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杨如武, 印弘, 郝跃文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肿瘤之一,起源于蛛网膜脑膜细胞(帽细胞)。2016年WHO将脑膜瘤分为15个亚型,各亚型在影像上鉴别困难[1],但部分亚型(包括微囊型)的MRI表现具有一些特征。本文拟分析16例微囊型脑膜瘤的MRI表现,旨在探讨其MRI特征及病理基础,以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收集2012年5月-2018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及西电集团医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微囊型脑膜瘤患者共16例,其中发生于大脑镰旁4例,大脑凸面12例。患者年龄29~67岁,平均47岁;男4例,女12例。
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无特征性。头痛、头晕8例,颅内高压5例,癫痫发作7例,昏迷并意识障碍1例。
图1 女,42岁,左侧顶部微囊型脑膜瘤。a) 横轴面T2WI示左侧顶部内板下病灶呈囊性软组织肿块(箭),病灶内可见多发的、大小不一的微小囊变,并有分隔影; b) 横轴面T1WI示病灶呈低信号(箭); c) 横轴面T1WI增强扫描示肿瘤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其内分隔呈细网状强化,周围无水肿(箭); d) 镜下病理示:瘤细胞呈卵圆形,排列疏松,呈旋涡状,细胞质淡染伸出指状突起,其内富含空泡状结构,细胞间有较多毛细血管网(HE,×200)。
16例患者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荷兰Philips Achieva 1.5T MRI和美国Siemens Magnetom Aera 1.5T MRI扫描仪,4通道头部线圈。常规MRI平扫包括横轴面T2WI(TR 4500 ms,TE 87 ms)及T1WI(TR 250 ms,TE 2.5 ms),T2FLAIR序列(TR 9000 ms,TE 85 ms,TI 2500 ms),矢状面T1WI扫描(TR 440 ms,TE 2.5 ms)。增强扫描包括横轴面、矢状面、冠状面T1WI(TR 250 ms,TE 2.5 ms)。其他扫描参数:层厚5 mm,视野220 mm×220 mm,矩阵256×256,翻转角150°,NSA 2次。对比剂采用Gd-DTPA(浓度4.305 g/15 mL),剂量0.1 mmol/kg体重。
16例微囊型脑膜瘤依据肿瘤部位、体积和生长方式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均行全肿瘤切除术。手术均在显微镜下操作,多数病例采用常规额叶、顶叶、额颞、额顶入路。术中所见:肿瘤呈灰白色,与硬脑膜粘连紧密,且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肿瘤切面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囊状影,囊液粘稠。
肿瘤切除后,均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标本采用S-P法染色,免疫标记包括波形蛋白染色(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D31、CD34、S-100蛋白等。
16例术前均被诊断为脑膜瘤,其中诊断为微囊型脑膜瘤11例,误诊5例(误诊为非典型脑膜瘤3例,血管瘤型脑膜瘤2例)。16例肿瘤均以宽基底与颅骨内板硬脑膜相连。11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5例呈分叶状;肿瘤大小为2.3~5.8 cm。11例肿瘤在MR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以囊性为主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内见多发的、大小不一的微小囊变;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并伴多发分隔影(图1a,b),周围无水肿或水肿较轻;增强扫描示肿瘤呈细网状强化(图1c)。5例在MR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软组织肿块;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等、高信号(图2a,b),肿瘤内囊变坏死区少见;增强扫描示肿块显著强化(图2c),周围无水肿或水肿较轻。
镜下病理:肿瘤细胞由脑膜皮样瘤细胞和梭形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呈卵圆形,胞界不清,排列疏松,呈旋涡状;细胞质淡染伸出指状突起,相互交织构成大量细胞外腔隙,间质丰富有许多空泡状结构;微囊构成的疏松网状结构间常可见上皮细胞型或过渡型脑膜细胞,细胞间有较多毛细血管网,中间有不等的薄壁血管腔,构成了其较具特色的病理结构(图1d,2d)。免疫组化:PR、Vim、EMA、MGMT呈阳性表达;AE1/AE3(-)、CD163(-)、CD34(-)、CD68(-)、S-100(-)、GFAP(-)、Syn(-)、Ki-67指数3%。
微囊型脑膜瘤是脑膜瘤中一种比较少见的病理亚型。按照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微囊型脑膜瘤属于Ⅰ级[2],为良性脑膜瘤。中老年女性好发,临床症状无特征性,主要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和体积相关。本组病例多以头痛头晕、癫痫发作就诊。
微囊型脑膜瘤与常见的良性脑膜瘤在MRI上具有相似的位置、临床特征和预后,主要表现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并可见脑膜尾征[3]。总结本组病例,笔者认为微囊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以下特征性:①以囊性为主的软组织肿块,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②病灶内可见多发的、大小不一的微小囊变,并伴分隔影;③病灶增强后呈细网状强化,其周围水肿带较轻。
图2 女,49岁,左侧额部微囊型脑膜瘤。a) 横轴面T2WI示左侧额部病灶呈高信号的软组织肿块(箭),病灶内可见细线分隔影; b) 横轴面T1WI示病灶呈低信号(箭); c) 横轴面T1WI增强扫描示肿瘤明显强化,周围无水肿(箭); d) 镜下病理(HE,×200)示肿瘤细胞由脑膜皮样瘤细胞和梭形瘤细胞组成,排列疏松,呈旋涡状,相互交织构成大量细胞外腔隙,其内富含空泡状结构,细胞间有较多毛细血管网,中间有不等的薄壁血管腔(箭)。
微囊型脑膜瘤在病理上也具有一些特征性表现。肿瘤细胞在复杂的网状结构中形成细长的相互连接的细胞质,从而使细胞质间隙内形成了许多小“囊状”空间,由此产生的细胞结构在外观上呈“类似细筛状”结构,即微囊[4]。部分微囊相互融合成小囊或大囊,且囊性区边界清楚、有一定的张力。微囊形成的病理机制包括:蛛网膜分化、肿瘤细胞分泌活动、某些退行性过程、蛛网膜小梁细胞来源[5]。微囊内可见大量粘液样变,因此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且信号较均匀;由于肿瘤组织细胞间富含毛细血管网结构,且中间有不等的薄壁血管腔[6],故肿瘤MRI增强扫描呈明显的分隔强化,这些是微囊型脑膜瘤的MRI特征表现的病理基础。
微囊型脑膜瘤需与以下两种肿瘤进行鉴别。①血管瘤型脑膜瘤: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与血管瘤类似,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病灶内可见流空血管;病灶增强后呈显著均匀强化(类似血管瘤的MRI表现);引起邻近颅骨骨质增生[7]。本组中2例的MRI表现与上述征象相近,但其病灶内未见流空血管,可作为两者的重要鉴别要点之一。②非典型脑膜瘤:肿块内可见多发囊变坏死区;肿块增强扫描呈不均质强化;可见分叶征,可侵犯周围脑组织,肿块周围水肿范围较大[8],常引起颅骨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本组中3例的MRI表现与此征象类似,但其内部囊变与非典型脑膜瘤坏死区有本质区别,后者一般少见分隔强化影,坏死区无强化,这些特征与微囊型脑膜瘤典型的MRI特征存在一定差异[9,10]。
微囊型脑膜瘤的常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长期随访并未出现肿瘤复发,因此,术前明确脑膜瘤的病理亚型十分重要,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并降低手术风险。通过与病理基础的对照分析,可更深入的认识及理解微囊型脑膜瘤的MRI表现,从而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