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多维审视*

2019-02-21 17:31:26李美玲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

李美玲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必须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文化事业是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部分组成。自古以来,乡村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关乎国家文化形象的定位,关乎国家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文试图从政党、历史、人本、方法等维度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内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

一、政党维度: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党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

发展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长期执政的唯一政党,发展包括乡村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是其获取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1.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有利于推进城乡平衡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早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同志对此就有清晰预见,在他看来,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要看它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128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是,新时代的“发展”,是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发展,也是城乡统筹、城市和乡村齐头并进的发展。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后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也有了根本性改善,特别是沿海一带的地区和人民群众率先富了起来。但是我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就是其突出表现。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社会治理上,也体现在文化发展上。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落后、文化产品的供不应求,以及一些乡村出现的优良美德遗失、娱乐消遣低俗化、肆意泛滥的销售讲座等,都与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有关。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实现城乡文化平衡发展,是从国家、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对党治国理政理念的积极贯彻。

2.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三农”问题是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第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但近代以来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比较缓慢,“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现代化的突出问题。迄今,农业也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第二,我国农业人口占比大、农村的稳定关乎国家的稳定,农业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发展。第三,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问题直接关乎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因为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要使碗中有粮,首先就得发展农业,发展农村。基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一方面,文化繁荣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塑魂,发展乡村文化,能够提升农村文化品质,净化农村“软环境”。201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这样界定乡村振兴的内容:乡村振兴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见,文化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内容。另一方面,文化繁荣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农村能够留住人、培养人、吸引人。而无论是“留住人”、“培养人”,还是“吸引人”,乡村文化发展都有独特作用:文化事业能够提升人的知识素养、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文化产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因此,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也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3.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有利于防范化解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风险。当前,党面临着7大领域的重大风险。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看不见、摸不着、危害大,尤其值得关注。文化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一方面,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文化又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政党与意识形态也密切相关,意识形态既是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政党意识形态本身也从属于政党政治文化的范畴,政党与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意识形态指明了党前进的方向,也为党获得民众的支持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但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信息网络时代,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进攻下,在以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在广大农村地区,凝聚人们的共识非常艰难,农村呈现出思想意识多样化的状况,成为敌对势力利用意识形态向党发起攻击的重点区域。其原因在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一大批农民群众纷纷往城里跑,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常住地。这个群体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素养比较低,辨别力比较差,容易上当受骗,容易听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的不当言论。同时,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也给了敌对势力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肆意向党的意识形态发起攻击,予以否定、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是,意识形态领域,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因此,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以文艺或文化的方式对党的方针政策等进行正面宣传,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养,既能维护农村秩序的稳定,维护老百姓的合法利益,也能确保党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二、历史维度: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逻辑

文化源于实践,也是对历史或全面或某一方面的记录。恩格斯在谈及爱尔兰民歌时说,无论是产生于古代,还是产生于近三四百年间的爱尔兰歌曲,都是爱尔兰弹唱诗人弹唱的曲目。这些诗歌或者歌唱芬·麦库阿尔的胜利、古代塔腊王宫的豪华,或者歌唱布里安·博卢国王的英雄事迹、为独立而同Sassenach(英国人)作战的爱尔兰首领们的功勋。同时,这些歌曲也记录了17世纪时,伊丽莎白、詹姆斯一世、奥利弗·克伦威尔和荷兰的威廉对爱尔兰人的奴役和掠夺。尽管“这些歌曲大部分充满着深沉的忧郁”,但“这种忧郁直到今天也还是民族情绪的表现”。他们(作者注:爱尔兰弹唱诗人)的名字没有被遗忘,他们的诗歌只留下一些片段;他们给自己被奴役的但是没有被征服的爱尔兰人民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就是他们的歌曲。[2]574-575文化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历史的纪念。在我国历史上,包括诗歌、词曲、舞蹈、画作等在内的文化也是人们记录历史和纪念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文化继承与传承历史具有内在一致性。无论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史上,发生于农村这个特定区域的人们的实践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也由此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文化。党的十九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也是一个民族得以传承的精神维系。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既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也能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1.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民族复兴是一个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实现民族复兴,既要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也要有雄厚的文化后盾。从内容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农耕文明又占主导地位,起着主要作用;而在农耕文明中,乡风文明的建设至关重要,“是乡村建设的灵魂”[3]46。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封建统治阶级也一直坚持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这一特殊国情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也为农耕文明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了物质根基和制度保障。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明,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礼俗规范等精神文明。如先秦时期就在民间流传的、体现古人勤苦劳作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又如后世流传的、反映广大农民艰难不易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不仅如此,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还成就了一系列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底蕴深厚的农耕文明,中华民族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走在世界前列,拥有显赫的国际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农耕文明的发展繁荣培育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自信。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既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更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实现民族复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题中之意。

