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强
共生理论是生物学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指出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互利的生活,双方缺一不可,共同实现生存与发展。随着共生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覆盖范围及理论价值开始更多地体现于多个领域,在共生视野下围绕初中体育足球教学展开研究能够发现,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构建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满足学生身心需求的前提下,展开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开展学习与探索行为,建立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同时,共生理论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去调整和优化,建立问题挖掘与主动探索的共生关系。
“寓教于赛”模式构建
足球是初中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而传统足球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反复练习为主,相对枯燥且重复的训练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无法达到共生状态。“寓教于赛”模式就是要将足球教学融入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之中,使学生能够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主动探索足球世界,让实践成为学生的老师,真正建立教育与学习的共生关系。
有效推动高素质人才建设需求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与生理都在不断变化,足球运动有效契合了学生的成长需求,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体育教育领域,更体现在智育、德育和美育等多个方面。初中学生还未能形成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能够投入更多精力,反之则会出现消极懈怠的情况。共生视野下初中体育足球教学要建立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学生的需求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寓教于赛”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求胜欲和参与积极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足球运动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将从根本上改变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利于获得更好教学训练效果 从共生理论入手分析能够发现,足球本身是一项竞技运动,教学与比赛本身共生相容,而传统足球教学却打破了教學与比赛之间的共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与训练中占据了核心主导地位,学生能够发挥个人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机会少之又少。在生本理念全面推行的当下,喧宾夺主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继续维系。寓教于赛模式的构建就是要将课堂主导权重新交到学生手中,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和实践,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他们迫切渴望提升自我,学习动力与训练积极性被有效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乐于投入更多精力,成就感和愉悦感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足球运动之中,高度紧张氛围中学生的好胜心被有效激发,大脑皮层血液流动加快。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都将被激发,训练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有助于校园足球运动的推广 我国在近年来积极推动校园足球运动,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和挖掘具有潜力的足球运动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初中阶段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而足球也恰恰是很多学生的最爱。受制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影响,很多学校的校园足球运动推广并不顺利,特别是落后的教学模式影响到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生团队意识与配合能力的形成。寓教于赛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足球比赛,与同学们之间形成积极的团队关系,更好地参与到足球竞赛之中,同时教师可以依托“寓教于赛”模式建立校园足球联赛,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其中。
模式构建策略
共生视野与新课改理论存在密切关联,从共生视野入手能够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共生关系,使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满足,而“寓教于赛”模式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转变教学理念,形成共生思维 初中足球运动教学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与教师形成共生关系才能够推动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将使他们真正爱上足球运动,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实现学习效率与核心素养的同步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深度理解生本理念与共生理论,围绕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深度分析,积极推动“寓教于赛”模式的构建,有效利用比赛活动提升学生足球水平,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与不足。
调整教学流程,实现“寓教于赛” 传统初中足球教学流程,以学生的充分训练为主,教师的讲解分析为辅,比赛活动开展较少。共生理论明确了教师与学生需要共同参与、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要逐渐减少单纯讲解在教学中的占比,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如射门比赛、带球绕杆比赛、分组竞赛等等,使学生始终处于游戏比赛状态之下,这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创新评价模式,引导学生自评 共生视野下,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确立,传统课堂评价主要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导致他们并不愿意教师指出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寓教于赛”模式下,教师通过比赛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技术方面的问题,学生自我评价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努力学习和持续训练提升足球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