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志敏思想政治工作智慧在精神扶贫中的作用
——以赣东北老区为例

2019-02-21 16:23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方志敏老区东北

(上饶师范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1]但让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忠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民生福祉,补民生短板,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进行了顶层设计和重点施策。至今,赣东北老区精准扶贫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已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通过对赣东北地区上饶县清水乡、常阜乡,横峰县葛源镇,余干县东塘乡、梅港乡和鄱阳县莲湖乡等四个贫困县多个乡镇的扶贫干部和贫困户问卷调查和走访,看到了依靠资金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以及政策兜底,老区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解决了大多数贫困户生活、就业、子女读书等方面困难。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贫困户等、靠、要心理严重,返贫可能性大;农村持续发展的障碍还没有彻底消除,许多干部在农村扶贫中时常遇到一些贫困户蛮不讲理,有些非贫困户眼红有意见,对党的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有不满情绪。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研究,我们认为目前精神扶贫已成为赣东北老区精准扶贫工作的瓶颈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扶贫干部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为使老区精准扶贫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抓好精神扶贫,赣东北老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扶贫干部,应该汲取方志敏思想政治工作智慧,深入群众之中,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在扶贫中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力,廓清困扰和束缚扶贫工作中的思想迷雾,实现老区人民精神上的小康。

一、以思想政治工作为生命线,推进赣东北老区精神扶贫

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成为模范的苏维埃省,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革命中,方志敏以枪支弹药作为手的武器,思想政治工作为脑子的武器,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在当地成立训练班,教会党员如何起带头作用,去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提高群众的斗争情绪,解决广大干部群众实际认识水平与赣东北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扩红、扩苏及根据地各项建设决策任务之间的矛盾。由此,赣东北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士兵运动都迅速开展起来了,这是闽浙赣苏区发展成为全国六大苏区最重要原因之一,连国民党都认为赣东北群众“匪化”太深与受共党的“麻醉”太大有关,以致无法收拾。所以,国民党对红军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恨之入骨,特别规定一旦红军政治工作者被捕一律杀无赦。在赣东北老区,方志敏是一面旗帜永远照耀我们,他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时期以“思想政治工作为脑子的武器”的做法值得我们在精准扶贫中很好地学习。

精准扶贫是我们党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十九大之后,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宣传教育,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中国共产党怎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应该看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各级组织和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精准扶贫取得了重大成果。但精准扶贫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贫困群体的精神风貌怎么样。不可否定,精准扶贫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赣东北老区的一些乡村就存在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不理解,甚至有抵触和不满情绪。那么,精准扶贫,明明是为老百姓办好事,为什么有些老百姓不理解,甚至有抵触和不满情绪?调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一些扶贫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思想教育不到位所造成。由于有的扶贫干部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完全向群众解读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实质,群众对扶贫政策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有的贫困户在思想认识上出现错误,认为国家帮助脱贫天经地义,对扶贫干部的辛苦工作和帮助没有感激之情,对党和政府没有感恩之心。我们在调查某村时,有村干部就向我们反映:从2015年以来到2019年7月,村里贫困户,除残疾、孤寡老人、重病等“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失能弱能对象外,80%~90%的贫困户在物质方面已经不贫困了,由于思想观念还没转变过来,一些本可以通过政府帮助实现自我脱贫的贫困群众不同程度存在“不愿脱贫、不想脱贫”现象,部分惰农、蛮横村民以自己是贫困户为荣,表示“我不是贫困户,我会死!”“我是贫困户,我怕谁!”自私,贪小便宜思想比较严重,内生动力明显不足,而且这些贫困户在非贫困农民中还有强烈的优越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有的贫困户把村干部当作帮工,甚至刁难村干部,不讲道理,只要扶贫干部没达到自己要求,就动辄找县、乡等上级领导“告状”要价,干群难以沟通,干部“心里苦”,做了工作不“讨好”。据村干部反映,在农村,讲扶贫干部坏话、怨言最多的还是贫困户。有些扶贫干部无奈采取哄、吓、骗的方法。因此,精神扶贫成为目前精准扶贫中极为重要的工作,而做好精神扶贫就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精准扶贫要做到补短板,强弱项,统一思想,凝聚正能量,农民的精神贫困必须以思想教育的方法予以解决,扶贫干部要汲取方志敏思想政治工作智慧,以“思想政治工作为脑子的武器”,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精准扶贫的“生命线”理念,积极推进赣东北老区精神扶贫。具体说就是:一是克服只重视物质帮扶、忽视思想政治引导的工作思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扶贫中的影响力、感召力。扶贫干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扶贫施策的策略水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问题,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农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情感上去说服群众、感化群众,提高群众的政策认知度,在扶贫工作的线路图中明确扶志、扶智、扶勤、扶德教育任务与目标。二是以宣传教育和树典型等手段,着力从思想上淡化贫困群体的贫困意识,扶志扶贫,扶智脱贫,鼓励农民要自信、自强、自立,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指导贫困农民要有价值追求,懂得“唯有奋斗,方有所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克服“等靠要”,防止“懒蛮散”,向农民说明脱贫致富不能靠他人施舍、政府救济,而要通过诚实劳动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改变扶贫由国家全包的思维定势,形成尊崇科学、热爱劳动的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农村文明环境,从根本上保证贫困户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自我脱贫、自我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通过党和政府扶贫惠民举措,抓住时机,展开思想政治攻势,使扶贫民生工程转化为民心工程,培育广大人民的感恩之心,增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化解扶贫工作中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维护农村的稳定,夯实党的社会群众基础,使农民能够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赣东北老区精准脱贫,真正体现思想政治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生命线作用。