2.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能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4]5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兴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表征,并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同样如此。而在农村这个特定的领域,乡村文化对于民族复兴在乡村的实现和推进具有独特作用。一方面,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有利于在农村集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以民族复兴为旨归的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民众既是中国梦实现的受益者,也是中国梦的建设主体,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凝聚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广大中国民众的力量。文化具有整合功能,它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通过文化的熏陶,实现人们的价值认同,进而实现社会整合。乡村文化形成于农村居民长期的社会实践,是人们实践的长期累积,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近性。乡村文化的代际传承和繁荣发展,能够引导人们形成牢固的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进而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为民族复兴集聚巨大力量。另一方面,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有利于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人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更为重要的是,优秀的文化能够引领人,赋予个人以无穷的力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其中,“精神”就属于广义的文化的范畴。民族复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实现梦想的征程充满了艰难险阻。尤其是在当前城乡发展整体呈现不平衡的条件下,民族复兴在农村的推进更加需要精神的内在激励。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能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三、人本维度: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马克思说:“人们实际上首先是占有外界物作为满足自己本身需要的资料,如此等等;然后人们也在语言上把它们叫做它们在实际经验中对人们来说已经是这样的东西,即满足自己需要的资料,使人们得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物,从而也是‘满足’自己本身的物(当一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对自己的需要、因而也是对自己本身,处于一种不满意的状态)。”[5]406一句话,“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82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矢志追求,也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逻辑基础和前提。

1.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可以缓和乡村文化供需矛盾。需求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民众利益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就我国而言,革命战争时期,当遭遇西方列强入侵、封建地主盘剥、资产阶级压榨时,生存是中国民众最根本的利益诉求,那时,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而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国家一穷二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时,吃饱饭成了中国民众最根本的利益诉求,中国人民节衣缩食,为解决吃饭问题协同作战。改革开放四十年后,我们成功解决了温饱问题,综合国力跃居全球第二,人民生活实现整体小康,此时,老百姓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要吃好、穿好、住好、生活好。如同马斯洛所言,当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就会有较高层次的,如精神的需求。当吃饭不再是问题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精神需求就更为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7]7-8这种需求不仅在城市体现出来,在农村同样也被提了出来。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村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发展大多处于初始阶段,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有限,农村文化发展大多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11这一矛盾在农村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文化供需的不平衡。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从文化建设领域缓解我国现阶段供需矛盾的内在要求。

2.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居民的生活理念、消费观念悄然地、大幅度地发生改变。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大都市的人们厌倦了城市千篇一律的生活,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此时,农村对他们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农村环境清净、空气清新、饮食健康,如果在这些基础设施之上,再繁荣乡村文化,发展好乡村文明,提升乡村软环境的品质,则能够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农村消费,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方法维度: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系统把握和科学运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框架中,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息息相关。

1.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为上层建筑,文化植根于经济基础。所以,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9]14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繁荣期大多是文化作品的高产期。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对经济同样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完善乡村文化事业,做大乡村文化产业,办好农村教育,在农村发展中打好文化牌,既能提升农村居民整体素质,也能增强农村对现代人的吸引力,吸引人们前往农村消费,使文化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11理论来源于实践,但能反作用于实践。同样,作为上层建筑,文化对客观世界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例如,文化具有整合功能。这种整合功能又具体表现为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等。任何社会人们的价值观都不可能完全趋同,完全一致,但经由同质文化的熏陶,久而久之,是有可能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的。这即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当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后,人们继而会将这样的价值观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有序状态,这即文化的规范整合功能。乡村治理是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受价值观多样化、矛盾多样化、利益多样化、思想多样化等影响,乡村治理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整合功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首先,乡村文化建设内含传统习俗、村规民约等行为规则,这是规范农村居民行为的重要工具。其次,乡村文化建设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这是引领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引导化解农村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再次,乡村文化建设内含积极向上的文化作品、思想意识等的宣传教育,能够确保经济、社会等发展的正确方向,为农村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3.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习近平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价值判断、行为模式、人类社会中的环境友好关系以及有利于环境状况相平衡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理念等。事实上,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们总是基于他们的价值理念、宗教观念、社会习俗等,也即他们认同的文化来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两者具有正相关的关系。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教育农村居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农村居民形成正确的环保理念,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能够优化农村居住环境,而且能够获得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党执政的维度来看,还是从历史、人本、方法的维度看,繁荣发展乡村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当然,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绝非易事。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而言,需要有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从文化本身而言,需要健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从人的角度而言,需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管齐下,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兴盛。

猜你喜欢
农村文化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