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洋
让小婚家无比感动的卢奶奶
2018年12月11日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7级大风像刀子似的,刮得人脸隐隐作痛。
上午,我坐在编辑部的办公桌前趕稿,突然,听见有人轻声问:“打扰了,请问这是婚姻与家庭杂志社吗?”抬头一看,发现一个中年男士搀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走了进来。
老奶奶的脸被风吹得通红,她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有些忐忑地说:“我姓卢,今年80岁了,住在北京农学院那边。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所以我写了一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庭变迁》,特别想刊登在《婚姻与家庭》杂志上。我让儿子陪我过来投稿。”卢奶奶的儿子笑着说:“这是我母亲的一个心愿。”
卢奶奶这么大的岁数,居然冒着凛冽的寒风到我们《婚姻与家庭》杂志投稿,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深深感动了!
我连忙走上前,接过她手里攥着的信封,“这么冷的天,您不用特意跑过来的,小心身体!您可以把电子版发到编辑的信箱里,我们收到来信就给您回复了,很方便的!”
卢奶奶叹气说:“唉,我岁数大了,不会打字,也不会用电子邮箱,只能用稿纸写出来。我很喜欢你们杂志,还订阅了2019年全年的《婚姻与家庭》。”我向老奶奶表达了真诚的感谢,把自己的名片留给她,及时回复了她的稿件。
临别时,同事小代找来几本最新的《婚姻与家庭》,送给老人作为礼物;丹红给老人拍照留念。拍照前,卢奶奶担心头发被风吹乱,我拿着梳子轻轻地帮她梳头。镜头前,老人抱着杂志,脸上满是新奇和喜悦,就像孩子一样。
因为版面有限,特摘录文中片段在此刊登,帮卢奶奶圆梦:
……从学校毕业后,我丈夫被分配到北京工作,我被分配到新疆乌鲁木齐。我生育了4个子女,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难以计数的困难。每次赴京探亲,都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艰难路程:那时,乌鲁木齐到北京尚未开通直达火车,往往要在兰州或西安倒车。我一个人携儿带女,要坐三天四夜的火车。有时没有座位,孩子们就只能睡在火车座椅的下面,还要忍受蚊虫的叮咬。到北京下车后,我带着孩子们在马路边的小水沟中洗洗脸……这样艰难困苦的生活,我们整整坚持了19个年头!
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才彻底改变了这种生活面貌。在国家遭受“四人帮”的破坏,百废待兴的繁忙情况下,党还想到了我们这些长期分居两地生活的“牛郎织女”。北京人事局在1980年年初向新疆发出了调我到北京工作的公函,我们全家终于在北京团聚了!当时欢乐欣喜的心情无以言表!我们终于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我的工作也得到了组织的认真安排,孩子们也在北京上了学!
现在,我的子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或是大学教师,或是事业单位的中层领导,或是高级工程师。我们全家都铭记党的关怀和恩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崇华于2018年12月10日
非常感谢卢奶奶对我们《婚姻与家庭》杂志的肯定和信任!我们也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用最大的诚意去对待每一份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