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依翎 相雪莲 许丹宁 曹 楠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2.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25)
Gag基因编码病毒内部非糖基化结构的蛋白,包括衣壳(Capsid,CA,p27)、基质蛋白(Matrix,MA,p19)、p10、核衣壳(Nucleocapsid,NC,p12)和蛋白酶(Protease,PR,p15)。此类蛋白在各亚群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其中国内外许多检测ALV的ELISA方法便是基于p27基因的高度保守性[11]。p27基因表达ALV的衣壳蛋白上有多个具有活性的抗原位点,研究发现p27蛋白可与细胞中的GRP78蛋白结合,在病毒进入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感染ALV的鸡群产生免疫抑制有重要关联,然而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还有待研究[12]。
Pol基因编码病毒的整合酶(Integrase,IN,p32)与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ALV致密的核心内含有反转录酶和整合酶,其中反转录酶将病毒RNA反转录为前病毒DNA,整合酶再将病毒DNA整合进宿主染色体,因此pol基因对于病毒的复制有重要作用。最新研究发现,pol基因的突变导致ALV-K毒株的逆转录酶活性、复制能力和垂直传播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增强,并且这种突变具有稳定的遗传性,揭示着pol基因在ALV的传播上的重要作用。
Env基因编码病毒的囊膜糖基化蛋白,其中gp85基因编码的膜表面糖蛋白亚单位(Surface Glycoproteinunit,SU)和gp37基因编码的跨膜糖蛋白亚单位(Transmenbrance Protein,TM)二者连接组合形成杆状的二聚体,附着于囊膜表面,即病毒糖蛋白。SU决定宿主范围和亚群特异性[13],序列中心区域含有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r1、hr2和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r1、vr2、vr3[14],
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us,ALV)可以引起禽类多种具有传染性的良性和恶性肿瘤性疾病,具有感染率高但发病率低的特点[1]。感染禽白血病病毒的临床表现包括血管瘤、髓细胞样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性肿瘤、骨硬化病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2-3]。ALV对养禽业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直接发病,病鸡产生肿瘤,最终死亡;二是免疫抑制,发病鸡继发多种疾病,对疫苗免疫应答差,生产性能受到严重影响[4-5];三是危害子代鸡,祖代或父母代鸡一旦发病,将严重影响雏鸡的质量[6]。ALV可以通过母鸡的生殖系统传染给子代,使雏鸡在出生时便带毒,排出的胎粪又能水平传播,传染整个雏鸡群,因此日龄越小的鸡群越容易通过水平传播感染。更有报道从鸡场工作人员体内检测出了ALV抗体,说明ALV对公共卫生存在潜在威胁[7]。
ALV属于禽α反转录病毒属,根据病毒的囊膜蛋白特性等将ALV分为A~J 10个亚群[8],以及新发现的K亚群[9]。其中,从鸡分离到的有7个亚群[10],分别为A、B、C、D、E、J、K亚群。
ALV对热不稳定,对脂溶性溶剂敏感,对紫外线有一定抗性。电镜下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80~145 nm,表面有约8 nm纤突,外层由囊膜包裹,囊膜表面有穿膜蛋白和表面蛋白,决定病毒的宿主范围,致密的核心呈二十面体,含二倍体RNA、反转录酶、整合酶等复制所需组分。
ALV基因组全长7.6~7.8 kb,为典型的慢转化型反转录病毒序列结构,全基因组序列为5’-R-U5-gag-pol-决定了病毒的特异性和中和活性,两端较为保守。由gp37编码的TM在N端与C端各含有一个疏水区,介导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研究发现,gp37的部分序列差异将Env分为3种,分别为抑制型Env、活跃型Env和双功能型Env[15]。
ALV上的SU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相结合,引发TM的构象变化从而介导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在细胞质内释放核心;核心内的反转录酶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前病毒DNA,此时形成RNA:DNA杂交链;RNA酶H降解病毒RNA,以病毒DNA为模板合成新的病毒DNA,此时形成DNA双链;线型的双链DNA进入细胞核,在整合酶的作用下插入宿主的染色体中;病毒DNA两端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具有转录增强子和启动子的作用[16],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合成组装新病毒,最终释放至细胞外,继续感染其他宿主细胞。
临床上ALV的感染会引起鸡群生长缓慢、生产性能下降,继发感染马立克氏病,部分发病鸡产生肿瘤最终死亡,这些症状一般在鸡感染禽白血病后一段时间才会发生。解剖病鸡部分可见血管瘤、脾脏肿大、胸骨肋骨肿瘤结节、胸腺萎缩和淋巴瘤等典型症状。然而,更多临床案例表明,禽白血病常与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等鸡的免疫抑制病混合感染[12],鸡群感染率高,发病较低,感染鸡能在鸡群中扩散病毒,使鸡群整体带毒,最终降低生产性能,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临床诊断法不能及时检测出鸡群中的带毒鸡,只有当鸡群发病时才能进行诊断,而且由于混合感染,仅靠临床手段难以确诊,因此必须结合病毒分离、酶联免疫等分子诊断方法,才能确诊禽白血病。
ALV的分离一般采用DF-1细胞或CEF细胞,研究表明DF-1细胞在分离率与准确率上均优于CEF细胞[17]。无菌采集含ALV的病料,包括血清、血浆、泄殖腔棉拭子、蛋清、精液、肿瘤病灶、肝和脾等,研磨后经0.22 μm的滤器过滤,接种至长满单层的DF-1细胞,培养7~9 d后即可通过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者荧光定量等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的病毒含量,确定病料中是否含有ALV。病毒分离法检测ALV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但该方法需要实验室条件,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且花费时间较长,不适合大量样品的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被广泛应用于诊断领域,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较为快速等特点。早期人们根据ALV的测序比对结果,选取亚群间相对保守又有所差异的片段设计引物,通过扩增病毒样品的前病毒DNA或者RNA,能快速对ALV进行鉴定与分型[17],结合临床症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可以对病鸡做出初步诊断。
