产业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才能迎合市场需求,集中供给,发挥地方特色及优势。此外,产业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集中进行管理,提高产业管理效率,促进产业发展。因此,要积极配合政府相关优惠扶植政策,吸引投资,加快地方产业化发展步伐[3]。
新农村建设是要带动农业发展,实现农村富裕,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利益要始终摆在第一位置[4]。农民是农村最大的生产力,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资料都掌握在农民手中。在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中难免会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资源,推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这势必会与部分农民利益产生一定矛盾。因此,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必须加强农民利益管理,维护广大农民的权益。
信息化给经济发展带了很大便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配合产业化发展,可以快速有效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升级,但是因为过渡时间不够、经验不足、认知不到位等导致管理脱节,形成了具化的一系列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难点。
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料大部分以分散形式掌握在农民手中,而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整合资源,势必会与农民的利益和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产生矛盾。很多农民不理解产业化发展模式,因此在推动过程中难免会给农业发展形成诸多阻力。加上农民管理知识缺乏,在产业化发展中不能积极配合政策调整和转变,减缓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传统的农业经济虽然有现成的体制,但是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已有的体制套用在新的农业产业上,无法在市场和建设上给予对应的支撑,因此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继而完善[5]。农业不同于工业和服务业,生产资料原始分散,需要较长的过渡期进行生产资料整合,需要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后建立产业管理体制,所以在管理体制的建立上缺乏经验。
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其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实际,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总结归纳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人们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认知不足,源于传统模式的固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很多试点已经获得成功。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成功案例的宣导,同时深入解读农业经济管理内涵,将其转化成易懂的文字给予宣传。另外,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大力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应对新时代新市场的要求做出明确改变,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在满足农民需求的同时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农村相对来说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一些管理手段不能被其所理解,执行过程中不够配合。加上产业化、信息化带来的变化以及市场端的冲击和变化,需要地方对自身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升级和完善。要深刻理解市场及农业发展未来和方向,要根据产业化、信息化要求建立规范化管理体制,要结合传统的管理基础查漏补缺,立足未来完善管理体系。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必然存在。但是,只要找到问题,提前做好政策宣传、完善体制,针对地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加强人才储备,提升管理效率,就能够配合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进程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