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6)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的相关问题作了系列讲话。特别是习近平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从五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文艺的本质、作用、导向、路线等问题。2016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明确新的历史时期文艺的方向和任务,重点提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提文化繁荣对国家、民族的意义,并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和实践的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阐释。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讲话和论述,前后关联,交相辉映,是习近平文艺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轮廓的基本形成。
学界或从习近平关于文艺的讲话入手分析其文艺理论的具体内容[1-4],或对其文艺理论来源和时代背景进行探讨[5-7],或对其文艺理论重要意义进行讨论[8-11],或将习近平文艺理论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比较[12-15]。其中,董学文、丁国旗从多角度探讨了习近平文艺理论[1,5,8-9,16-24],阎国忠、徐勇、白烨从其他角度来探讨了习近平文艺理论[25-27]。尽管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笔者认为,结合十九大报告的精神,有必要再次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内容、意义、价值。研究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准确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既要将其放到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来考察,又要放眼世界,从全球和全人类的视野来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结合改革开放40年历程以及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实践成就,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8]。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步前行。“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8]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意味着要反映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精神崛起的伟大飞跃,意味着要让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在新时代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意味着要给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解决文艺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9]11。
正确认识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首先应该将其放在两个不同维度: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的维度,二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维度。
任何理论的出现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环境和前人思想的资源。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如此,习近平思想也如此。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并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上而来的,并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共产主义为理想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29]1。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将文艺与社会经济、时代生活、阶级政治等纳入研究范畴考察文艺现象,揭示文艺产生和发展的特殊规律,积淀形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问题有大量阐释,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致费迪南·拉萨尔》、《致玛·哈克奈斯》等等。
不同于其他文艺思想流派多从作家创作、作品构成、文艺批评等具体细节来探讨文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是从历史、现实、社会、实践、人民等整体、宏观角度来观照文艺的问题,从社会发展、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与尊严等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
其一,文艺的人民性。文艺的人民性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传播、阐释、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人民中心这一导向贯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始终。不论是列宁的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30]268,还是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邓小平“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30]422,习近平的人民中心的创作导向,都是将人民置于文艺生产、发展、接受的核心和中心地位。
其二,鲜明的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基本的首要的观点。马恩唯物史观始终关注现实历史,主张从物质实践来解释抽象的超验观念,肯定社会实践的作用,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的现实的存在而非理念的集合。人通过实践有目的地认识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把“人这个主体在改造对象时用以规划劳动对象的尺度”[30]23作用于对象,结合自己的主观需要,把自然改造成为合乎目的的对象,“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30]24,达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践正是连接人和客观世界的中介,既满足了对象的尺度,也满足了人主体的内在需求;既展现了物的属性,也显示了人的本质。在此实践论基础上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彰显了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在马恩看来,社会实践是文艺产生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文艺应该根植于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坚持美学的和史学的批评原则。文艺与人民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担负起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使命。事实上,这又回归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的层面。正是这一导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从而改变社会环境和生存状况,实现人类全面自由的发展,达到合规律和合目的的统一。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建之后,在马恩同时或稍晚,拉法格、李卜克内西、卢森堡、蔡特金、普列汉诺夫等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坚持唯物主义史观,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大致沿两条路径。其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或称“新马克思主义”,主要指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社会思潮,主要代表有卢卡契、考德威尔、阿尔都塞、汤普森、威廉斯、伊格尔顿、杰姆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等。这一脉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的批判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主张以意识革命、文化革命等抨击资本带来的物化和对人的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多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他们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和解放作为哲学立场,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的学说,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与重要性,更注重对主体性的关注、对无产阶级意识的强调、对文化领导权的重视,“开启了一条突出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革命乌托邦主义道路,即通过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思想文化的反作用、意识形态的革命性为道路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31]25。其二是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包括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推进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丰硕成果。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他们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文艺发展的具体实践加以新的阐发和创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样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话语体系的高峰。马克思主义文论不是僵化教条的理论形态,而是始终保持开放性的姿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32]35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历史的梳理,可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到他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宝库作出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发展的过程。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文化批判为主,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而生成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肖楚女、瞿秋白、邓中夏、沈泽民等将马克思主义文论引入中国,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学说来阐释文艺现象,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程;在左翼文学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田汉等的推动下进一步广泛传播和发展。左翼作家将文学与政治相结合,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工具,肯定文艺的阶级性,提倡文艺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大众化倾向及文艺的政治和人民属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文艺实践的经验,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斗争形势以及文艺界的现实状况,系统地阐释了文艺的原则和方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社会生活、文艺的批判和继承以及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立场等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典范。虽然毛泽东文艺思想中某些观点在后来被修正,但在特殊革命斗争时期,这样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为必要、科学和合理的。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文艺思想。