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海波
(1.北方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是新闻业开展新闻工作的新的实践指南。它形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世界正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依然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明显,利益统筹兼顾难度加大,思想观念不断多元分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激烈。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特定历史条件和时空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和时代化特征,又具有鲜明的发展性和创新性特色。这种对发展性与创新性特色的判断,是通过对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论述的历史演进作历时性分析②、通过将论述中的核心词汇置于相互关系变化中进行对比、通过从历史和现实双重维度加以审视后作出的。研究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性和创新性的内容,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全面领会、深刻把握它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其一是在系列论述中高度重视并拓展了新闻舆论的党性和人民性特征,将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做一体化理解;其二是在系列论述中强化了新闻舆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从舆论视域审视和构建新闻传播实践和理念。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性内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进一步发展,也使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的历史演进更具一致性和学理性。
中国共产党对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194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主办的《新华日报》内刊《新华报人》第9期刊出《人民的报纸》一文,较早使用了“党性”“人民性”概念阐述党报理论。1947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编辑部文章《检讨和勉励——读者意见总结》,首次公开使用“党性”和“人民性”概念阐明了党的报纸和人民的报纸之间的关系。此后,党报的党性与人民性作为一对党建理论的概念开始成形〔1〕。同时,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作为党报的办报理念也开始成形。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的社论《致读者》中延续了之前对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认识。1957~1958年间,有少量文章谈到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此后,较长时间里没有出现把党性和人民性作为一对概念进行论述的文章或讲话〔1〕。
1979年后,党性和人民性这一对概念再次被提及,并引发了学术界对于两者关系的争论。1982年初,在胡乔木提出不要使用“人民性这一含混不清的概念”后,“党报人民性”概念开始持续遭受批判。1983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加强新闻工作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正式禁止在新闻宣传中使用“人民性”这一概念。此后,党性和人民性这一对概念在中国新闻宣传工作中禁绝使用〔1〕。1989年11月,李瑞环在全国新闻工作的讲话中指出,将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新闻的党性和新闻的人民性是统一的〔2〕。2002年胡锦涛在新闻工作的首次讲话中提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但此次讲话仅在内部有限传达〔1〕。
1.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有关党性和人民性的新阐释
习近平1989年5月中旬提出“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3〕,这是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较早将党性与人民性并提,并对两者关系予以阐释。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4〕。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重提“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5〕的主张。“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具有两重内涵:一是将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的行动;二是反映人民的现实。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重提党性和人民性概念,并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是打破了中国宣传领域30多年来人为制造的一个理论禁区〔1〕,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初始性、基础性概念的继承。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党报办报理念的发展。
2.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有关党性和人民性的新观点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阐释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内涵,明确提出了对党性和人民性的新要求,推动了对党性和人民性的新认识,具有明显的发展性。习近平认为,坚持党性之根本在于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除了要体现党的意志、主张外,还要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5〕。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对人民性的新要求和新阐释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6〕他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7〕。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人民中心论、人民导向论,要求把人民作为报道主体,强调在报道中注重服务性和教育性的结合;提出了有关党性和人民性的整体观,即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是相对全党、全体人民而言,要站在全党、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6〕。
3.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有关党性和人民性新阐释、新观点的意义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新阐释、新观点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问题认识理解的深化,体现了对党性和人民性两者关系认识的升华,也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础概念的继承与发展。
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之间不能是相互取代的关系,也不能是割裂、分离、对立的关系。如果用党性取代人民性,这一方面违背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规定——“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这一规定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另一方面也违背了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意味着共产党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如果用人民性取代党性,就抹煞了共产党的代表性。如果将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分离、对立起来,就会陷入片面、孤立地理解党性和人民性的深渊,甚至陷入绝对化理解党性和人民性的泥潭。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有机统一起来,既充分地阐释了党性概念的合法性和基础性,也能实现人民性概念所蕴涵的政治诉求、利益诉求和相关权利主张〔8〕,必将推动着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和新闻传播理念的新发展。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发展性地将党性和人民性问题统一起来,做一体化理解,还将新闻舆论工作与宣传思想工作并置。将这两者并置提升了新闻舆论的地位,凸显了坚持舆论引导和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也使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的历史演进更具学理性和一致性,使“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更具顺延性。
