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东
奇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昌吉 831800
中草药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 、止血、除热安胎[1]。因近几年市场需求量倍增,野生资源缺乏,人工栽培逐年递增,黄芩已成为当地种植的主要中药材,也是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为节本增效,笔者与当地药材种植户探索、试验,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栽培,并总结出栽培技术,供种植户参考,为当地黄芩规模化种植提供依据。
选择土层深厚,通透性好的中性或弱碱性土质。
下基肥后结合深翻整地,达到地块平整、土壤细碎,待播。
施常规肥料磷酸二铵25 kg/666.7m2、钾肥8 kg/666.7m2;优质有机肥3 000~4 000 kg/666.7m2,均匀撒开,深翻宜于根部生长。
一般选择秋播,时间为8月份。
采用平畦1 膜10 行双滴灌带机械化播种技术:专用铺膜播种机精量点种,机械铺膜使用1.25 m地膜,膜下10行种子、2条加压滴灌带一次完成。左右两边各3 行,分别铺2 条滴灌带,中间留4行。宽窄行播种,窄行15 cm、宽行25 cm、株距10 cm、膜间行距40 cm,播深4~6 cm。播完及时滴水,干播湿出,约10 d出苗。
用种量3.0~3.5 kg/666.7m2。
苗高10 cm左右,条播田按株距8~10 cm定苗,每穴留苗1 株,去弱留壮,缺苗可在过密处带土取苗补种,间苗补苗后应及时滴水。
间苗、定苗成活后第一次中耕除草,一般中耕除草3次。在雨后表土刚干时进行,以便保墒,幼苗期不建议中耕,建议采用人工除草。
由于本地黄芩种植密度大,夏季蒸发量大,应经常滴水灌溉,需掌握少量多次原则,保持膜下不缺水,地表干爽,水分充足且不引发病害。每次中耕后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视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滴水时间和次数。
全生育期随水施肥,结合中耕除草,施生物菌肥5~6 kg/666.7m2,磷酸二氢钾5~8 kg/666.7m2。全生育期轻施氮肥,氮肥过量容易引起病害。
黄芩一般主要病害为叶枯病、茎基腐病,叶枯病多发于高温高湿环境,应当注意地表及时排水,保持通风透气;茎基腐病防治办法,于秋季清理田园,处理枯枝落叶。发病初期可用50%的多菌灵1 000液防治,间隔7~10 d喷药1次,连续喷施3次。
黄芩在本地一般10月份可采挖,由于种植面积大,人工采挖困难、成本高,且易伤根,采用专用中药材收获机进行采挖,挖出后除去附着茎叶和泥土,晾晒至半干,去外皮,扎成小捆。在晾晒过程中避免强光暴晒会发红,防止淋雨后先变绿后变黑。一般产量300~400 kg/666.7m2。
奇台县上山乡镇沿林区公路一带,种植黄芩效益好,规模化种植发展迅速,采用平畦1膜10行双滴灌带机械化栽培黄芩,节本增效,种植效益好,而且实现全程机械化,可以在短期内完成大面积播种、收获,有订单保障下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