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甜叶菊高产栽培技术

2019-02-21 13:08:43张占梅
新疆农业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甜叶菊苗龄滴水

张占梅

呼图壁县园户村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昌吉831200

甜叶菊是理想的低热天然糖源,其干叶中含有10%~12%的甜菊糖,其中甜叶菊甙和甜叶菊A3 甙的甜度分别为蔗糖的300 倍和450 倍,甜味接近蔗糖,而热量仅为蔗糖的3%,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餐桌佐料、酱菜加工。

近三年呼图壁县园户村镇引进甜叶菊种植成功,种植面积逐渐增大。甜叶菊平均产量300 kg∕666.7m2以上,市场价平均不低于13元∕kg,产值达到3 900 元∕666.7m2,成本2 400 元∕666.7m2,纯收入达到1 500 元∕666.7m2以上。种植甜叶菊的效益高出其他经济作物的效益,是一项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好产业。

1 生长习性

甜叶菊属于对光照敏感性强的短日照植物,最佳生长时期为100~120 d。适宜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能耐-5℃的低温,气温在20~30℃时最适宜茎叶生长,前期生长缓慢,立秋后生长迅速。甜叶菊的抗逆性强,病虫害少,适应性广。

2 甜叶菊栽培过程

2.1 适宜生产的土壤条件

选择土地平坦、排水良好的壤质土或沙壤土地,土壤pH值7.0左右(<5.5或>7.9均不适宜甜叶菊的生长)。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20~40 cm,具有较好的保肥、保水能力。

2.2 精细移栽

2.2.1 整地

在整地前喷除草剂金都尔50~80 g∕666.7m2,兑水25 kg 均匀喷施。除草剂喷施后立即整地,防治药效挥发。

2.2.2 移栽幼苗的标准

甜叶菊移栽时幼苗的大小,对移栽后的成活率和恢复生长关系密切,苗龄过大,起苗时易伤根系,不利于返青,苗龄过小,则根系小,发育不良,抗旱能力差,因此,必须掌握好移栽时的苗龄。移栽时,幼苗大小标准为:苗子6~8 对真叶,苗高15~18 cm,根系发育良好。

2.2.3 移栽时间

甜叶菊是喜温植物,膜下5 cm 地温稳定在12~15℃,气温达到10℃以上不再有晚霜危害时,才可以进行移栽。一般于4月中下旬开始移栽。

2.2.4 移栽密度

移栽1~1.1 万株∕666.7m2,实行大小行种植,用1.42 m 地膜,大行距60 cm 左右,小行距20 cm,株距20 cm。

2.2.5 移栽技术

栽苗时间应在早晚或阴天进行。栽苗时做到不压心,不伤底叶,不窝根。移植作业应连续进行,栽苗、滴水环节密切配合,移栽的同时滴水,5~7 d再滴缓苗水,以促进根系生长。

3 大田精管

3.1 查苗补苗

甜叶菊移栽后及时查苗补苗,否则缺苗断垄,影响产量。

3.2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可以提高地温,中耕次数一般4 次以上,定植15 d 左右进行第一次中耕,以后每隔7 d进行1次,在封垄前进行最后1次中耕。中耕深度以不伤根为原则。

3.3 滴肥滴水

追肥采取少量勤滴,滴量逐渐增加,一般进行8~10 次滴肥,第一次滴肥在第二次滴水时,滴尿素2~3 kg∕666.7m2,磷酸二氢钾、水溶性腐植酸滴灌磷酸二胺、腐植酸滴灌钾肥各1~2 kg∕666.7m2,以后每次滴水时滴肥量逐渐增加。全生育期滴尿素50 kg∕666.7m2,磷酸二氢钾10~15 kg∕666.7m2,水溶性腐植酸滴灌磷酸二胺20 kg∕666.7m2,腐植酸滴灌钾肥25 kg∕666.7m2。

3.4 适时摘心

甜叶菊具有顶端生长优势,也有次生生长和再生生长的能力。为了调节和促进甜叶菊的分枝习性,促进枝叶繁茂,达到高产优质,必须打顶,打顶能促进侧芽生长,增加分枝和叶片的数量。打顶在甜叶菊20~30 对真叶,株高35~40 cm 时进行。打顶时间宜在晴天进行,有利于伤口愈合。

3.5 病虫害防治

防治病虫害应以综合防治为主,掌握“治早、治小”的原则。在选用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的前提下,经常查看大田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结合喷药等措施进行有效防治。甜叶菊苗期病害主要是立枯病,喷施50%水分散粒剂醚菌酯防治。

4 收割晾晒

全田植株有10~20%的植株现蕾时收获,此时产量和含糖量最高。收割时应关注天气预报,选择10~15 d 内无雨的晴天进行收割。收割后在地里晾晒2~3 d后进行脱叶,脱叶后将叶子打包即可销售。

猜你喜欢
甜叶菊苗龄滴水
不同苗龄大花序桉造林效果分析
不同接穗苗龄对小果型西瓜嫁接育苗效果的影响
有趣的滴水实验
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水稻营养物质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的关系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
中国糖料(2016年1期)2016-12-01 06:49:01
滴水能涌泉
滴水藏海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6:30
甜叶菊及其糖苷的研究与发展探索
食品界(2016年4期)2016-02-27 07:36:47
新材料可真正做到“滴水不沾”