1.中国共产党宣传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特色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理念先后受近代以来梁启超等人办报思想的影响和苏俄宣传观念等启发,但它最终是在中国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梁启超在新闻宣传的实践中偏重政治宣传,把新闻宣传的目标设定为改造国民思想、救国图存。这是将新闻宣传等同于政治宣传,将新闻宣传的目的设定为实现集体目标,是将新闻宣传神圣化。这使新闻宣传话语和新闻宣传活动一开始就获得了正当性,减少了被质疑的机会和可能〔9〕,对中国共产党宣传理念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苏俄的宣传理念也对中国共产党宣传理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苏俄在宣传理念层面强调党的领导、党的监督和党性原则,在实践层面强调将宣传与职业革命组织结合,在肯定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同时,反对和批判资产阶级绝对自由。另外,还强调灌输和教育,追求宣传的整合性、一体化,强调通过改造个人意识使人们认同和支持社会主义制度〔9〕。但苏俄的宣传理念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偏重强调国家利益,相对弱化了对民众个人表达自由权利的认可和保护;在强调舆论一律的同时,弱化了对社会多元思想的认可和包容;在强调灌输主张的同时,忽视了被宣传者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梁启超和苏俄宣传观念的启发,经中国共产党人集体实践与发展后,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中国共产党的宣传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是以正面宣传为主;三是确保舆论引导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四是注重宣传的党性原则,注重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提倡全党办报,提倡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的统一性;五是追求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性和宣传效果;六是强调真实性。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理念是希望通过说服、教育、思想塑造、改造等过程,最终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功效。“宣传”这一词语本身具有中性、天然正当性和一定的政治色彩。但随着时代发展,宣传概念本身已无法阐释更多的实践现象以及和它密切相关的新闻传播活动,因此与“宣传”相关联的词语搭配、词语组合在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和党的相关文件中日益增多。大量出现的与宣传相关的词语组合,是对宣传概念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宣传实践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及时回应。江泽民、胡锦涛在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会议和讲话中均使用了“宣传思想”“舆论思想”“新闻宣传”“舆论宣传”“正面宣传为主”“新闻舆论”“舆论”“舆论导向”“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等词语,其中“宣传”“新闻”“舆论”均作为高频核心词语不断出现。
2.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向了舆论问题的新聚焦面
习近平对新闻舆论工作论述所使用的词语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座谈会名称明显不同于以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这种提法为首创;同时,“新闻舆论”作为核心高频词语贯穿座谈会始终,“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提法也与座谈会的名称保持了一致。此后,“新闻舆论”这一提法反复出现。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突出了舆论问题的新聚焦面。中国舆论问题的新聚焦面也是中国新闻舆论工作应该予以积极应对和不断提高的层面。中国舆论问题的新聚焦面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西化和颠覆思想、颠覆行为在持续发酵,互联网时代尤甚,需要中国的新闻舆论予以正面应对。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4年10月5日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会议、2015年12月25日视察解放军报社的讲话中,习近平分别指出,敌对势力的目的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6〕,“境外敌对势力加大渗透和西化力度,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不断变换手法,制造思想混乱,与我争夺人心”〔6〕,各种敌对势力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6〕。这些讲话均指向社会舆论氛围的复杂性与斗争性。另一方面,国内多元社会思潮、各种价值观并存,有些对党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造成了冲击,需要中国新闻舆论工作有所坚守和不断创新。习近平在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变化,中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6〕。2013年12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现在国内国外、网上网下都有一些言论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6〕。习近平的上述讲话和论述都表明,现实层面存在多元社会思潮、多样价值观念,存在着民众的大量的碎片化表达和汹涌的公众舆论,其中有些价值观、有些公众舆论对主流价值观念带来了冲击,需要党的新闻舆论予以积极面对。
3.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了党的新闻舆论思想演进的学理性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新闻舆论,这使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的历史演进更具逻辑上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舆论宣传、舆论导向、舆论引导。舆论宣传阶段的“舆论”主要是指阶级舆论,这一阶段强调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偏重灌输式宣传〔10〕;舆论导向和舆论引导阶段开始专门论述和强调舆论和舆论工具的重要性,发育并建构了舆论导向的整套理念、思想和原则方法体系。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突出强调了新闻舆论,这是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历史演进的学理性,同时也使“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这一提法更具延续性和发展性。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分别提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6〕,“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6〕。“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提法与“新闻舆论”的提法一脉相承,顺延性明显。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性内容内涵丰富,既包括国际层面应创建国际传播新格局、增强国际传播话语权等,也包括国内层面应重新定位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和功能、重新部署新闻舆论工作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具体工作目标等。