二、端正思想政治工作态度,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是相辅相成的。扶贫的对象主要是在农村,他们物质生活艰难,无法过上温饱生活,而导致他们这种生活状况的往往是文化知识不高,思想认识上容易出现差错。思想认识上存在问题,又很难使他们在物质上做到真正脱贫。那么,如何对我们的扶贫对象做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思想发生转变,提高认识呢?方志敏以他的实践行为,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端正思想政治工作态度,做好耐心细致的工作,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方志敏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指引和启发:

第一,身体力行,讲通俗易懂的话

方志敏在发动农民暴动和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时,常常拖着病体,不顾疲倦,走村串户,在老百姓中努力宣传革命道理,努力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志敏说:“不向困难投降,而要战胜困难;不怕生活艰苦,而要忍受一切的艰苦;不怕工农群众文化知识的低下,而要不禅烦的去说服,去教育,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工作精神。”[2]55他还指出:“不必说什么理论,只把这种地主剥削农民的实际情形,用通俗易懂的话,具体的说与他们听。”[2]31正是通过方志敏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苏区人民和广大农民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了解了共产党和苏维埃,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革命战斗中。

第二,不厌其烦,像家人兄弟一般

方志敏把农民当亲人,当朋友,通过亲串亲、邻串邻、喝鸡血盟誓的方式,说服群众,争取民心。革命初期,方志敏提出的“平债分田”,因没有实践前例,群众表示怀疑,他则不辞辛苦,每天晚上到农民家里,与农民谈心,宣传党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决议,“经过我刻苦耐烦地解释,一而再,再而三,总和他们详细地讲,不使他们听懂了点点头不止”[2]43。凡村中的工人、雇农、贫农、中农被说服后,革命信心足了,热情高了,一个个画押盟誓参加革命。由于方志敏“亲密的与群众联系在一起,大家都是家人兄弟一般”[2]50,群众坚决地跟着方志敏参加革命、拥护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奈何不得,共产党因此才能在偏僻落后的农村立足。

第三,亲历亲为,零距离关怀教育

方志敏是红十军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担任军委会主席,他平易近人,对军委会工作各问题都亲自过问,军中会议一律亲自参加,“采取的工作方法,是自己亲自深入队伍中去检查,去讲话,去指导,去督促。发布一种工作的命令,我必要将这命令的意义和内容,向战士们解释清楚,使他们都懂得为什么要如此做以及怎样去做。对于战斗员的生活,极力改善,加以爱护……我注重多开会议,多讲多说,也就可以将红军的政治水平和战斗情绪,提高起来”[2]59。方志敏亲历亲为的思想政治工作作风,与广大红军指战员的零距离关怀教育,渐渐扫除了红军中农民的游击主义习气,有效地整治了以农民为主的军队,改变了以往散漫混乱现象,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四,以身作则,感化教育群众

方志敏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要求干部召开群众大会,亲自讲演宣传鼓动群众,对消极怠工不去做艰苦的动员工作的干部进行严厉处分,他总是以身作则,往往是“日间不能走路,要在夜间悄悄地走;大路不能行,要找偏僻的小路走;房屋不能住,要躲在树林里、岩石下或小沟里的茅蓬里去住”[2]P49,“除了吃饭走路,全部时间,都是开会演说,与群众谈话写文件,总要弄到非常疲倦不能再挨下去的时候,才去睡觉……区委训练班,开了三天,每天我都讲课十二小时,上午讲四小时,下午讲四小时,晚间还要讲四小时。我倒越讲越有劲”[2]55。由于方志敏不怕艰苦,深入实际,与群众打成一片,感化教育了广大群众。

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苏区,思想政治工作在当时全国各苏区中可为模范。之所以被其他苏区所仿效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方志敏在做群众工作时,能端正思想政治工作态度,做好耐心细致的工作,把群众认识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我们认为,方志敏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方法与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赣东北老区的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扶贫干部要有担当,要像方志敏那样,要身体力行、不厌其烦、亲历亲为、以身作则,端正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做到:第一,尊重人、感化人。为了推动赣东北老区扶贫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扶贫干部要学习方志敏平等待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深入基层,放低姿态,把群众当亲人、当知己,深入田间地头、农民家里,对帮扶对象饱含深情,促膝谈心,问需于民,真切参与到贫困户根本脱贫的实践中去,为贫困户进行长远的谋划,以诚恳、关切的态度感化人民,赢得群众的信任。第二,不怕困难,勇于奉献。赣东北老区,是以农业为主的产粮区,地处山区或湖区的贫困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但工业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道路交通或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给扶贫干部下乡扶贫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带来诸多不便,但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3],积极联系或走访贫困户,面对文化水平低的扶贫对象,能够耐心做思想政治工作,俯下身去听贫困老人和残疾人的唠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和脱贫致富道路上的引路人。

