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野1,彭钟敏
(1.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66;2.大邑县人民检察院,成都 61133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作用。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进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治建设中,法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高等院校中,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外,其他学生更多的接受法治教育的途径则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中,而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下文简称“思修课”)因其教学内容中专门涉及到了法律的内容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思修课教学中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科学体系与精神实质,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内涵要义是将这一思想融入思修课教育的前提。从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维度看,整个政法思想的内涵可以分为法治体系的建设、法治道路的选择以及法治思想的培养三个方面。
对于法治体系的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中首先提出需要有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的完备要求要以宪法为核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对此总书记要求:“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注]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第38页。所以,建设完备的法律制度是我国进行法治体系建设的前提。其次,在构建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治实施体系的建设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其目的在于有效衔接执法、司法和守法三个环节,其核心要义在于:加强宪法的实施,树立宪法权威;加快法治政府的建设,完善执法相关的各方面改革;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培育公民和社会组织自觉守法的意识。第三,法治监督体系的建设。对于法治监督体系的建设,在于形成严密的监督体系,整个体系包括宪法监督、对行政权的监督、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并且将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等一系列监督机制形成合力。第四,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法律保障体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包括政治和组织保障、人才和物质保障以及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保障。这三个方面的保障以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为核心,构成一个有机的保障整体。第五,党内法规体系的建设。党内法规体系涉及到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以及党内法规制度保障体系,这一些列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注]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第38页。因此,对于法治道路的正确选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治道路选择上大体可以分为五个原则。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包含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正确选择。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原则为我国一系列的民主制度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也将实现和保障人权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中。第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该原则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方面是保障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应当平等享受公民权利、平等履行公民义务;另一方面是反对一切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治国理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道德可以对法治起到支撑作用,能够有效地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法治也能够为德治提供保障。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一原则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根本遵循,在法治道路的选择上,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法治思维”这一概念。从时间顺序上看,习总书记首次提到“法治思维”这一概念是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注]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2月5日第2版。对于各级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26页。。即要在日常工作中培养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的意识。除了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培养,对于一般公民而言,培养其法治思维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重要内涵,这要求公民应当树立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思想,自觉守法,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律氛围。
法治体系的建设、法治道路的选择以及法治思想的培养三者相辅相成,法治道路的选择明确了法治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而法治思维的培养则是法治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三者有机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高校的思政课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对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有效地融入高校思修课的教育中,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思修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法治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法治教育需要一定的法学理论作为支撑和指引,这就需要从课程、教师以及学生三个面向入手,不断增强其各方面的理论建设。因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到思修课中能有效地呼应该门课的理论需求。
1.加强了思修课的理论支撑
思修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思想道德部分,其二是法律基础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修课,只有以最新的理论成果为支撑,才能不断强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引领。具体而言,思修课中法律基础的内容包含了法律的运行、法治体系的建设、法治道路的选择、法治思想的培育以及权利和义务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需要一定的法律理论作为支撑。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法律、法治等内容都做出了重要的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包含了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各个方面的最新理论,这些理论也都给予了思修课教材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最为有力的支撑,实际上这些理论也都在2018年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得以体现,也使得该教材有了更为系统性的理论指导。
2.提高了思政课授课老师的法律理论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作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任务,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就目前各高校思修课的授课教师而言,大部分教师并非法学专业出身,因此自身的法律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作为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高度概括与凝练,是新时代下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该思想融入到思修课的教学中,授课教师需要在对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在不断学习和体会该思想,也极大地提高思政课授课老师的法律理论基础。
3.夯实了学生的法律理论基础
就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法律基础知识,因此在教授思修课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时,学生往往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有效地融入高校思修课的教育中,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让非法学专业的同学也能对法律体系、全面依法治国、权利和义务等法律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更为全面的掌握,也在很大程度上夯实了学生的法律理论基础,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与意义。
1.完善知识目标与意识形态的结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 2015 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注]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增刊第1期,第6页。对此,高校思政课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知识目标与意识形态的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进入高校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思修课作为思政课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对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任务。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有效地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是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实现知识目标与意识形态结合的重要途径。
2.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要求的。在思想性和理论性方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到思修课的教育中,原本就是对该课在思想和理论方面极大的提升。2018年版思修课的教材在法律基础这部分内容中,已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贯穿其中,相比于旧教材,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理论基础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对于教师而言,因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作为指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更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深度,这也回应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在亲和力和针对性方面,相比于传统法学理论的高深莫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语言平易近人,其用最朴素的话语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与外延,也更容易被领会和掌握,即便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中也很少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而且,该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当下中国国情而言有极强的针对性,也能对我国目前法治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准确的解决办法,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就全面依法治国的种种思考和提问也能做出有效的回应。因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到思修课的教育中,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思修课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了整个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该思想得以有效的融入。
在思修课的教学理念上,为了更好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到思修课中,需要将该门课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一系列的升级和调整,从思想上做好融入的准备。