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性内容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指向,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性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第一,将新闻舆论工作定义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这进一步凸显了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第二,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视为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的战略任务之一,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第三,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网上舆论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时度效”作为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强调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第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建设全媒体。第五,加强国际传播,增强国际传播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第六,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内容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第七,倡导宣传思想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第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角度,对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性予以解读,认为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重新定位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地位;系统归纳、全面概括、详细阐述了新闻工作的方针原则、职责使命和新闻队伍建设要求;深入论述了新闻改革的发展要求;深刻阐释了网上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目标;深刻解读了全党动手做好新闻工作的思想内涵〔11〕。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角度解读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的创新性内容,和上述从八个方面概括的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的创新性内容,这两者之间的共性是都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指出了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性。国际层面的创新性内容主要指向国际传播格局创建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内层面的创新性内容主要指向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定位、属性、职责、使命,互联网舆论工作,空间治理,新闻舆论工作改革方向和创新性要求等。综合而言,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性内容突出强调了意识形态、互联网舆论工作、空间治理、舆论引导新格局建设和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媒体融合战略的提出及动态实践,是上述创新性内容得以实施与实现的创新性的路径和方法体现。
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12〕。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并作出系统论述,论述包括以下内容:强调规律性,“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调思维变革与更新,“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强调新旧媒体的兼容共生性和一体性,即“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强调以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批具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3〕。会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制了媒体融合的目标、步骤和范畴。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要推动融合发展”〔5〕,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再次强调内容的根本性,“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6〕。2018年8月21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14〕。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已成为一项紧迫课题〔15〕。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是着眼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以阵地意识为先导,以顶层设计为指导〔16〕,是基于现实存在乃至现实危机提出的。它的目标是追求社会个体整合,形成社会共同体,希翼从社会管理层面赢得、掌握新型主流媒体的文化领导权,期待主流媒体继续发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因此,媒体融合战略的顺利实施与实现,将推动和促进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关切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关切的现实问题的创新性路径之一。
1.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问题指向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论述,具有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指向。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影响力下滑,受众流失,被边缘化的危险凸显。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必须正视许多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主要从网上获取信息这一事实,主流媒体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一些主流媒体受众规模缩小、影响力下降,新闻舆论工作理念、方式、手段跟不上,管好用好新媒体能力不够强,存在受众不爱看、不爱听的问题〔6〕。另一方面,互联网管理、网络和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和政权安全面临着新的综合性挑战。2013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何强化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如何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成为现实突出问题。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6〕。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必须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4〕。也就是说,承载着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思想态度等的传统媒介,与当下新兴的技术结构的不同步,使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与媒介的共生关系、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建构的媒介环境,都受到了较大的挑战和冲击。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结构以及由此构建的新媒介环境已然形成,媒体融合势在必行。
媒体融合不仅包括不同媒介介质的融合,还包括不同媒体机构、媒体组织在产权、文化、体制等方面的融合,即媒体融合既是媒介介质之间的融合,也是媒体机构、媒体组织之间的融合。它受新媒体技术、市场因素、受众需求等的驱动,受媒体职业意识、媒体体制和媒体所有权等的制衡,还受意识形态、社会民主思想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媒体融合的实施与实现,不仅需要媒体发展观念、新闻生产理念等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与创新,还需要媒介形态、采编播流程、管理体制、内容制作、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实践层面的融合、融通和变革。另外,媒体融合还关涉既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如何进行自我调试以适应新媒介环境,也考验它们是否具有在新技术结构、新媒介环境的驱动和环绕中形成新的观念结构的能力〔17〕。因此,媒体融合作为一项系统性战略工程,如得以顺利实施,不仅能进一步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进一步凸显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而且能更好地提升政府从事网络舆论引导和互联网空间治理的能力,促进权力主体、用户群体与新媒介环境的互动。