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髓,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邓小平把文艺问题放置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语境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关于艺术生产的二重性原理,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0]422,将文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同时,他调整了文艺的方向和原则,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第四次文代会之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二为”方向。这一方面拓展了文艺人民性之“人民”的范畴,另一方面也对文艺的性质和任务做了调整。邓小平文艺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处理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问题,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又一次飞跃的是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8]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33]。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内涵,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以全新的视野和高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相关问题作了系统阐释,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史来说,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是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新的内涵,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进程来讲,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是继毛泽东、邓小平之后产生的最新文艺理论成果,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的境界,“为更具有时代性、系统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特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34]2。
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现实语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习近平文艺理论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品格。
首先,习近平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赋予了文艺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习近平将文艺放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中来审视,认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5]虽然这是就整个文化而言,但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理完全一致。
“一切意识形态都为它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服务”[36]830,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文艺事业自然应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挥作用、贡献力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不讳言其鲜明的阶级性,从来都旗帜鲜明地倡导文艺的阶级性、人民性。尽管在中外文艺思想史上的确有反对文艺的现实功能和政治作用的认识,但更多鲜明提倡文艺的政治、道德、教育功能的理论家和艺术家,他们对文艺的地位和价值都有充分的肯定。古希腊柏拉图要将诗人赶出“理想国”,那是因为诗人的作品有可能引起人们的感伤癖和哀怜癖而不利于“理想国”的治理,亚里士多德正面提出文艺的“卡塔西斯”作用和认识真理的可能,说明文艺对于认识真理、泄导情感、净化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从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到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再到启蒙运动的天才、灵感、情感高张,以至现代主义从另一个极端反思文艺的功能等等,皆对文艺的功能予以肯定。中国有关文艺的功能和价值的认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发达,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从来都把文艺与安邦治国、培养理想人格关联在一起的,极为重视文艺的教化功能。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7]104-105及“兴观群怨”[37]178,汉儒对文艺讽谏功能的强调,曹丕《典论·论文》“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38]720对文艺地位的空前肯定,唐宋以来的“文以载道”等等,乃至近代梁启超关于小说的熏浸刺提四种功能的阐发,都说明了中国文论一以贯之的实用性、功能性品格。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文论家和艺术家已很重视文艺的现实功能,那么,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产生之后,要求文艺的政治性、阶级性、人民性就更加突出。列宁不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列夫·托尔斯泰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而且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要求文艺成为整个无产阶级总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30]267。为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和解放全中国,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30]364,革命的文艺应该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30]365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调整,文艺的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邓小平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角度再次强调文艺“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者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30]422。
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力、世界影响等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应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和未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向,明确将中国的文艺事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结合,把文艺的地位提到了空前的位置。习近平多次关于文艺的讲话都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艺的作用,文艺对塑造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迈向崭新的征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层次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8]。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更为丰富和更有内涵的精神文化。文化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的重要尺度,也要随着人民的需求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交流日益增多,不同的文化和价值相互碰撞交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文艺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增强国际间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9]。在新的历史形势和时代环境中,文化的繁荣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35]
习近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文艺的功能和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对前人关于文艺地位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习近平以广阔的视野对新时代的文艺的作用作出了科学的论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视野。从毛泽东将文艺看作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的工具,到邓小平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再到习近平“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的论述,体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篇章。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性的导向,赋予“人民”这一概念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35]。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论探讨文艺的根本和原则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文艺要表现新的工人阶级,描写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新的观念,这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对文艺问题的诉求。列宁提出写作“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30]268,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无产阶级性质。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将这一问题发展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改革开放时期,阶级斗争已不是最主要的矛盾,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已不再适应当时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因此邓小平从文艺的使命和效果出发,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30]422的口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倾向”,坚持社会主义文艺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民的文艺的立场,这是习近平文艺理论的核心,这也决定了当前文艺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35]。坚持文艺的人民中心导向,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立场,同时也是对前人文艺本质问题的认识的拓展,不仅是回答了文艺“为了谁”的问题,更是指明了文艺的根本方向,将“人民中心”贯穿到文艺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说,坚持文艺为人民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谋福利,为文艺赋予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在创作主体层面,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35],反映人民心声,彰显人民情怀,尊重人民的意愿;在作品来源层面,从人民生活中挖掘文学艺术的宝藏,文艺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现实生活;从接受层面来看,文艺作品要经得起人民的评价,让人民拥有参与文艺的话语权,将“人民”这一标准作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之一。