首先,从注重“授课”走向注重“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培养法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要求。而且对于高校的思政课而言,“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教师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当仅仅以教授知识为己任,在法律基础这一部分,更应当让学生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信念,使学生实现一个从知晓到认同、从认同到实践的过程,真正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次,从“法制教育”走向“法治教育”。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蕴含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更注重静态法律制度的教学,以教授法律制度的各组成部分内容和作用为己任,而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更关注法律运行的内容,其范围也覆盖了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教学的重点也不仅仅在于法律概念、法律体系等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整个法治过程的教授,包括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掌握“法制”与“法治”的区别等。在融入的过程中,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是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整体思想,就如前文所言,包含着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以,若该课的教学理念还仅仅停留在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则远远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这就要求授课老师不仅仅要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为核心,系统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才能完整把握教材的内容,也更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到思修课的教学中。
第三,从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走向注重法治思维的培养。不少的当代大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误认为思修课法律部分内容教学仅仅起到一个“普法”的作用,这样的观点是存在问题的。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有用人才,仅仅依靠法律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除了让学生知道法是什么之外,还应当训练学生运用法律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参与法律实践的机会,在学生中树立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
在教学内容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贯穿其中,但是,由于教材的内容较多,且集中在第六章里面,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当有所设计,重在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融入。教材第六章分为六节,为了更好的体现“融入”,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将整个一章分为四个专题进行教学。
第一个专题为法与法律体系,包含第六章的第一节、第二节和第六节。这一专题重在教授法律的基础知识、我国的法律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个专题中对于宪法内容的教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的重要部分。对于宪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进行过专门的论述,特别是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所以,在教学内容上,第一个专题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宪法是什么、如何加强和保障宪法的实施上面。而且在对宪法内容进行教学时,还应当详细解读其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注]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2月5日第2版。这部分内容在涉及到公民守法义务的部分,还可以在法治思维培养的教学内容中再一次进行讲授。
第二个专题为法治体系的建设,是教材第六章的第三节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集中体现之一。这一专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教学,第一个部分是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法律的实施、监督和保障体系以及党内法规体系的建设,第二个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这部分内容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的内容,无论是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层面,习近平总书记都做过重要的论述,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应当更加注重每一个层面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个专题为法治道路的选择,是教材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也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这一个专题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8-79页。因此,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详细地讲解党与法的关系。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内容,例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等论述。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大学生明确“党大还是法大”是伪命题,树立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本质上是一致的观点。这一专题还包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等内容,这些内容都集中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内容,也都是该思想融入思政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个专题为法治思维的培养,是教材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论述来讲,而且在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这个部分可以结合树立宪法权威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也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更好地贯穿于课程的内容当中。值得注意的是,法治思维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培育学生守法的意识,更在于尊法和用法。而且,在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中,还应当强调:“培养法治人才,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注]《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人民日报》2017年5月4日第1版。这也与法治道路的选择专题结合了起来,使得各专题之间更有逻辑联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到思修课的教学当中,最终还是需要依托具体的教学活动。因此,除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上的调整外,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进行优化。
1.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一般为灌输式教学,与之相对应的是启发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特点。在思修课的教学方法选择上,不应简单地非此即彼,而应当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更好地融入到思修课教学中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要求“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具体而言,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基础理论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涉及到核心思想以及基本原则等内容时,仍然需要进行一定的灌输式教学。马克思主义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灌输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因此,在思修课的授课过程中,既要考虑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和法律知识的基础,又要超越大学生的原有基础,使他们全面领会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思修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之一,面向全校的大学生,因此灌输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奉行教条主义,而是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特别是针对自然科学的学生,因为高中是理科生的缘故,因此其政治和法律的基础大多较为薄弱,更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将基本理论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分析透彻,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同和实践相关理论,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灌输式的教学基础之上,为了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更有效地融入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必不可少。特别是对大学生相关素养的培养上,启发式的教学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法治思维培养这一专题,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思考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如何做到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等等,这样可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有效地引入到课堂中来。除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之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法律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知晓自己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熟悉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明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除了灌输式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外,在教学工具的使用上,也应当有所创新。现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出生于2000年以后,区别于传统的书籍学习,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更倾向于新的教学工具和途径。因此,在思修课的教学工具上,需要以新媒体新技术为载体,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采取形式更加多样的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微课、幕课和雨课堂等形式,使得大学生更愿意、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
2.加强实践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社会主义论坛》2017年第3期。大学生由于尚未进入社会,因此对思修课中的各种理论都缺乏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法律基础这部分的内容。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仅靠理论教学很难使该思想融入到学生的意识中。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地理解书本里的知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也会有更深的领会。
加强实践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其二是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就第一方面而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每一章都会有相应的实践活动,但如同前文所述,思修课中法律部分的内容很多,占到整个教材三分之一的篇幅,却集中在一章里面,所以仅仅依靠一次或者两次的实践教学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在第六章中针对每一个教学专题都分别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每一个内涵都有更直观的体会,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中提出的“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就第二方面而言,传统的实践教学更多的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者进行社会调查为主,不过在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中,还可以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学专题分别开展。例如:针对法与法律体系这一专题,可以让学生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在比赛过程中实现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进一步熟悉;在法治体系建设这一专题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法院庭审旁听,在具体案件审判的观摩中明白法律在司法环节是如何得以实施的;在法治道路的选择专题中,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五个坚持”原则的内容、作用和意义;在法治思维的培养专题中,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为主题,一方面使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更加清晰地知晓自身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何为法治意识、如何培养法治意识。
总之,思修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校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任,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需要在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原则下,有效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该门课程的目的和使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