2.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空间和战略意义
媒体融合关系到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介环境下如何通过维持影响力、引导力和传播力来更好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权安全。因此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空间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传统主流媒体能够顺利实现媒介融合,能够在新媒介技术平台上处理好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等与新技术结构的匹配关系,以及它们与网络用户们之间的关系,那么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和传播力就会得到延续和提升。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空间也会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如果传统主流媒体在采用较先进的技术配置后,在信息即时流动过程中,能够与信息参与者进行更好的互动,能够对多元化、异质性的公众舆论进行更有效的舆论引导,那么传统主流媒体在开展互联网空间治理、构建新的舆论引导格局等方面就会有更大的突破,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空间也将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
维系和巩固意识形态和领导权,凝聚共识,需要媒介化、中介化、工具化等过程,媒体融合的实施与实现能够更好地加快和促进这一过程。作为一种表象体系的意识形态,作为强调文化的政治性和政治的集体性的领导权,以及谋求达成思想、认识一致的社会共识,都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媒介域与之匹配,从而使意识形态和社会共识得以扩散、传播乃至达到共享和互动,即思想只有通过可被具体感知的物质载体才能作用于人,没有这种客观化过程,思想便不能成为事件,也无法发挥俘获力或抵消力的作用〔17〕。也就是说,权力的形成和巩固需要通过媒介化、中介化和工具化这一过程,使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受众自发的意识形态后,才能使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转化为行动,使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成为集体力量。这一媒介化、中介化、工具化的过程,离不开媒体这一承担新闻舆论工作的物质载体。这是习近平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并郑重发表重要论述的原因之一,也是工作实践中应将媒体融合视为落实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依据。
媒体融合的过程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信息、观念、思想等被组织与被传递的过程,是媒介形态、技术手段融合的过程,也是制度、权力的再组织过程,是对象性质的关系的再建构过程。对象性质的关系的再建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新媒体应用中媒体与用户的关系。媒体与用户关系的实质是使用与确认、分享和互动。就政治传播而言,分享的过程是使达成共识成为可能的过程,也是去神圣化和对权威、秩序形成挑战的过程。而政治传播中的互动,包括权力主体与用户群体的互动,也包括权力主体、用户群体与物质技术环境之间的互动。权力主体与用户及新媒介环境的分享与互动,影响着媒体融合和意识形态统一与整合的广度与深度。也就是说,媒体融合实施与实践的程度同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指向的现实问题的解决程度密切相关。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社会情态变化、整体媒介环境的变动等诸多现实情况提出的,事关新闻舆论工作的长远发展和全局定位。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性的内容,能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党报办报理念的深入发展,也能推动人们从舆论视域考察新闻传播实践,完善和发展新闻传播理念。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性的内容,囊括了国际国内新闻传播格局创建和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任务和总要求,指明了新时代背景下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定位、新属性、新职责、新使命和新的改革发展方向。这些创新性内容和创新性要求对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创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对从事互联网空间治理,对推进互联网舆论引导以及实现媒体融合战略都极具指导意义。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考察纷繁复杂的媒介传播活动,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遵循科学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媒体实践。
注释:
①学界对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讲话、文章等的总结、概括和阐释等,之前存在着两类较有影响力的提法:一是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二是习近平新闻思想。其中,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重大课题组在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著作《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中,采用了“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这一提法;雷跃捷在《现代传播》2017年第10期发表的论文《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四个基本特征》、刘光牛在《中国出版》2016年第7期发表的论文《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的重要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新闻舆论观阐述分析》、胡靖在《新闻战线》2018年第1期发表的论文《论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科学逻辑》、丁柏铨在《编辑之友》2018年第1期发表的论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中,均采用了“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这一提法;中宣部在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著作《习近平新闻思想要义》中,采用了“习近平新闻思想”这一提法。吴信训在《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7期发表的论文《为人民讲话 让人民讲话 讲人民的话——习近平新闻思想的人民观》,林如鹏、支庭荣在《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发表的论文《习近平新闻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大创新》,郑保卫在《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3期发表的论文《习近平新闻思想的奠基之作——读习近平的〈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唐绪军在《新闻记者》2018年第7期发表的论文《把握两个基点 领会两个重点——学习习近平新闻思想的体会》,均采用了“习近平新闻思想”这一提法。当下的新提法是“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或者“习近平关于新闻工作重要论述”。本文采用“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这一提法,意在凸显习近平对舆论的强调。
②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历时30年,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1989年5月中旬,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召开地区新闻工作会议时,发表了《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的讲话;后习近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岗位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新闻舆论工作的讲话,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有关新闻舆论的论述体系。具体时间脉络和相关内容可参照张学霞、鲍海波《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多重关系论》一文。较近两次系统性讲话是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