由于PCR检测ALV的诊断方法在灵敏性、时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研究人员对PCR诊断方法进行改良,建立了ALV-J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tcion,qPCR)[18-19]。该方法以ALV-J上高同源性的序列作为TaqMan探针,特异性序列为引物,特异性扩增病毒片段。TaqMan探针上带有淬灭基团跟荧光基团,仅在结合特定序列时发出荧光,因此该方法特异性高,还能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利用阳性模板建立标准曲线,不仅可以鉴定样品的ALV-J阳性率,还可以确定样品中病毒的拷贝数。结果证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SYBR Green I相比假阳性率更低。比起常规PCR法检测ALV-J,该qPCR法可以检测出最低3.2×102拷贝/μL的ALV-J,灵敏性有巨大的提高[18]。采用qPCR法能更灵敏、快速地检测出ALV-J,且耗费样品少、特异性极高,可以排除禽流感病毒、ALV-A、ALV-B、马立克氏病病毒等病毒的干扰,适用于检测血清、粪便、脾、肺、气管等组织。相比于传统血清学方法检测ALV,qPCR法耗时更短、准确率更高、重复性好,为快速检测和准确定量提供良好的支持。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针对ALV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特点进行设计的,可以大批量检测样品中ALV的抗原或抗体水平,且操作简洁、快速,重复性良好,适合推广应用于鸡场净化工作[20]。适用的病料包括蛋清、细胞液、公鸡精液、泄殖腔棉拭子等[21],通常采用各亚群相似性良好的p27蛋白或特异性高的gp85蛋白制备抗体包被酶标板,检测样品中的抗原水平,反应值高于阈值时判断样品为ALV阳性。然而,该方法检测出的阳性样品包含内源性ALV的样品,内源性ALV不引起鸡的发病,属于假阳性,因此净化工作会对鸡场造成一定损失。而且gp85基因含有高变异区,各分离株相似性低,采用单一毒株的gp85基因制备的抗体易存在覆盖率低的问题[22]。在国外,检测ALV-J的特异性膜蛋白gp85的ELISA试剂盒已商品化,但其价格昂贵,且包被的gp85蛋白与我国各地区的ALV-J毒株的gp85蛋白具有较大差异,准确率不足,因此难以得到推广。国内也先后建立了多个ALV-J gp85蛋白检测方法[23],然而毒株覆盖率较低、成本较高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不适宜推广。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是将带荧光标记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与抗原反应,可以用来确定ALV的亚群,属于血清学诊断的范畴。1979年,Payne等建立了禽白血病gs抗原的荧光抗体检测方法[24],而后Qin等也研制出针对ALV-J的单克隆抗体[25],可以特异性地检测ALV-J。该检测方法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对成本与操作人员要求较高,不适合鸡场进行大批量样品检测,因此属于实验室诊断的范畴。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Amplification,LAMP)是一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针对ALV多个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一种链置换DNA聚合酶,在等温条件下静置1~2 h即可完成扩增反应。不同于PCR技术,LAMP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扩增反应与电泳操作,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菌、寄生虫和一些流行病毒的临床诊断中[26]。然而,2015年Hao Peng等研究发现,LAMP检测ALV的阳性率比病毒分离法和PCR法检测出的阳性率更高,具有一定的假阳性[27]。基于在操作与生产成本上的优势,今后LAMP法检测ALV在鸡场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病毒中和试验(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NT)是通过ALV与其相应的抗体发生中和反应,准确检测出ALV的亚型,是血清学检测的范畴[28]。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大批量检测样品,且灵敏性高、特异性好,是检测ALV的经典方法。然而,该检测方法需要消耗大量样品,且耗时长、操作烦琐,操作难以实现规范化,临床上应用较少。
胶体金试纸条是生产上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之一。该方法以胶体金为免疫标记物,将特异的抗体固定于酸类纤维素膜的一个区域,浸入的样品沿着膜移动至区域时,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肉眼可见的条带,拥有快速、简便、灵敏等特点,在多种病原菌与流行病毒甚至寄生虫病的检测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人员为了探讨胶体金法在ALV检测中的优势,将国内研发的2款ALV抗原胶体金检测试纸条与3款商品化的ALV-p27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胶体金法虽然不与MDV、AIV等禽类病毒产生交叉反应,但在灵敏度上不如ELISA检测试剂盒,仅能检测出80 TCID50/mL的ALV-A、ALV-B、ALV-J、ALV-K和6.25 ng/mL的p27抗原,样品病毒含量较低时易判断为阴性,造成漏检[29-31],影响净化工作。胶体金试纸条由于操作简便、生产成本较低,适合鸡场大规模的检测,如果能进一步提高胶体金的灵敏性,将有助于该检测方法的推广。
虽然关于ALV结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理等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ALV基因的遗传变异规律、快速灵敏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的开发等。因此,为了有效防控甚至彻底消灭ALV,需要大家投入更多的精力,对ALV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