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强,詹源胜,秦忠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北海 536000
临床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治疗中,由于其病症原因尚不明确,导致缺乏相对彻底的临床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在改善患者症状表现、控制病情发展以及栓塞、猝死与心力衰竭预防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随着扩张型心肌病及其临床治疗研究的不断开展,在病理机制及药物作用研究不断提升基础上,其药物治疗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其病症原因尚不明确,在针对患者的病理机制研究中显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机体中存在多种抗体,且这类抗体对心肌细胞蛋白质生成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因此,被认为患者机体中的这些抗体因子与患者病症发生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其中,β1受体的自身抗体β1-AABs水平变化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情发展变化之间就存在一定关系。由研究显示,对扩张型心肌病晚期患者β1受体的自身抗体检测显示,其检出率就达到80%左右,由此可见,其抗体因子变化与患者病症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对于这一关联作用,该研究中解释为β1受体的自身抗体对致慢性类肾上腺素变化具有引导作用,在这种作用下会造成β1受体出现降低变化,从而对扩张型心肌病病情变化起到相应的关联和影响[1]。
卢磊等人[2]在进行扩张型心肌病治疗的有关研究中,采用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进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治疗应用,并对患者血清IgG水平变化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显示,在患者血清IgG水平降低变化到120 mg/dL左右时,能够实现患者体内β1受体的自身抗体因子分布有效清除,从而减少患者的感染风险。此外,在采用免疫吸附剂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治疗干预一段时间后,其心脏功能改善效果以及LVEF、LVI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s(左室收缩末期内径)等指标改善水平均比一般的基础治疗患者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免疫吸附剂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治疗应用中,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效果。该研究中,针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情变化与β1受体的自身抗体因子变化关系,在采用抗氧化剂对患者进行治疗应用后还显示,能够对患者机体β1受体的抗体因子水平进行明显控制,从而对患者病症治疗起到积极的干预和控制效果。从以上研究的结论报告中可以看出,免疫吸附剂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治疗中,是一种相对有效且危险性较低的治疗方案,在控制患者病情变化进展以实现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等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对钙离子拮抗剂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治疗应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早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抗ADP/ATP载体抗体升高有关,这种抗体因子能够导致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细胞膜钙电流以及胞浆游离钙浓度上升,而机体中过量钙离子以及其它细胞毒性物质的介导作用,会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加重,从而对患者心功能产生进一步危害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临床在进行早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治疗中,就有必要采用钙离子拮抗剂通过与患者机体内自身抗体进行钙离子通道竞争,以减少对心肌细胞的损害影响。对于这一情况,有研究结论中就显示,与健康人员对比,扩张型心肌病早期患者的血清检测中抗ATP/ADP载体的抗体明显升高,且该指标变化通过对患者心肌细胞膜钙电流以及胞浆游离钙浓度有着相应的作用和影响,过量钙离子以及有关细胞毒性物质的介导作用,在自身免疫抗体的对抗作用下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其在早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功能障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3]。此外,有多项研究显示,采用60 mg/d的硫氮卓酮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治疗,与基础药物治疗联合进行治疗半年左右,患者病症复发及死亡比率明显低于单纯的基础药物治疗患者,且患者的心胸比以及LVEF、LVIDd、LVIDs指标改善变化明显[4]。由此可见,钙离子拮抗剂硫氮卓酮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治疗应用中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尤其是早期疾病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反应,且在患者心肌病理性增生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此外,针对钙离子拮抗剂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治疗中应用,还有动物模型实验研究显示,在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其模型中肌原蛋白基因发生突然性异常改变,导致心肌细胞的肌浆网Ca2+水平明显降低,针对这一情况,早期给予实验大鼠模型使用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硫氮卓酮)进行有效干预,能够明显促进实验模型的心肌细胞内肌浆网Ca2+水平逐渐恢复正常,从而实现大鼠心肌细胞病理增生变化,对扩张型心肌病发展起到相应的控制作用。根据这一研究结论可以看出,肌浆网Ca2+水平的异常变化是扩张型心肌病早期疾病发生的重要指标因素及病理机制变化,临床中通过对患者这一指标变化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提示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硫氮卓酮)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因肌原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扩张型心肌病发生,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价值和作用意义。总之,在临床实验结论基础上,对硫氮卓酮在早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症发生控制及改善的作用进行研究证实情况下,再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对基因治疗的潜在作用进行论证,对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及研究进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意义。
