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探究

2019-02-21 14:12:55高婷婷马文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支部高校学生

高婷婷,马文萍,高 瑾

(大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

组织力是组织生命力的具体表现,是衡量一个政党先进性和生机活力的重要指标。重视党组织组织力,时刻思考如何组织、整合有限资源以创造无限的革命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传承至今的优势基因[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2]。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3]2018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其第一条开宗明义将“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作为制定《条例》的目的之一。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和建设正处在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社会思潮的新动态、新特点和新趋势对青年人的影响越发强烈,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联系广大学生群体的桥梁纽带,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战斗堡垒,其组织力的全面提升不仅是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领导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需要,更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需要。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内涵

组织是职责的载体,一个组织其组织力的发挥必然围绕组织职责展开,研究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也须从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职责入手。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2010年8月)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2018年10月)等主要党内法规,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党组织在高校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在高校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与农村、社区等领域的党支部不同,高校党支部的重点任务是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与高校教职工党支部不同,学生党支部是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

广义的组织力是指组织为实现目标和任务而将相关资源有效整合、配置的能力。根据学生党支部的职能定位,笔者认为,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制度完善等多种手段和策略实现学生党支部职责和任务而需具备的能力,包括政治领导力、凝聚力、结构力、文化力、自我革新力等。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最接地气、党员形象展示最直观的阵地,其组织力的提升关系到每名学生党员能否明确个人职责,能否基于共同信仰和奋斗目标,教育、管理、监督好党员,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好群众,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意味着要将学生党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意味着要对学生党员进行有效教育、管理和监督;意味着能将学生群众有效组织起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号召学生群众中的优秀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大多能够做到积极履行党支部职责,在严格组织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促进支部组织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部分学生党支部在组织力提升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要求[4]。

(一)学生干部履职不充分,制约领导力

领导力是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的重要保证。党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的,党支部委员会承担着落实工作的基本职能。目前,高校绝大部分学生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老师担任,支部中的优秀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党支部工作开展顺利。但部分学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求职、考研等方面,不能保证党务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动员和组织学生群众工作不力,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直接影响制约党支部在政治上的领导力。

(二)理想信念教育不充分,制约凝聚力

凝聚力是组织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第一位的功能。当下,各种新媒体、新信息、新思潮充斥大学校园,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此时,学生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要,部分学生党支部不能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对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导致支部学生党员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参与组织活动不积极等问题,支部凝聚力下降,在诸多功能上作用发挥不够。

(三)支部设置形式单一,制约结构力

结构健全、管理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功能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支撑。根据调查,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基本采取以班级或者年级进行横向设置的形式[5]。这种横向设置党支部的方法,方便管理,易于实施,但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低年级党员人数少、缺乏党务工作经验;高年级党支部则存在将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管理等多项工作放在一起,弱化党务工作,造成工作不长效、文化不传承等问题,影响党支部功能发挥。

(四)支部优良传统不易积淀,制约文化力

文化是一个组织成熟和繁荣的标志,强有力的文化力是组织力生生不息的源泉。党建文化能够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由于学生党员的流动性特点,部分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缺乏持续性规划,很难打造出品牌化、具有传承价值的组织活动;即便有些学生党支部创建了特色品牌,积累了特色工作经验,大多也会因为学生党员的毕业离校,而使特色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部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意识不够,民主氛围不浓,互动性不强,仅用传统的组织生活模式,缺乏生动性与创新性,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党员的积极性。

(五)管理监督落实不到位,制约自我革新力

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必须有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而党支部强有力的管理监督力是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基础和保障。和入党培养阶段相比,一些学生党支部在党员的教育、管理、考核、激励、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有些党支部对党员缺乏持续的教育、考核和监督,部分党员放松对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追求,不合格党员的退出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党支部对学生党员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挖掘不够、表彰奖励不及时,优秀党员的榜样和表率作用发挥不足[6]。

三、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对策

要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设好组织是基础,落实制度是保障,用好人才是关键。高校学生党支部应着力培养优秀党员、开展好民主测评、量化考核方式、优化干部选配、团结服务群众,不断提高支部建设水平和党员队伍能力素质,确保党的领导覆盖全员,贯通全程。

(一)优选支部干部,提升党支部领导力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7]党支部成立后,干部的选拔特别是支部书记的任命是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关键。高校应站在政治高度充分重视支部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挑选支部学生干部要将奉献精神放在首位,通过加强培训、实践磨砺等途径建设一支忠于党的事业、敢于担当的有能力有品行、讲奉献守纪律的高素质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党员干部除了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一方面,当好领头雁,凡事必须以身作则、说到做到、争当模范,真正让广大学生佩服信服;另一方面做好主心骨,在实践中锤炼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高素质学生党员干部,会大大增强支部的牵引力、领导力和执行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更好地在学生党员和群众中得以更深入地贯彻执行。

(二)增强学生党员素质,提升凝聚力

提升组织力要锤炼党员队伍的过硬本领和工作作风。只有提高党员队伍综合素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才能提升。政治建设是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灵魂,学生党员的培养必须把政治过硬摆在首位。“革命理想高于天”,学生党支部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筑牢战斗堡垒的根基,教育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作为党员,只有深入学生群众,想问题办事情从群众利益出发,着力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以最大诚意和爱心做学生的贴心人,以表率作用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才能使党支部具备较强的感召力、号召力,具备更强的凝聚力。

(三)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提升结构力

提升组织力,首先要调整和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以扩大党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为着力点,突出务实管用有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体系架构。党支部设置要以党内法规为依据,充分考虑党支部职能发挥的最大化,党员作用发挥的最大化,科学设置。如本科生以学科专业为依托设置党支部,研究生以研究所为单位设置党支部,还可以探索发挥党组织在校园组织、社团等群体中的作用,充分拓展阵地,在学生团学组织中设置党支部,还可以因地制宜组建功能型党小组等,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促进学生党支部对意识形态引导、学风建设、就业创业等高校核心工作的推进。

(四)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提升文化力

提升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必须创新学生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及学习形式,使组织生活的内容体现开放性、形式呈现多样性、过程突出民主性,充分调动党员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支部内在活力,以提升文化力、学习力。支部除了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决策和安排外,还需结合支部成员的专业特点,创新形式开展学习竞赛、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知识竞赛、政策研讨等学习教育活动,确保用党的创新理论将学生支部高度统一起来、巩固起来。此外,还要顺应时代发展,注重运用新媒体手段,利用党建工作微信公众号、微信群,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提高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通过创新学习形式形成有代表性的品牌活动,群策群力,届届相传,提升支部文化力和号召力,将基层学生党员、团员、广大学生都凝聚起来,用信仰的力量、组织的力量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五)加强管理监督制度,提升自我革新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8]要提升学生党支部的自我革新能力,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要以支部创建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奖惩措施制度化、日常监督常态化、支部建设特色化等为目标,着力解决组织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唯有实而又实地抓好制度落实,才能增强组织建设成效,所以学生党支部必须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必须有相对应的考核、奖惩制度,科学确定考核量化打分细则,加强过程指导、监督,把各项组织制度落到实处,让党组织组织力贯通“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支部高校学生
支部联建润“甘泉”
当代党员(2022年7期)2022-04-14 21:51:05
强支部才能支部强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0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6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22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