三、采用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精神扶贫求实效真扶贫

通过对赣东北老区的扶贫工作调查,我们深深体会到,扶贫要取得成效,除了正确的态度,还必须有合理的方法进行科学指导,一个好的方法往往能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赣东北根据地时期,方志敏不仅有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热情,而且能从实际出发,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这些方法对目前赣东北老区的精准扶贫,尤其是精神扶贫也是非常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

第一,实地调查研究,用群众的语言,摆实事,讲道理

列宁说: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4]。方志敏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印证了列宁的这一说法。方志敏之所以能够动员广大农民跟着自己闹革命,是因为能够经常走村串户,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能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解读党的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志敏的这一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值得现在赣东北老区扶贫干部学习。我们在对赣东北老区的扶贫工作的调查和走访中,了解到目前赣东北老区扶贫工作中仍然有不同程度的脱离实际的作风,也存在一些扶贫干部由于不能用群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交流,以致造成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认识上出现误区的现象。为此,扶贫干部一定要以方志敏为榜样,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责任心;要经常上门入户走访贫困、实地调查,查阅有关资料,使工作重心下移接地气;对困难群众致贫原因件件摸排,贫困中“精”和“准”认定与扶持路径,都应该根据贫困户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和贫困地区的区情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扶贫整治中因干部及贫困户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聚焦的问题;要以群众的语言,甚至学会地方方言,深入浅出地给群众摆事实、讲道理,向群众解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给予的优惠和发展目标,让农民清楚明白,心中有数。

第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扶贫干部必须把握国家扶贫政策的发展机遇,应对赣东北老区发展的挑战,提高自身理论与政策策略水平,坚持精神扶贫中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做群众的引路人。在精神扶贫实践中知难而进,破除扶贫攻坚战中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顽疾和行动障碍,针对“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现象谋新策、支新招,找出懒、赌等方面深层次思想病根,因人施策、因户施策,采取教育惩戒,调解贫困户家庭关系,帮助杜绝封建迷信和赌博的陋习,进行道德教化与普及法律常识,创造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用实际行动把群众的认知水平统一到党的扶贫方针、政策上来。我们坚信,精神扶贫堡垒一定能攻克,精准扶贫一定能取得实效。

第三,少说空话,给群众实际的帮助

在任何时候、任何工作中,都不允许我们说空话、开口头支票,即使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对待生活贫困的农民群众,更不允许我们说空话、开口头支票。我们应该依靠实例的力量来说服人,以实实在在的生活保障温暖人心,给群众实际的帮助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以此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志敏的做法在宣传动员群众中显示出极大的成效。如大革命时期,方志敏担任江西农民协会秘书长,由于当时农民协会的工作方式带着官僚主义,“虽说是组织了六万农民协会的会员,但农民斗争没有更高程度的开展,没有积极领导农民群众向剥削阶级进攻,以致会员没有得到更多革命的实际利益,农民对农民协会也就不会有浓厚的热情”[2]27,慢慢地农民协会失去了吸引力。基于这一深刻的教训,方志敏领导弋横暴动的农民组织没有沿用原来的农民协会的名称,而是采用了“农民革命团”的称号,注重解决农民生计。他认为不深入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群众中,不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革命就没动力,但是,如果不解决农民实际困难就更没号召力,农民就不会参军,不会给予共产党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正是如此,在赣东北根据地建设时期,方志敏就很重视群众生活的改善。他说:“苏维埃政府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的生活,使群众生活日渐向上。”[2]86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目的是实现被压迫阶级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其成果必然要用群众经济状况的改善来衡量,坚持两手抓紧两手都促进,这是方志敏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又一条重要经验。由此,我们以为,赣东北老区的精准扶贫离不开精神扶贫,精神扶贫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必须融入到经济社会生活中去,只有改善人民的生活,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真扶贫,通过国家帮助、典型示范,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思想政治工作才不会成为空洞的说教,而是更有说服力,而那些“口惠而实不至的空头支票,欺骗农民,多么使农民群众失望呵!”[2]30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方志敏为我们在赣东北老区的精准扶贫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了永恒的榜样。我们要从方志敏思想政治工作智慧中汲取营养,以强克弱,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扶贫治愚,扶贫扶志,扶贫扶心,增强扶贫“造血功能”,使农业、农村持续发展,在赣东北老区的精准扶贫中,筑牢老区人民精神家园,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富裕代替贫穷,康健代替疾苦,智慧代替愚昧,到处都有活跃跃的创造,到处呈现日新月异的进步,确保赣东北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以大美健康上饶告慰方志敏英灵。

猜你喜欢
方志敏老区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老区在努力奔跑
大东北的春节
方志敏研究中心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