对于生长激素以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除在动物研究模型中采用大剂量生长激素进行治疗干预显示对心肌细胞肌球蛋白重链V3亚型会产生相应的作用影响,导致其发生改变外,还显示在实现心肌细胞收缩速度以及ATP酶活动降低以实现心肌细胞所需能量控制方面效果也十分明显[5]。
此外,有研究结合生长激素在机体分泌及旁分泌中对局部器官或中枢神经的刺激导致类胰岛素生产因子-1与IGF结合蛋白生产水平增加作用,通过对该作用机理的合理运用在实现患者心脏后负荷改善与心脏收缩功能增加等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患者采用生长激素治疗,并直接给予IGF-1治疗后显示,患者心脏指数以及每搏量明显增加,且血管阻力以及右房压力等明显减轻,同时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6]。由此可见,生长激素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也提出对长期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的可行性及其治疗效果是临床研究今后一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和问题。
对β受体阻滞剂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的应用,有研究显示,采用β受体阻滞剂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实施早期的长期干预治疗后,对患者症状变化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且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生存率[7]。对于β受体阻滞剂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症治疗的作用机理,该研究认为与免疫机制调节变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β受体阻滞剂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应用研究发展,有学者研究认为,β受体阻滞剂在实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细胞收缩功能与病理性增生变化改善控制的同时,能够实现LVEF与左心室重构改善,在对患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干预治疗1年后,患者的心肌细胞α肌球蛋白重链与肌浆膜Ca2+-AT-Pase表达明显上升,同时β肌球蛋白重链表达降低,对LVEF与左心室重构产生影响,并且根据这一病理机制及作用影响,在对胎儿基因程序要素采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逆转引导后,能够促使其由病理性向正常表达方向转变,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该研究还指出,在采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应用中,应对患者血容量进行充分控制后,以最少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并且需要结合患者病情随时调整剂量,以确保其治疗应用的效果[8]。
临床中,对己酮可可碱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应用的作用机制,有文献研究显示[9],己酮可可碱能够通过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产生进行抑制,实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症改善和病情变化控制。这是由于肿瘤坏死因子-α作为一种具有负性肌力作用的细胞因子,而细胞凋亡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情变化及发展的重要作用因素,在患者心力衰竭发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己酮可可碱的抑制作用,对多种机体细胞的凋亡进行阻断,从而实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情发展与变化控制,改善患者的病症表现。该研究还指出,根据己酮可可碱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症治疗应用中的作用机制,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基础性药物治疗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加使用己酮可可碱促进患者疾病症状改善,提高左室功能,增加患者的运动耐受量,从而逐渐改善并提升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临床采用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以及参脉注射液等中药制剂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治疗应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0],并且中药治疗在扩张型心肌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影响越来越显著。对于上述中药制剂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治疗应用,有关研究显示,中医学将扩张型心肌病划分为心肾阳衰导致瘀痰互结,使心脉痹阻,从而导致病症发生,因此,治疗中以温阳益气为主,阳气益补即可促使瘀痰驱散,进而心脉得畅,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和控制。其中,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制剂中含有红参、附片、人参皂苷、乌头碱等中药充分,有助于益气固升,起到逆转回阳效果[11]。
此外,联合用药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临床采用多种药物联合进行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有研究中采用利尿剂以及血管扩张、β受体阻滞剂等多种药物联合进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远期效果,且在以参麦注射液联合小剂量氨酰心安进行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后,在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改善方面,也起到较好的作用效果[12]。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的多重方式联合治疗也将成为扩张型心肌病药物治疗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之,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药物治疗,由于其病症原因尚未形成明确的结论,导致其临床治疗缺乏相对彻底的治疗方案,随着疾病认识以及药物研究的不断提升,在实现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理及相关因素研究基础上,其药物治疗研究也将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