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霞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粮食大省、农业大省,在全国粮食供给和安全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河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全局,影响重大。国务院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到2018年,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为河南省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拓宽了新的渠道,即开辟了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融合模式。
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体现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农业,还要将现代农业发展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运输等各个环节。一是打造河南省特色“智慧型”农业。近年来,河南省一直在探索通过互联网技术达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提升目的。例如,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高标准良田”,在田间安装摄像头,将田间风力、日照以及湿度实时实景传输到监控平台,便于实时调控田间作业。二是推动河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自2014年河南省推进“国家级电商进农村行动”以来,河南省从事农业经营的网店超过了5.2万家,相关就业人员超过8 000人,首批的7个国家级示范县交易额超过66亿元[1]。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目前,河南省已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借助电子化手段监管并追踪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经营及销售和运输情况等。消费者通过农产品自带的条形码、二维码或网址可以随时了解农产品的产地来源、生长环境以及质检情况等,从而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四是完善农业市场信息体系。目前,河南省已经建立用来连接从农村到城市发展的农业门户网站已达180多家,12316[2]等热线服务的上线标志着农村现代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的实现。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可见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正积极向上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来,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成果,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滞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互联网思维欠缺、农产品低价竞争以及缺乏品牌龙头企业等。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互联网+”现代农业主要利用物联网、大平台以及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对接。因此,基础设施的完备是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备条件。
虽然河南省推行了一系列“电子商务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等扶持政策[3],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与“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滞后的问题。一是缺少上网设备和网络接入条件,河南省部分经济落后的村庄家庭电脑拥有率极低,限制了现代农业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二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很多偏远农村不能被第三方物流覆盖,物流通达率较低,物流成本较高;三是农业科技资讯平台较少,由于缺少专业的农业技术支持,河南省大多数农村不能够提供农村信息数据库建设、农业专家在线解答以及远程监控诊断等服务,严重制约了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
“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利用互联网、远程监控等高端技术手段操作现代化农田过程中离不开专业人才。然而,目前河南省农村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缺乏互联网思维及互联网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①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既具有互联网相关的知识,又具备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相关知识。然而,我国高校在有关专业设置方面,两个专业是分开的,尚未有互联网及农业的交叉学科,易导致单方面技术的匮乏,影响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融合进程。
②河南省缺少从事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高端人才。目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14个科研院所,仅有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高标准粮田、“智慧农业”等,其他院所尚未涉及“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相关研究工作。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农业和农产品。目前,河南省农村电子商务日益增多,许多农民纷纷模仿农产品电商销售和运输模式,竞争力加大的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农民低价营销、不重视农产品的品质和影响力。此外,虽然河南省出现了“菜篮网”“中华粮网”“绿兴农业”[4-6]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互联网企业,但是目前仍缺少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能被大众广为熟知的品牌龙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
为了解决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将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推进发展策略: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打造龙头企业,创立品牌效应。
“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一种新型模式、新业态,必将引起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全面建设。因此,政府应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和力量积极投资相关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首先,深入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偏远农村地区网络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提高宽带在农村的普及率和应用率,解决互联网“村通村”问题。其次,尽快研发并普及在农村应用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大农村移动网络投入力度,建立农村信息化平台。再次,建立农业大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农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存储—销售—分析”全产业链格局[7]。最后,加快完善农村物流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物流服务站布局构建,推动物流枢纽站和物流中心建设,从而有效解决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中物流配送环节的相关问题。
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促进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支撑条件。第一,设立与“互联网+”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各高等院校应紧跟国家政策,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及时设立“互联网+”现代农业相对口专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信息化技术、农业技术基础、物联网与农业应用等课程[8]。从职业认证上,应设立相关专业考试,颁发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帮助“互联网+”现代农业相关企业快速寻求高素质人才。第二,注重人才的流动和下放。从目前河南省实际情况来看,掌握“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高素质人才很少,且大部分都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平时较注重理论研究,对实践过程的试验、摸索较少。而“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需要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河南省需注重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和下放,将“产、学、研”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良性发展。
要想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良性融合发展,河南省应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打造具有河南省特色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未来,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是在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周边建立农业企业群,形成依托互联网高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集聚地,努力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打造河南省“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着力发展大型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