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上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时赋予“人民”这一概念新的内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人民”是指“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30]368。此处的“人民”更多是从阶级和政治属性来定义的,具有浓厚的阶级意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这里的“人民”包含了“工、农、兵、知识分子和城乡其他劳动者”[40]116,更多的是指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习近平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人民”的内涵较之于以往有了区别,“从广泛意义而言,认同并参与到中国梦的实践建设过程中的全国各族人民乃至海内外中国同胞,都可以被纳入‘人民’的范畴,这里面包括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及港澳台和海外同胞等”[34]8。这里的“人民”极大地拓展了以往对“人民”的定义,进一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再次,在文艺的评价标准上,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使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实现了进一步突破。习近平坚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35],这是对恩格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30]177、毛泽东文艺批评两个标准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习近平坚持主张从历史、人民、艺术、美学四重维度来评价文艺作品,理论内涵更为丰富。习近平将“人民”和“艺术”的维度纳入其中,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性的品格,体现了在评价标准上的人民性导向,更加体现出人民的权利;另一方面充分尊重文艺的审美特性,尊重文艺发展的特殊规律,进一步将文艺批评推进到更为全面具体深入的层面,是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和创新。
当然,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不仅体现于上述三个方面,诸如关于文艺的创作、文艺家的责任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时代特征。习近平提倡文艺工作者要树立精品意识,追求文艺创作的精益求精,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作中,“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39],要将“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35],致力于创作具有人文情怀和艺术魅力的原创性优秀作品。同时,文艺工作者要有使命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和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心怀祖国人民、响应时代号召、追求艺术理想”,反映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真善美,坚守文化理想,引领社会风尚,“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39]。
如果说从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发展史看,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形态和话语体系,那么,从全球眼光的维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则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文艺的具体实践和阐释。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可以看到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艺呈现出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为世界文明的多样化繁荣和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文艺理论是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多元文明的对话交流中强调平等互惠、和而不同的共同发展理念,将中国自身文化的发展同世界文化的发展相统一,体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构建了不同文明交流的新范式,是人类思想史上重要的理论创新。
“共赢、共享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美好希冀,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41]14,“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42]52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一次论述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这既是习近平对当今多元共生的国际形势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认识,也是对未来的前瞻性展望。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观,也是一种强调构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新的视角和高度认识人类的共同价值倾向,其核心价值是共享共赢。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和调整时期,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家之间的交流渗透到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趋势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和挑战。现实表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挑战,“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42]538。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由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世界文明应当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树立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艺观,倡导对不同文明优秀文艺成果的吸收和借鉴。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国情、风俗习惯锻造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文化的对话交流中,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对抗。美国学者亨廷顿断言:“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43]7这种理论过度强调了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事实上,“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42]544。“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44]1634,中国古人的智慧也说明了同样道理。
中华“和而不同”思想彰显了人类价值共性的现实可行性。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谈到人类精神文化是由全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要承认各种文明的多样性,不同的文明凝聚着不同的人类智慧,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总体格局。文艺作为不同国家和民族互相沟通与了解的极佳方式,在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中,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习近平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45]因而,对于国外优秀的文艺成果和不同的文明,要在尊重的前提下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以此推动中国文艺的创造性发展。正如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35]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来看,习近平将文艺的问题放置在全球眼光和全人类格局中考察,是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来思考中国文艺实践中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人类文明的发展作为自己使命的担当。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在构建平等互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不仅要树立“共同体”意识,也要通过中国文艺的实践典范,推动世界其他文明的“共同体”意识,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和文明普世论,为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树立榜样。
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在全球文明多极化的格局中,在世界文艺的眼光中认识和思考中国文艺实践;中国文艺要展现中国独有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大国文化自信的增强,进一步推动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世界文化繁荣增加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文艺工作者要秉持如下原则:“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39]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完全摈弃,而是学会取舍,将传统文化和新的时代条件相结合,在继承中批判性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突破传统的局限,以古鉴今,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出与时俱进又具有思想深度的艺术形式,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使命。
在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华文明在积极融入世界多元文明的发展潮流中,在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39],文化自信是与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相关联的基于共同价值认同基础上文化身份的自我辨识和建构。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在跨文化交流中,既承认差异性,也同时保持高度的自我认同,理解自身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自信既是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同时也体现了对其他文化的包容性。因此,在文艺对话实践中,既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闭关自守,而是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融入到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总体进程中。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将人类文明的发展看作整体,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高屋建瓴地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走向世界的积极性,彰显了中国在世界文明交流对话中的大国胸怀和历史担当。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立足于新的时代语境,辩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科学地分析中国文艺实践中的新问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形态,为中国当代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拓宽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视域,奠定了科学、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内涵的基础,对实现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将新时代中国文艺放置在人类共同发展的视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格局之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